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穿越小說一向是網絡文學很火的一類題材。主人公周旋於帝王將相之間,盤桓在才子佳人身邊,經歷了各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憑藉掌握的知識和能力,主人公總能化險為夷,絕處逢生。其實穿越回古代,參軍當兵,同樣也是不錯的選擇,體驗“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快感。

明朝神機營是歷史上第一支成建制裝備火器的軍隊。穿越時空,回到神機營,必將大有收穫。小夥伴們可以選擇三個角色,分別是士兵、工匠和軍械專家。

士兵在戰爭的第一線,與對手進行生死搏殺,需要勇氣、膽量和體力。

工匠要的是技術和責任心,改良火藥,提高性能,同樣值得擁有的。

技工是軍隊的幕後英雄,研發新式武器,改良武器性能,一樣能夠名垂青史。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上圖_ 神機營為保證長時間持續射擊,通常使用“三段擊”戰術

  • 既然是穿越,就要從小兵做起。

與小夥伴們想象的不同,神機營上陣作戰並非清一色的神機銃。據《明英宗睿皇帝實錄》記載:“國朝神機槍誠為難敵之兵,……一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五人,長刀十人,藥桶四人,神機槍三十三人。”

顯而易見,神機營作戰是以五十七人小隊為單位,其中隊長和隊副各一人,旗手三人,盾牌手五人,長刀手十人,火藥手四人,槍手三十三人。作戰時,五個盾牌手站在隊伍的最前面,隊伍左右兩側各有五個長刀手,槍手分成三小隊,每隊十一人,分前、中、後三排。前排負責射擊,中排居中傳遞,後排裝填彈藥。火藥手負責分配彈藥。旗手既表明位置,又鼓舞士氣。隊長和隊副是小隊的核心,負責指揮和監督小隊的作戰,對擅射亂射、裝填轉槍怠慢的士兵,隊長和隊副將按軍法誅殺。

看完這樣的戰鬥部署,和小夥伴們想象的“人手一槍”,差距很大。小隊建立在三段擊戰法基礎之上,用刀盾為槍手提供掩護,有專人提供作戰支援,不但作戰高效,又兼顧組織性和紀律性,“如此則槍不絕聲,對無堅陣”。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上圖_ 柺子銃帶有曲柄的連發火繩槍,長37.5釐米,可連續三發,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

在冷兵器為主的15世紀,神機銃的優勢明顯。此時的歐洲,火槍的發展同樣也在萌芽。1364年,意大利的佩魯賈一次性購買了500支火門槍,士兵們已經習慣了火槍轟鳴。與明朝的神機銃相比,歐洲的火門槍口徑在20-30毫米之間,槍管長度大都在30釐米左右,在性能上略遜神機銃一籌。

有好槍,還需要好的士兵使用操作。神機營的日常訓練分為團體和個人兩種。團體訓練,以“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為原則,強調神機銃和騎兵之間的戰術配合。個人訓練,以射擊為主,訓練和考核並重。考核時,士兵射擊九槍,以命中100步以外的目標為考核成績,考核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級。九槍全中是上上等,八中是上中等,以此類推。

神機銃表現出色,並不代表能夠躺贏,自身也存在短板。神機銃槍口動能不足,無法擊穿騎兵的鎧甲。射擊時,槍管沒有準星和照門,命中目標全憑槍手經驗。此外,射速過慢是神機銃的頑疾,只有新一代火繩槍的出現,才會得到改善。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上圖_ 三眼銃是神機營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

  • 當兵有風險,裝備不給力,不如做個工匠吧。

工匠的主要工作是製作火藥。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明朝的火藥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籌海圖編》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嘉靖二十七年,都御史朱紈遣都指揮盧鏜破雙嶼,獲番酋善銃者,命義士馬憲制器,李槐製藥,因得其傳而造作比西番尤精絕雲。”從中可以看出,1548年,明朝從葡萄牙戰俘口中,仿製了火繩槍,還掌握了西式火藥的配方,收穫頗多。

有配方還不夠,製作才是大威力火藥的關鍵。把硝石、木炭和硫磺三種原料反覆研磨,形成細末後按比例調配。其間加入水或燒酒,用木杵拌成溼泥狀,等混合物快乾時,再加水攪拌,直到充分拌勻為止,最後曬乾即可。製作過程中杜絕沙石加入,以免磕碰產生爆炸。安全生產才是保命的根本。

明朝的火藥依賴手工製作,質量無法保證。16世紀開始,火藥研磨機開始在歐洲普遍使用,火藥製作形成了一套標準精細的流程。與此同時,顆粒狀黑火藥在歐洲廣泛傳播,不僅性能是粉末狀黑火藥的三倍,而且不會受到潮溼天氣的影響,可靠性有了充分的保障。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上圖_ 明代的鳥銃

  • 前兩者都有風險,小夥伴們還是做個安靜的軍械專家吧。

15世紀,葡萄牙人將火繩槍帶到了中國。這種火器槍管長,有準星照門,由扳機扣動火繩,引燃火藥,發射彈丸,具有射程遠、威力大、射速快、精度高的特點,因為可以射落飛鳥,故名鳥銃。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軍先後裝備了一萬把鳥銃。萬曆年間,明軍新練軍車營就裝備了11764把鳥銃,至明末,每個邊遠村堡都有鳥銃30把,可見普及之廣。神機營也不例外,重新換裝鳥銃,作為主力裝備。

面對這樣的局面,小夥伴們別灰心,趕緊去南京找一個叫畢懋康的人。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他發明了燧發槍。納尼?明朝就有燧發槍了?在他編寫的《軍器圖說》中,圖文並茂地描述了燧發槍的結構。

開啟古代火器部隊先河的明朝“神機營”,是這樣子的

上圖_ 燧發手槍

畢懋康對鳥銃的發火裝置進行了改良,用燧石發火代替火繩點火。燧發槍發射時,射手扣動扳機,安置在扳機上的龍頭與燧石摩擦生火,火星引燃藥室,火藥燃燒做功,體積膨脹,將彈丸高速射出。燧發槍的優勢在於火槍能夠連續發射,提高了射擊效率,是單兵火槍的重大改革。

明朝的燧發槍初見雛形,還未來得及普及,明朝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滅亡了。清初,依然能見到燧發槍的身影,它成為康熙皇帝手中的獵槍。此時的歐洲,燧發槍已經成為步兵的標配,兩者的觀念差異,造成火槍發展差距,最終釀成時代的悲劇。

穿越回明朝,在神機營當兵,戰鬥在一線,外御異族,內可維穩,積累軍功,拜將封侯也是有可能的。工匠製作火藥,憑藉自身知識和能力,改良火藥性能,做個大國工匠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軍械專家關係到神機營的裝備更新換代,成為大國重器的推動者,贏得後世點贊。

參考文獻:《籌海圖編》《明英宗睿皇帝實錄》《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