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 · 三山祖廟


粵東揭西 · 三山祖廟

粵東揭西 · 三山祖廟簡介

肇跡於隋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名明貺廟,又名三山祖廟,俗稱大廟,在粵東揭西縣河婆鎮之西2公里的玉峰東麓。廟前有拱形石橋,石門內是大院,有正殿、後殿、斜殿,共有60尊神像,廣東、福建、臺灣三省及東南亞各國有幾百座三山國王廟都源於此廟。八十年代以來,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資700多萬元,將祖廟修葺一新。三山祖廟現正成為粵東地區的旅遊勝地,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潮汕地區的遊人香客前末觀光瞻拜的絡繹不絕,被汕頭市旅遊局定為重點旅遊點。

唐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韓愈任潮州刺史時曾因淫雨求晴作《祭界石神文》,(據《明貺廟記》載:“界石即三山神顯聖託靈之處”)並派官員前來祭祀。明《永樂大典》及清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潮州府志》、《揭陽縣誌》、《韓江見聞錄》等文獻皆有所載,並稱“三山神肇跡於陏,顯靈於唐,受封於宋”,足證它歷史悠久是潮汕最為古老的廟寺之一,是世界所有三山國王廟的始祖。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三山國王是廣東潮府本土神祇,是潮汕、梅州、惠州共信神靈,更是很多潮汕鄉村裡的“地頭老爺”、“大老爺”。每年正二月潮汕的營老爺必定有三山國王,這些都是大多潮汕人共有的成長記憶。按資料介紹,其為明山、巾山、獨山三山之神。最初是在隋朝甲子二月下旬五日,有神三人,出於巾山。自稱昆季受命於天,分鎮三山,託靈於玉峰之石,廟食於此地,前有古楓樹,後有石穴,降神之日,楓樹上上生滿蓮花綠白色,人者盈尺而肇跡。

至唐代開始顯靈,即唐元和十四年,韓文公任潮州刺史,適逢久雨成澇災危害莊稼人畜、眾人禱告於三山國王而響答,不久天開始放晴,農田豐收。韓文公隨命屬官以少牢(少牢禮:羊、豬各一隻)之禮致祭而祝以文曰:「淫雨既齊,蠶谷以成,織女耕男,街衙欣欣,是神之庥庇乎人也,敢不明受其賜。」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到宋太祖開基,為一統天下平息五代十國長期的紛爭,更是矢志出兵,試圖削平殘存的南漢、吳越荊南、後蜀、南唐、北漢等六國,他的願望雖然沒有達成,至少已平定了四國,結束了唐代以來中原藩鎮割據的局面。當他在位十一年時,在廣東一帶領有嶺南四十七洲的南漢屢犯邊陲,多次遣使勸逾無效,給北宋的安定帶來莫大的威脅,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太祖命潘美率軍剿討,不出數日,連破諸城。翌年辛未,南漢君主劉張被迫至廣州柵頭附近,依峙山谷築木柵困守。潘美獻計火功,當時的潮州守侍監王某,為求得勝,乃向三山神禱告,果然風雲大作,在風勢助火勢之下,劉鋹落敗就擒,北宋領土自此擴及廣東沿海。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宋太祖去世之後,太宗繼承其遺志,首先是在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收服了領有閩海漳泉之地的吳越。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太宗御駕親征,並以潘美為北都詔討使,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三路夾擊,北漢軍在遼軍援不繼的情況下,宋軍直圍太原城,正在宋軍於城下攻堅未克之時,忽見金甲神三人揮戈馳馬前來肋攻,迫得北漢君主劉繼元開城投降,終於消滅十國中最強勁也是最後一個王國北漢而完成其霸業。太原大捷,奠定了北宋的基礎,凱旋之夕,忽見城上雲端有「潮州三山神」旗幟出現,宋太宗乃詔封明山為「清化盛德報國王」巾山為「助政明肅寧國王」、獨山為「惠威宏應豐國王」,賜廟額曰「明貺」,力勒本郡增廣廟宇,歲時合祭。這就是三山國廟又稱明貺廟的由來。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廣東揭陽:全世界三山國王文化的發祥地

又今人根據宋元史志及元代劉希孟所撰《明貺三山國王廟記》考證,在宋真宗時,由潮州前八賢許申向朝廷上報,而復加詔封廣靈二字。故而,三山國王之廟宇又被稱為明貺+廣靈廟。不過,這一稱呼不太接地氣,所以傳過一段時間而淡出,現僅少數村廟沿用。

普寧市南溪鎮金滘村的地頭老爺宮即如此,極少見。對了,提到三山國王,據聞有專家學者研究說,其為琉球群島之國王在隋朝被軍隊連民俘虜帶來潮州的?這聽起來就尷尬了。外附:今人猜測配祀三山國王的舍人爺、指揮爺,舍人爺是北宋當時前來霖田都為三山國王宣降聖旨的朝廷官員,而指揮爺則是潮州前賢許申。(貺:潮州話讀: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