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繁榮必將來到(四)

中國的繁榮必將來到(四)

一、歷史趨勢:增長率下降與企業退出

二、無效的企業退出是大勢所趨

三、世界分工體系的變化與製造能力的轉移

四、海外掠奪需求:淨出口增加,出口產品利潤率增加

需求不足是全球經濟的特點。整個世界都在一片黑暗的森林裡。為了爭奪有限的需求,任何國家都可以獲得更多更好的需求,這將促進居民財富的增長。作為淨進口國,它對居民財富的損失、貧富差距的擴大、中低層居民收入的減少、中低層居民收入的減少都起到了作用。在過去的50年裡,這個事情被演繹的淋漓盡致。

從1950年到1970年二戰後,美國向歐洲和日本提供了財政援助。在這個過程中,這兩個地區的國家完成了各自的重建和工業化。重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是這一時期德國和日本的主旋律。這也是一個罕見的例子,他們沒有經歷早期的出口時期積累自己的資本。兩國在工業化起飛的過程中,通過美國的財政援助(馬歇爾計劃)直接獲得了工業化起飛的積累。我們也許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的地方政府是多麼悲慘。他們沒有資金來完成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那個時期的口號是“未富先修路”,或者居民集資修路。

直到1968年,美國的淨出口仍然是正數,主要銷售給全球商品,但這一時期製造業開始緩慢下滑,即全球製造業出現了產能轉移。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非常富有。到20世紀70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美國人的富裕程度是人手一輛汽車,那時其他國家都是奢侈品。汽車在那個時候成為了標準。通過向世界銷售商品,美國人賺了很多居民的財富。豪華啊,擁有30%的人口,60%的世界能源和原油消耗,汽車工業正在蓬勃發展,計算機應用到生產線上,大大提高了效率。汽車工業也是康波週期循環的主要力量在這一時期,如對零售業的影響,汽車對人們的生活的影響圈,從原來的1.5公里5公里,從樓下小倉庫阻止大倉庫,也就是說,沃爾瑪向凱馬特的衝擊;亞馬遜、淘寶的衝擊和當時都是具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美國的四大汽車公司在股票市場的地位不亞於亞馬遜和蘋果,在蕭條期就沒有然後了。

請記住,自1970年以來,美國開始了長達50年的淨進口國時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美國這個國度的消費帶動著全球其他國家創造了居民財富,德國、日本、韓國、亞洲甚至中國的崛起都是依靠美國全國舉債 50 年完成,美國給全球總需求不足注入了強心劑,這個是我們不得不去承認和向美國致敬,雖然這並不是美國人的本意。

從上面美國、德國和日本的易差額,我們可以看到剛才提到的一系列事情的數字痕跡。自1970年以來,美國一直在日本和德國之間尋找麻煩,也就是那個時期的貿易摩擦。當 70 年代末日本、德國的淨出額快速擴大的時候正是掠奪了美國企業的市場,在國別的競爭中美國輸了,也就是德國、日本居民財富創造進入快速的階段。當我們拿著那張美國人和我們貿易談判的一群白髮老人和晚晴時期跟美國人談判的李中堂的老照片做對比的時候,我們只是不知道美國參與貿易談判的這些老人就是在 1973 年時候不斷找日本、德國麻煩的那一批人,無非是他們都老了。

20世紀70年代,日本和德國完成了製造業的升級,開始依靠勞動力成本的提高,生產效率的提高,甚至是製造業的升級過程來搶佔美國市場。也就是說,在康波週期蕭條時期,德國和日本超過了美國主導的主導產業汽車,美國進入了全面衰退。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是“頹廢”的。朋克和重金屬樂隊在1970年開始流行。到20世紀70年代,整個盎格魯撒克遜經濟,盎格魯撒克遜經濟,變得越來越頹廢。高通脹,高失業率(菲利普斯曲線是無效的)。製造業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受到日本和德國的嚴重打擊,通用汽車在20世紀80年代幾乎破產。當時日本的豐田和德國的大眾以巨大的力量佔領了美國的汽車市場。直到1990年,美國才在康波週期中確立了新的主導地位,情況才有所改善。

到了1980年,日本和德國的淨出口開始爆炸式增長(日本比德國早了5 - 8年),美國企業的利潤受到極大限制。當沃克將聯邦利率提高到15.5%時,大量美國企業徹底倒閉。此時,美國製造業開始衰退,服務業開始上升(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變化)。這就是康波週期的主要國家在大蕭條期間將不可避免地面臨的衰退。追趕國在攀登技術之樹時超越領先國家。即使在新週期的復甦期的上半年,領先國家的製造企業也被追趕國所超越。在英特爾從內存中賺了很多錢之後,日本人開始學習內存技術,然後打敗英特爾,最後可悲的關閉了內華達的內存工廠,然後轉向芯片。個人臺式電腦的製造開始於美國,然後開始向全球供應。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韓國和其他製造業地區才被引進。

到1990年,美國人才覺得自己很優越。除了股票市場,其他行業只在新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技術公司賺了很多錢。思科、戴爾、IBM等公司都是當時的寵兒,他們享受到了新技術帶來的最高利潤。20世紀90年代,憑藉網絡信息通信便利的優勢,開始向全球擴張,特別是進入中國市場。20世紀90年代,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可口可樂、清潔等公司進入了全世界。

日本從1985年開始進入全民炒股和建房的時代。企業利用剩餘資金購買虛擬經濟以賺取差價(美國的土地、股票、書畫、建築),但並未進入實體。日本政府顯然看到了資產泡沫。為了保持匯率升值,在政治壓力下進行了金融自由化和資本項目開放(最大的兩個錯誤)。自1985年以來,日本企業已經播下了衰落的種子。日本財團正在計算如何購買股票,以及如何利用每天購買土地的槓桿來獲利,而德國則在繼續升級其製造業。韓國和臺灣也開始升級製造業。隨著內存和芯片製造技術的突破,韓國和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最終掠奪了大量高端日本企業的利潤。製造業的需求下降了。儘管日本仍能保持相對較高的淨出口,但高利潤部分已被韓國和臺灣偷走。德國仍然發揮著自己的民族特色,堅持精密製造,所以今天的德國沒有失去的20年。

當美國人在2000年進入納斯達克泡沫破裂時,新的全球產能轉移開始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即繁榮的景氣週期,生產效率進一步提高。中國也進入了居民財富創造的高峰期。

中國進入世界勞動分工鏈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信息交流的速度提升。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中國必須通過電報進行交流,然後開始隨時隨地與人進行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網絡信息甚至視頻通話。信息交流的便捷性加快了生產效率和需求。中國充分發揮人力成本和效率優勢,承接了大量的基礎訂單。勞動密集型企業的訂單幾乎被中國搶走。我們可以看到,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淨出口量呈指數級增長。在此期間,世界的通貨膨脹水平非常低,非常低。這一時期的康波週期繁榮帶來了中國生產力提高所帶來的經濟的最佳階段。

我國的承接產能轉移是按照科技樹的形態來完成。最經典的形式是任何能力轉移都是以人員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形式完成的。工業化進程的國家都是依靠這種方式完成的初期資本積累——起飛準備階段,然後進入到起飛階段。

沒有依靠初期的準備階段直接進入到工業化起飛階段的國家,也許只有歐洲列強在19世紀通過軍事手段掠奪其他國家的財富,包括美國的建立。1950年,德國和日本直接從美國獲得財政支持,不需要積累。

如果我們繼續這樣的想法,越南、墨西哥和印度將無法進入工業化起飛的階段,因為它們甚至沒有相應的資本積累(淨出口非常低),最多是在90年代初。

其次承接生產能力的是中端製造業,加工製造企業開始佔據出口的大部分;那麼,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高端製造業,就是此時科技樹的最高部分。這三個階段都需要10-20年的時間。現在我們正走在從中端製造到高端製造的過程中。

如果我們使用一個簡單的類比,原來的工人可以生產一件衣服一個星期,然後繼續攀升科技樹,開始生產一輛自行車,然後繼續升級技術樹,然後我們可以生產摩托車、汽車、坦克和飛機,人均產值高,利潤也很高。這是生產效率的提升,也直接反應到人均 GDP、企業利潤、居民財富中,最後落實到國運上。

製造業的升級和趕超是一個國家競爭優勢的核心,這是工業化國家的命運。在分析各國之間的問題時,我們必須注意工業化制度的完整性。一個能夠初步建立起工業化體系的國家,至少需要4000萬人口,所以對一個人口不到4000萬的國家進行分析和深入研究,甚至對他進行分析和深入研究。我們的案例並不具有說服力,所以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的經驗不能稱為指導經驗。在500萬、750萬、2000萬人口的地區,人口越多,工業化體系越完善,抵禦風險的能力就越強。中國是世界上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從目前東南亞國家的角度來看,10年後,我們看不到任何一個地區能夠挑戰中國。甚至一些低端產品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產能轉移也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因為這些國家還在準備起飛,甚至還沒有做好起飛的準備。它們只是科技樹的最底層,必須等待與中國工業化體系建立良好的競爭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10年可能無法進入對中國的挑戰。20世紀80年代,日本完成了工業體系升級和先進製造業升級。亞洲四小龍承接了日本低端產能轉移,直到2000年才趕上日本。由於日本的錯誤,只有韓國和臺灣在某些特定行業形成了比較競爭優勢。這種可能在中國停滯多年的全球產業轉移的核心邏輯就在這裡。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體制根本動搖不了,因為我們有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和完整的工業體系,所以只要我們不犯重大錯誤,我們國家形勢就不可阻擋!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