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十分鐘內看罷套路與反套路。

文 | 邢逸帆

(本文轉載自 PingWest品玩)

頂著《驚奇隊長》和《復聯4》的風頭,一部名字拗口難記內容撲朔迷離的泡麵番竟然在社交網絡逆風翻盤了。

這部名叫《愛,死亡和機器人》(以下簡稱《愛死機》)的新劇由 Netflix 製作,B 級片精神領袖蒂姆·米勒和大衛·芬奇監製,召集了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韓國的頂級動畫人共同製作。而在創作過程中,兩位監製也給了他們最大限度的自由。

甭管是“智慧型酸奶一炮昇天”還是“冰箱文明發動核戰”的腦洞故事;甭管是 3D 動畫偏要抽幀做出 2D 動畫的卡頓效果,還是頭身比扭曲的實驗性藝術風格,在《愛死機》裡,脫離了甲方(誤)束縛後的動畫人立刻平地起飛。短短 18 集動畫,每一集的風格都天差地別。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這些動畫除了都是科幻主題以外,實在毫無相同點

最特別的是,《愛死機》每集的長度都在5到15分鐘之間,有時候一碗麵還沒泡好,故事就已經講完了,簡直是通勤配飯兩相宜。對於喜歡 Binge-watching 的人來說,拿出一個晚上也能把全集刷完。

但我還是由衷建議你不要一口氣看完,因為這片子勁兒太大,可能會上頭。

賽博朋克版《黑鏡》

“會上頭”也是很多朋友對這部片子最簡單粗暴的評價。

和當下流行的性冷淡小清新文藝片不同,《愛死機》從作畫到劇情都透著一股上世紀拳拳到肉的 B 級片風味。這和兩位監製的品味是分不開的。

蒂姆·米勒(Tim Miller)是《死侍》的導演,也是一位資深科幻小說愛好者。而另一位監製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不僅執導了《消失的愛人》、《七宗罪》這樣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也拍了經典 B 級片《搏擊俱樂部》。

十年前,當兩人第一次見面時,米勒提出要為沒有能力拍攝長片的的獨立藝術家們提供一個展示想法的平臺,大衛芬奇立刻表示入夥。

“我們可以召集各路導演,做點大膽的嘗試!”大衛·芬奇對米勒說。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大衛·芬奇

十年後,我們終於看到了《愛死機》的成品,果然非常大膽(以下內容有劇透)。

第二集《三個機器人》

中,三個不同流派的機器人(三頭身幼兒教育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數據庫機器人)在人類滅亡後的世界裡閒逛。

他們不停吐槽人類低級的娛樂趣味,以及各種人類進化出的缺陷,但最終他們發現,真正導致人類滅亡的其實是“毛茸茸的殺人機器”。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第三集《證人》用十分鐘時間講完了一個《恐怖遊輪》式的無盡循環的故事(這真的不是我劇透!片頭出現的銜尾蛇已經說明了一切!)。

在這一集裡,長得激似王菲的脫衣舞女郎目睹了一場兇殺案之後在香港街頭拼命奔逃,只不過這次和她搭戲的不是金城武,而是另有苦衷的“殺人兇手”。

在九龍寨城裡上演的追殺戲不止這一出,但《證人》獨特的美術風格和跳躍的節奏感尤其讓人著迷。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第十四集《齊馬的作品》,也是媒體評價最高的一集。

畫家齊馬為了追尋宇宙的真諦而改造自己的身體,讓自己能在外星的極端環境下生存。在用了大半生遊歷宇宙的各個星球之後,齊馬宣佈要公佈自己的最後一件作品。而這最後一件作品,竟然也是齊馬“生命”的結束。

至於為世人所稱道的,反覆出現在齊馬宏大作品中的那個藍色方塊,其實只是一塊可憐的泳池瓷磚而已。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恐怖、暴力、反轉,卻又在莫名其妙的地方生出一絲絲禪意,這就是《愛死機》獨特的魅力。

科技娛樂媒體 Inverse 總結道,“《愛,死亡和機器人》就是一部把《黑鏡》和《惡魔人》壓縮進了10分鐘的大雜燴。”

十分鐘到底能講什麼?

《愛死機》的每一集長度都不同,但基本都控制在10分鐘以下。

在國產劇集體注水、好萊塢大片續集不斷敘事斷裂的當下,能在10分鐘內講完一個好故事實在是逆流而上,也顯得難能可貴。

但同時,某些片子會給人一種“沒拍完”的感覺。在片尾突然黑屏時,觀眾會不由自主地問到:然後呢?這就完了?

第六集《當酸奶統治世界》裡,科學家失手將智慧乳酸菌製成酸奶,酸奶通過自己震動發出聲音與人類交流,最終統治人類。五分鐘過後,酸奶文明發射了酸奶盒子形狀的火箭,片子戛然而止。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雖然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但酸奶的故事已經在你腦子裡紮了根。酸奶們是拋棄了地球嗎?它們會把人類帶走嗎?現實中人類對基因的修改和增強會不會真的意外製造出統治人類的智慧生命?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在另一些短片中,製作人則在有意識地引導觀眾參與思考。第十七集《不一樣的歷史》裡有一款歷史學習 App,用戶可以修改任何歷史事實,在模擬器中見證歷史將如何改變。其中用戶最愛做的一個假設就是:如果希特勒在1908年就死了,世界會變成怎樣?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在結尾,App 又開始拷問觀眾:現在輪到你修改歷史了。

十分鐘,可以講好一個故事,也可以把一個概念灌輸給觀眾。在大衛·芬奇看來,固定時長會成為影片的枷鎖。

“我們要脫離22分鐘(半小時電視劇的實際片長)和48分鐘(一小時電視劇的實際片長)的枷鎖,想要達到最大的娛樂效果,就得讓每個故事迴歸它最適合的時長。”大衛·芬奇在接受電影媒體 Indiewire 採訪時說道。

因此,如果《愛死機》“戛然而止”,那可能是為了達到“最大的娛樂效果”而故意設計的。

佳片以上,神作未滿

推出僅五天,《愛死機》就在北美和中國“屠榜”了。截至今日,《愛死機》的豆瓣評分達到了9.4,Metacritic 打分也高達 8.6。

儘管這部片子在社交網絡上得到了壓倒式的好評,但在評論家看來,《愛死機》更像是一場美學實驗,遠未達到“神作”的標準。

娛樂媒體 Digitalspy 評價道:在《愛,死亡和機器人》中,女性再次被消費,很多高潮都是不必要的裸露鏡頭烘托起來的,這一點很落伍。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這不女權!

而因為裸露鏡頭過多,《愛死機》海報上的 NETFLIX 也被美國網友改成了 NSFW(上班時別看)。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其實,就連《愛死機》最為人稱道的一點——創新,也並不是那麼站得住腳。在藝術形式上,《愛死機》玩了大量的科幻老梗——機甲戰鬥、太空救援、吸血鬼狼人這些元素都能在裡面找到,時不時讓人產生在玩 3A 遊戲的即視感。

從故事上來講,除了《證人》和《盲點》之外,剩餘的 16 個故事全部都是科幻小說改編的,其中不乏《垃圾場》(1981),《冰川時代》(1984年)和《桑尼的優勢》(1991年)這樣的“古董”科幻小說。

這種情況下,很難說《愛死機》裡有什麼突破性的成就。

但其實兩位監製打心眼兒裡也沒希望這部片子實現什麼豐功偉績。可以說,《愛死機》的核心目標觀眾就是那些在 Comic Con 上扮演異形的阿宅們。

在三月初舉行的西南偏南電影節上,蒂姆·米勒也親口承認了,這部片子是“給書呆子們的一封情書”。

最後悄悄告訴大家:每一集開頭的三個圖標其實都是劇透。在看正片之前,先看圖標和片名猜猜情節,這很有意思!



一碗麵還沒泡好,《愛,死亡和機器人》的故事已經講完了


喜歡這篇文章?

1)點擊右下角的“好看”,讓更多人看到這篇文章

2)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和群裡

3)趕快關注硅星人吧!

硅星人:(ID:guixingren123)

從科技到文化,從深度到段子,硅星人為你講述關於硅谷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