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毫無疑問,安史之亂前的唐朝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中國人再一次站上了世界的巔峰。在軍事上,唐帝國對周邊地區形成了壓制的態勢,整個社會風氣也顯得那麼的欣欣向榮,而在我看來鑄就這一盛事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唐朝的統治集團在文化上採用了開放包容的態度,它體現在對宗教信仰的尊重,對文學藝術的提倡,對國家制度的變革以及對社會生活的開放等許多方面,可以說此時的大唐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帝國。

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華夷愛之如一

自古以來,中國的封建統治者總是重視中原的漢族,而輕視周邊的少數民族,因此嚴重阻礙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然而在這一點在唐太宗的李世民的身上得到了改善,他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以求平等對待少數民族的人民,尊重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雖然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唐朝的統治集團難免受到歷史侷限性的影響,但這依然是一種了不起的進步。而唐太宗自己也被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稱為是“天可汗”。

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對宗教的尊重與寬容

唐朝的開放還體現在對於宗教的態度上,基督教最早就是在貞觀年間通過波斯傳入中國,公元635年,波斯有個叫大德阿羅本的人帶著經書來到長安,李世民派了宰相房玄齡前往迎接,足以看出他對宗教的重視。而此時傳入中國的是基督教的聶斯托留派,後再被官方稱為景教。而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師雖然沒有得到唐太宗的批准就西行取經,但當他帶著大量佛教典籍回到中原的時候,卻受到了李世民的隆重接見,對其大加讚賞,而並沒有追究他私自出境的行為。

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詩人的巔峰

古今中外,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體現出一個國家的興衰,唐詩也不例外。唐朝出現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詩人,王維、孟浩的山水田園派,以岑參、王昌齡的邊塞詩派,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以及杜甫的現實主義,可謂是百花齊放,輝煌燦爛。王昌齡在從軍行中寫道:“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那種氣吞山河的豪情是不是與西漢名將陳湯名句“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交相輝映。而李白吟唱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則體現出那個時代的詩人內心所擁有的強大自信心。

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學術思想的包容

在唐朝的統治中,武則天重佛,李隆基重道(李隆基對道家思想頗有自己的見解,重新解釋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他認為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道並不是永久不變的)。在政治清明的開元年間,唐玄宗用了代表儒家仁人君子形象的張九齡,也用了崇尚法家思想的李林甫,儘管李林甫嫉賢妒能,但他對唐朝在律法方面的完善還是有貢獻的。主持修訂了《永徽律疏》,對其合理性做了一定的優化。從7世紀初到9世紀末,日本先後派19次遣唐使來到長安交流學習,借鑑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發展制度,與周邊各國展開了貿易合作。

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任用少數民族將領

李世民的“華夷愛之如一”的政策在開元年間也得到了很好的執行,高仙芝(高句麗族)鎮守安西四鎮攻滅小勃律、哥舒翰(西突厥部)數次大破吐蕃軍,都為唐朝鞏固西域勢力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後來有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但這事實上是由李隆基執政晚期沉迷聲色,荒廢國政以及制度上的弊端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導致的結果,也終結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而任用少數民族官員本身並非是錯誤。契丹族的李光弼成為平定安史之亂重要功臣也是最好的證明。

開放包容的態度讓唐朝前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思想與學術上開放包容的態度造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使得社會富足,軍事強盛,文化興旺,老百姓們過上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的小康生活,為中國歷史寫下了美好的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