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四維科技教育副總:做科技教育不要再從零開始了

專訪四維科技教育副總:做科技教育不要再從零開始了

專訪四維科技教育副總藏亮


本期專訪嘉賓

藏亮,四維科技教育副總裁,科技圈裡帶一些江湖氣和情懷的教育人

壹 小創老師:四維科技教育做的這件事是做什麼?

藏亮:

首先第一句話是介紹現在的趨勢的環境,人工智能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已經成為國家在未來教育行業裡邊的重頭戲了。第二句話叫人工智能教育的特點,並不是讓孩子們去提高人工智能的技術水平,為唯一的目的,而是讓他們從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變成人工智能的參與者,讓他們以人工智能為載體,鍛鍊自己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協調各種資源的能力、創意創新的習慣和意識,做到跨學科式的知識轉移。我們就是在通過這樣的載體,讓孩子們鍛鍊。所以這些點可能反映不到學習成績上面。但是你會獲得孩子們和孩子們家長的一個一個笑臉的收穫。

貳 小創老師:三年前做這個事情的初衷是什麼?

藏亮:

初衷就是我聽到了太多關於外國孩子比中國孩子強的事情。三年前,我孩子剛剛出生不久,我也要做為一個家長、做監護人,初為人父。教育這件事情是我躲不開。我想了想也是絕大多數中國家庭要面對跟躲不開的事情。所以我們再怎麼樣能夠真正的為這個行業能夠出一點力,結合現在到底有哪些資源,造成了我想做科技類教育。人工智能是載體,科技教育同樣是載體,培養孩子的創新創意習慣和意識

叄 小創老師:四維科技教育與其他教育機構的不同之處在哪裡?

藏亮: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就這一點我是非常非常的認可的。因為我們的創始人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自動化這個專業跟人工智能貼得很近,包括嵌入式編程和操作機械這一塊的一些東西。我們保證孩子們學習的知識點和他未來能接觸到知識體系,都是完全正確的,所以這一點的話是非常非常重要。因為影響孩子們的價值觀,影響孩子們這些思路的話,有多種多方面的干擾項。你比如說你的歲數會比孩子大,所以你的閱歷就比孩子們要多。所以你所說的東西對於孩子是有極強的引導性。所以如果說你要是不專業的,你還會用很多的語言、很多的場景的話去感染她,讓她覺得你說的是對的,但是你也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對的,這樣的話就對孩子有很大的偏差。所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的話一定很重要。我們隨便找一個成年人教孩子聊天,就跟孩子的溝通,有很多很多東西根本就聊不完,就是你能教會給孩子的,但是對不對?很難能保證,因為每個人對價世界的認識都不一樣,更何況一些沒有做過人工智能體系的人,教孩子們什麼是人工智能,想想是太可怕。

第二點,就是我們跟別人比我們的資源來講,相對來豐富了一點。這些的話其實就是我們反覆的想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我們到底哪些方面有優勢,產生了這點。就是別的機構的話,可能更專注的在於讓學生只從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變成人工智能的參與者,可能會把做某一件人工智能的產品給他能解析成一套課程。但是我們能做什麼事呢?我們是帶著孩子進入到人工智能的場景,讓他了解當下人工智能體系達到了一個什麼階段,更能展望未來人工智能,為這個社會能夠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是在被動著人工智能到A了,孩子們要儘可能到A,人工智能發展到B了,孩子們要儘可能到B,而是他充分理解為什麼到B,怎麼來的,未來的C會是在哪裡?我應該怎麼去展望,怎麼去用擁抱迎接。所以這個是我們跟其他資源機構不一樣。能夠支撐我們能看到未來的能夠了解當下,並且能看到未來的,是我們豐富的高科技公司,豐富的院校體系,豐富的事業單位等等場館。就這些資源,讓我們具備了一種能力,就是迅速的能把科技體系,就現在的科技體系跟未來這些東西能夠轉變成課程的一些能力,所以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就是一手我們儘可能地用我們豐富的實戰經驗去了解怎麼樣才能給孩子們講懂,讓他們產生興趣。另外一方面是我們怎麼樣能把更多的高科技體系帶進校園體系當中,幫孩子們打破技術的屏障,讓他在創意創新的時候,永遠不是紙上談兵,天馬行空,而是真正能沉澱到下面來的。所以我們兩手兩頭抓,這些豐富的資源造成了我們這個獨特的特點。

第三點,就是差異化在於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就像我前面講到那個問題,就是我們真的不希望學生在製作一件東西的時候,他需要從編程角度來講,從零到精通,材料學角度來講,從零到精通物理學角度來講,從零到精通,我是希望他能結合網上和所有他能找到的文獻,包括他的團隊的任何資源和老師的任何資源,來迅速的把這些問題來進行拆解化,再也不是為了做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完成這個產品,我什麼都得會的過程,並不是。所以我們通過這樣的方法,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所以這就是我們課程的理念,跟其他機構所不一樣的地方。

肆 小創老師:培養孩子“用心”還是“用新”,你“用新”了嗎?

藏亮:

培養孩子, 我認為是一個育人的過程。育人的過程是什麼?就是說我們要培養他的學習習慣,提高他的學習能力,這一點其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一種賦能的行為,而不是傳道的一種方式,所以我更重視這個育人這一塊。你看這個人類是一個挺神奇的一個動物,就是上下有好幾千年的歷史,但是人的一生的可能不過百年,所以在百年過程當中,人既是瞭解以前的歷史,又要進行不斷的學習,還要適應社會在往前進展這種變化,所以要求人是有一個極強的適應能力,包括極強的學習能力。所以我們在怎麼在短短的100年之內,讓孩子迅速的去了解之前發生了什麼?培養自己什麼樣的一些能力,怎麼樣面對以後的這些發展的路,怎麼能適應這個社會,所以這就要求他有一個極強的學習能力。所以培養這種學習能力的話,我把這個東西當成是一種育人的過程。

第二點,我就告訴他們就是對這個世界的這個理解,育人的過程,第一方面的話就是賦能,賦兩方面,一方面是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第二方面就是要告訴他們對這個世界的這個理解。就是每一個人從小要樹立自己的一個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我們要讓他知道是與非、對與錯,讓他去了解這個世界上的善與惡,就我們所定義的善與惡。

第三點,就是教會他們和這個世界要碰撞。就你一個人去看這個世界,你很難的話去理解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你只有去了解他們不同的地方,比如說就人工智能而言,你要從他們的使用者變成參與者。這個過程當中的話,你可能瞭解人工智能從研發和創意創新這面上的這個山坡這方向上來了以後,他們有哪些的變化,他們這個視角是如何的一個視角,所以你就在人工智能的另外一個方向跟這個世界跟人工智能進行碰撞,當碰撞完了以後,反饋回來的那些聲音才是你能看到你自己的樣子。

所以總結來講用心還是用新,其實我沒法正面去回答。但是我認為整體來說,它是一個育人的過程。這個育人的過程就是我們要給孩子一扇窗口,讓他儘可能的培養他的學習創意創新的習慣和提高他的學習能力。第二方面就是告訴他們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世界觀。第三方面就是教會他們跟這個世界碰撞。

我講的這些,也正如四維。就是我們培養的孩子,我不希望是技能高手,我真的不希望就培養出一些孩子,以後他們上完我們的課以後,就對人工智能的課程體系,對於技術有多少的瞭解,他就能通過編程能夠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境界,這是我不是特別希望。我是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成為一個載體,然後幫助孩子們對於自我有認知,對於這個社會有認知,對於這個世界有認知,然後讓他們具備一種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的意識。這些是我做的。我希望以後的話也一直做下去。所以我這麼來理解,用“心”跟用“新”這個問題。

伍 小創老師:四維科技教育在哪些方面影響了孩子們的思維方式?

藏亮:

還是習慣,包括處理複雜問題的習慣,怎麼給他快速的分解拆成一個一個若干個簡單的問題,怎麼籌集資源,怎麼有創新意識?這些東西都是習慣。我覺得培養習慣是很重要。第二就是鍛鍊思維,這也是提高學習的能力。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是這麼理解,就是我以前在上學的時候,很難想象當中就高數線性代數這些比較比較難的複雜的學科,我學了以後我也用不到。但為什麼我還要學?就你沒講通嘛,就你作為我的老師,你告訴我這道高數應該怎麼解?但是你並沒有告訴我學它有什麼用。現在我要做的這件事情的話,我就要告訴孩子,你學他有什麼用,就是你要不斷的通過這些複雜的事情鍛鍊你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和鍛鍊你邏輯思維的能力,是一種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個東西加起來是不是等於5不重要?在於解題的過程,你到底查了哪些文獻?到底有什麼樣的一個思路,這很重要。所以人工智能的話還是一個載體,我不需要你作為科學家,我不需要你發明任何的東西能夠解決社會任何的問題,你最起碼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認知自己了,能夠對某些東西有興趣了,能夠不斷的反覆養成這種習慣就可以了。而且能不斷的學會了協調資源,我覺得就已經可以了。

陸 小創老師:在過去三年,最難忘的一個瞬間?

藏亮:

最難忘的時候,我覺得就是我們第一次上開放性科學課,我們可能跟這些孩子的話,可能很大幾率上只有一面之緣。但是我們做完這節課以後,給每一個班級裡的孩子做成了一張光盤。這張光盤有背景音樂,然後裡邊的話是大量孩子們的視頻跟照片組成。當我把這些製作這個成型了以後的有背景音樂和圖片,最後一句是,孩子們,老師想你們了!當我在家裡邊反覆看的時候,我居然看得我——30多歲的人——熱淚盈眶。我總是覺得別人在跟我講述這些事的時候覺得“至於嗎?”。那個人跟我講述一個教育方面特別特別讓她感動一件事情的時候,我第一想法的話,“至於嗎?”。那個人也蹦出了一個非常動人的一個故事,我想的也是“至於嗎”。但是那天我自己被我自己的這種行為打動,我想到底為什麼?這次的話我這麼感動。後來我發現原因是因為我涉身其中了。我相信在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其他的聽眾也是這樣,就給我的答案也是“至於嗎”,但是那就是因為你沒有涉身其中。你沒有真正的去體會教育的那些了樂趣和那些情懷和你做的那些渾身充滿正能量的那個場景。如果你涉身其中的話,你就永遠不會說“至於嗎”這三個字。所以非常難忘就是那個瞬間,我從一個教育的外圍的觀察者到了一個設身處地去努力去做,別人沒有讚揚我,但是我自己感動到我自己那個點。

還有咱們那位助教發那個朋友圈,說我今年靠著自己的努力,掙到了人生當中的第一筆佣金,給父母買了羊絨衫,已經在寄回老家的路上。他還沒有到老家那東西的話已經寄在路上了,那年過年。我想的是四維提供了一個平臺,不光是讓這些大學的孩子們有機會能報恩自己的父母了,同樣報恩父母的這部分錢,是他通過教育他人所獲得的。我覺得這東西讓我心中充滿了能量。這是我設身處地中讓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情。一張光盤,一個朋友圈,讓我難忘了三年,可能還會以後繼續難忘下去。每當我有一點點困惑,有一點點問題的時候,我總是能想起這樣的場景。

柒 小創老師問:過去三年,最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

藏亮:

我一時讓我想的我想不到什麼特別遺憾的事,因為我對於咱們的這件事情真是一每一點都是盡了全力,但如果你說非得要做一道,如果你重新再做一回的話,有哪些地方能夠可能會更好的地方,我可以講一點,就是其實,在產品研發跟投入這方面,可能我會花費比以前還要大的努力去做。因為我們對這個產品的研發呢不僅包含我們的軟件平臺和學生用的教課件,更多的話也是我們的課程體系,包括培養我們講師的過程。四維的能力,剛才我講了,四維的理念,我已經反覆的去講了,能力跟優勢,我也反覆的去講。但是能力跟優勢這個章節,讓孩子們去抓那些高科技的東西,怎麼給轉化課程可能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四維怎麼讓科技人變成教育型的人,能夠教孩子們,其實這塊可能是更考驗四維的一個能力。但這些能力的話是蘊含著一些時間啊和你到底交付了多少節課,你給多少孩子上過課,就這些東西是更重視沉澱的。所以這些東西的話,如果你早開始,再早開始一點,你可能就會更紮實一點。所以讓我重新來過一次機會的話,我會把這個發生的時間讓他更提前,而且我會投入更多更多的精力去關注這一塊,雖然說現在的話我們已經做的很好,但是我們還會投入更多很多精力去做這件事情。這就是過去三年我遺憾的事情。

捌 小創老師:你的家人和朋友支持你做這件事嗎?給過你什麼建議?

藏亮:

非常非常支持。支持的事情,就是我之前跟你所說的感動的一件事情,就當那一個片段的話,我馬上跟我的所有的家人進行分享。我家人認為那個朋友圈和那張CD使我家庭裡邊充滿了一些正能量。我不敢說我對自己的孩子有沒有什麼特別大的發展,但是我最起碼力所能及的做了一些能夠通過我一點一點耕耘,不做那些浮誇的事情。每週多教幾百個學生,通過一點一點收集積累,能夠提供一些素材,有些依據做科學的方法,讓別人去分享的事情,我覺得這些東西是充滿正能量,家裡非常支持。

玖 小創老師:如果一位中小學校長想開始做科技教育,諮詢你,你會給他什麼建議?

藏亮:

首先來講的話,我得問她那麼幾個問題,就第一個問題的話,人工智能教育跟考試成績沒有關係,任何關係都沒有,你不要想著做這東西以後能在某些學科,比如說數學學科有多少提高成績,或者你更不要想有哪些高等院校,比如清華大學能夠通過自主招生能夠獲得倆名額,我們都通通不要的情況下,你做還是不做?對吧?我們接觸了那麼多校長和老師,他們的目標是換一種方式,能不能讓學生的應試成績提高兩分?有太多的主任這樣想。天天給學生補課,學不下去了,我給他一個玩意兒,在玩的過程當中,他學到的知識能不能給他提高兩分?有太多這樣做。然後有很多的校長呢比這主任的層面高一些,他說我們能不能通過一些院校取得一些成績以後能夠實現自主招生。這條路的話也是我們見到校長很多人跟我去說的,但這些東西都不考慮的情況下,你還是不是要做。

這個如果回答是,我們再談第二個問題,就是如果你要是那麼我告訴你,你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可能在未來一兩年之內,你會揹負各種各樣的壓力,學生家長不理解,代課老師的不理解,並且有上級領導不理解,你在花孩子們很寶貴的時間,做一些跟他們應試的各方面沒有關係的事情。而且現在即便是你說了你的情懷,但是我現在也很難看到一些成績,孩子們那些變化也沒有那麼彰顯的時候,這種壓力你頂得住頂不住。如果你還頂得住,那我真心實意地給你一些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了解一下大環境,就是了解一下你應該做什麼,我會把以前我所經歷的一些彎路和其他人所經歷一些彎路講給你聽,最早的一撥人在科技教育受重視、人工智能受重視的時候,他們在拼命的買硬件,搭件實驗室,這是第一批人。現在其實咱們國家裡邊有很多的省份,在諮詢我的時候,都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實驗室,您給我們出一整套方案行不行?硬件階段,就是教室裡邊放幾個3D打印機,放幾個激光切割機,放幾個這個四軸飛行器,放幾個VRAR,這些東西放在那裡以後,就已經落土了。這是第一個階段,硬件階段你要了解,就像我們學任何一個課的時候,我們要先學這個課的歷史一樣,對吧?你要做科技教育,你也知道科技在教育體系裡邊的歷史是什麼。

第二階段,有些人先動起來了,這些硬件沒法幫助學生有一點點的提升,這東西只能是硬件放在那裡。所以你就要有課程,課程考一個什麼樣的能力呢?你能不能把這些硬件使用起來,你能不能把一個高科技的產品,能夠把它變成課程的能力。所以你要有連貫的課程體系,而不是一節兩節的單節的課程。你通過這個課程體系來把這些硬件都實現了,讓孩子們的涉身其中,這是第二個環節。

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四維一直在做的事情,叫場景式探究。就是我們在做的東西永遠都不是一個人通過觀察和學習,總結出來的東西賦予機器,機器成為一個產品,再也不是這個階段了。而是我們通過一個場景,賦予機器學習分析的能力。讓這些產品自己去適應和幫助人類解決一個複雜問題的能力。就是舉簡單的例子來講,朝夕車道的事情再也不是通過人的觀察來定義幾點到幾點,變成朝夕車道、紅燈變成綠燈,把這個程序輸入進去,而是我要讓這個機器賦予學習能力,你告訴我到底什麼時候朝夕車道是最高效的。所以所有場景化跟數據化的學習,翻開了除了硬件和軟件的第三個篇章——場景化學習。所以這是剛才我講了以前在做一些什麼樣的是現在大多數機構在做一件什麼樣的事就是課程。我再告訴你,未來在做一件什麼樣,是你要充分的瞭解這個歷史。

第二點建議,什麼事情不要從零開始了,就是現在的話你沒必要非得經過硬件,在經過軟件,在經過場景化學習來完成你的科技教育了。對吧?就像我們現在的話,我們有iPhone你說這個人第一次使手機是不是要從大哥大開始使起呢?不用了。我們要把以前的彎路的話避免走過來,這點的話我要插播一個我看到的現象,因為我們也看到太多太多的教育案例跟他們來進行分享。就是STEAM教育剛產生的時候,是在三年前由美國先提出來的STEAM教育,然後展開了。其實STEAM教育大家共識的一個地方,特點就是跨學科。有很多學校再通過硬件我們不說了,在研究課程這一塊的話,就研究思路教育怎麼是跨學科的教育,又逐漸的想理解我們是怎麼通過人工智能為載體做 STEAM教育的。他們做了很多很多的實驗, 很多很多的嘗試,我把他們走了彎路,就說我剛才所講的是硬件、課程再到場景化學習,這樣的一個過程,對吧?我們現在把中間那個環節,就現在所有學校都在做,所有資源單位都在做的一個現有的一個場景,我在拿出來跟你分析,這個場景裡邊還分很多的細節,中間的課程場景。

很多人對於STEAM教育跨學科教育,認為他們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說我用兩個老師,同時上一節課,能不能完成跨學科式的教育?比如說呢我是物理老師,你是生物老師,咱倆人同時上一節課教孩子,涉及到我的學科我來講,涉及到你的學科你來講,咱們串聯起來行不行?最後的實驗結果就是兩節課上下來以後,學生們不知所措,懵了,老師們也不知道要怎麼去準備,怎麼去講怎麼去配合,因為所有的老師都只會自己專業裡面那些東西就懵了。所以這塊的話被否定了。

第二個嘗試,就是我們得研究課程。就是你是物理老師,我是化學老師或者生物老師。咱倆研究一課程,這個課程呢一共十節課,這十節課過程當中的話,我要通過若干個實驗,讓孩子們能體會到跨學科的作用,這是往前又走了一步。造成什麼樣的問題了呢?他再做一個實驗的時候,孩子們在認真的做筆記,有關化學的知識點,孩子們記載著左邊這一頁上,有關物理的知識點,孩子們記到到右邊這一頁上,這是造成什麼觀念?就原來我上兩節課都是45分鐘,上一節物理課,上一節化學課,所以孩子們的吸收的是物理的百分之百的知識和化學的百分之百知識。現在變成什麼?我先做上一節你的課程,我吸收了50%的物理課和50%的化學課,我再上一節課還是50%的物理課和50%的化學課,就變成了原來是100%+100%,現在變成了(50%+50%)X 2。所以你會從孩子的筆記上清清楚楚地記著化學有哪些知識點,物理有哪些知識點。所以是這種場景。

第三種場景,就是我們現在的理念,什麼叫跨學科?場景化教學是跨學科。什麼場景呢?帶30個孩子來進入一個班級裡,拿人工智能宣講一個場景,就是出行場景裡頭包括飛機、火車、滴滴打車、摩拜單車、出租車等等一系列的東西。孩子們在這些場景當中,進行分組以後,每一個組你自己發現一個問題,你在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再解決它的過程當中,你也不知道會沿用到多少學科的知識。雖然說咱們倆人在同一個教室上課,但是我要解決的問題可能是這三個學科的知識,你要解決的學科是那三個知識點,讓學生自己的問題自己引發自己跨學科這種慾望去往前走,這樣的學生才是最有效的,通過跨學科式的學習,整個的STEAM教育的理念貫穿起來。老師在這個過程當中的角色也會有一個180度的翻轉。原來的老師都是傳道受業。第一次兩位老師在上面講,第二次有這個實驗性的老師一塊去講,都是老師講。你來聽,都是這樣的過程。但是場景化的STEAM教育不一樣,是學生們在講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師們的解惑跟支持,這就不一樣。我們試想一下當代學生畢業以後走到社會來講,是不是學生在社會上所遇見的問題,每個人也都是不一樣的?是不是同樣的話,我知道我以後要遇見這個問題,先有老師給我講一講我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你告訴我遇見的問題怎麼解決?不是。都是你先碰到了釘子,然後去想想誰能幫助你越過這個山坎。所以整個的學習理念,包括跨學科處理綜合問題的能力,STEAM的理念是沿用於社會當中去的,是在校區校園裡邊實現而延伸到社會當中去的,所以我們在鍛鍊孩子這樣的一個能力,我們的課程體系也都是導師制、翻轉課堂式的來交付。所以學生的感官和老師的角色都在盡著不停的翻轉。我們想是讓學生的社會責任和社會職業的體驗感儘可能地提前發生。

我們的創始人何巍先生是清華自動化系畢業的,當時我就問他問題,我說你為什麼考清華大學?他說清華大學是全國首屈一指的高等院校。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要選自動化專業?他說自動化專業的話是清華當時呼聲最高的專業,但是沒有談到喜不喜歡、適不適合。我們下一代人,你會清楚地發現90後跟80後甚至00後的學生有著明顯的變化。70後會有一些使命感,就是我要為國家做些什麼。80後是我要為我們的家庭,我愛的人做一些什麼。90後的孩子可能更偏重於我到底想要什麼。這個東西不是褒義和貶義,這是社會在前進過程中的人的思想的一些變化,他可能不是會只想到我自己要什麼,可能對於國家和對自己家庭這塊的話,可能比中的話在減小或者角度的話在產生變化,並不是貶義,對吧?所以這些孩子呢可能他們更需要在早期的校園學習的階段就能夠有意識,我在社會當中我到底想要什麼,我要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現在能不能先體驗體驗我適不適合那樣的場景。就是你特別想成為你這樣的人,但是你缺少一個場景,看一看真實的這樣的人,他們每天的日常思維方式是一種什麼樣的,你再考慮考慮自己還要不要成為那個方向?適不適合你?

我再舉個例子,就是說我們在建立實驗室和伴隨著實驗室課程體系的同時,就包括我們幫助朝陽、幫助北京承建中小學科學探究實驗室的時候,有很多申報的單位很有意思,他們都找了很多的科研單位,用硬件和實驗的方式,讓他在中小學的教室裡邊展開。這點就像我之前所談到的學生只是一個觀眾,他沒法作為參與者,這些東西並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什麼呢?就是你做的事都是讓這些孩子應該在22 歲乾的事情,讓他在12歲發生,小學能不能把初中的知識點都學習了?初中能不能把高中的知識點都學習了?我們要乾的事情並不是把孩子未來需要掌握的知識讓他提前來掌握,不是,這是有利於他的思想智力發展的。我們是讓他們有一種新的思維模式,讓他們能夠感受一下未來的體系和社會當中的一些角色的一些情況,我們在做這樣的事情,所以跟他們有本質的一些區別。

我們的課程體系是讓更多更多的孩子專心地認識自己,發現我哪裡行,我要做的不是在某一方面去追趕,我要做的是能夠發現自己的天性跟特長。這也是我們也是跟其他資源大概所不一樣的地方。

拾 小創老師:符合您說這兩個點的校長他有什麼特點?

藏亮:

一類是成績很好的學校的校長,有直升班,這種學校可能會多一些。這種院校它的特點就是它有時間讓有應試壓力的孩子能夠有一些空間,讓他們做一些自己能夠選擇並且願意做的事情。所以是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以後,校長跟老師都能夠如魚得水。這些校長也很有前瞻性,就是在於孩子們有時間能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並不是讓這些孩子充分的去做訓練、做培訓、做補課,而是讓孩子們終於有時間能夠做一做其他事情以後,能讓孩子們能夠自由的選擇。我很敬佩這些校長,這是第一類校長。

第二類校長,就是真正能夠做到,並且有意識的做到,能夠正確地理解國家政策的這類校長,就是他比別的校長可能更具備更具備前瞻性和政策解讀的能力。比如說國家重視人工智能發展了,包括在小學裡邊開設科學類的課程,加入了編程這些東西了,他能夠預示著國家的政策需要,響應國家號召,培養什麼樣的孩子,為國家來進行人才輸送,就是他能夠正確解讀政策以後,他願意犧牲一些孩子們的時間,犧牲一些老師們的精力來做那些響應國家政策,能夠解讀當中收到國家信號的這類這類校長。我也很敬佩他們。就是即便是沒有那些豐富的時間,也要擠出一些時間培養孩子綜合素養,能夠有正確政策解讀這些前瞻性的校長,我也很佩服他們。

第三類校長,就是可能壓力過大的校長。你會發現,其實現在四維所交付的學校並不是一味的重點校,也有很多農村校在開展。這類校長,我同樣很敬佩,但是我講的第三類校長是還有很多很多農村院校的校長,包括那些學習成績跟壓力比較大的校長,還沒有足夠的空間,還沒有足夠的政策能夠放寬一些他們給學生選擇的餘地。其實他們也在苦苦掙扎。因為學生的時間太重要了。就是我們一做教育,我們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在爭取怎麼在標準時間內,學生的獲益也會更多,每一個校長心裡邊想的也都是這樣的事情。所以你看科學課程提上日程,國家頒佈政策以後,就是在科學課程當中的上什麼樣的科學課,才能更大限度讓孩子們有所收穫,所以給校長們的難題就是在當學生有一點點時間的時候,能不能提升一些她的科學的創造能力和創意創新的這種意識的能力。所以這一塊的話是我想跟校長去講的。如果說真的國家給了兩課時,來學習這東西的話,如果你壓力特別大的話,你會把這兩節課的話變成數學課、英語課與其他課程。但是當你真正的有機會出現了以後,你願不願把這兩節課真正的去賦予它科學、賦予它人工智能體系的這些學習。

壹拾壹 小創老師: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經滾滾而來,請問您希望自己的小孩怎麼準備,才能讓他有能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藏亮:

其實我對於我自己的孩子來講,沒有什麼太多的要求。我覺得他生下來以後,如果能對這個社會有一點點用處,能夠讓這個社會有一點點變化,那我簡直是太完美了,但是這個要求的話也太高了。

我對我孩子的要求,首先來講的是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引導他多認識一些領域,比如說像人工智能的科技領域,比如說像體育、像藝術,多認識、多領他進了一些新的領域,但是絕對不強求。這點就像我們這個四維的體系一樣,四維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創意意識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看做是重點,然後把這些我們要做的事情搭載到了一個人工智能的一個載體上面,通過這個課程來展現。但是四維也根據很多不同的學生,課程體系也是分級的。基礎課程,就是給孩子一個認識人工智能和科技領域一個機會。高階課程,就是讓感興趣的孩子能夠有深入學習的能力和基礎。主題課程,是把方法、知識體系結合自己的能力,能延用到社會,能夠對社會有擔當的意識,創意創新的能力和意識。四維也是不強求。科技教育也是因材施教,四維只是給普及性的學生打開一扇窗,給那些想學習的人提供一個平臺,給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孩子給他不同的引導和支持。

第二點,就是要重點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教會他們認識世界的方法,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儘可能的高效一些。通過如何想到如何做到來培養創新習慣的養成。這個我們所提到的永遠都是很多人所提到創新,但是大家有一個誤區,創新不等於靈光一現。創新要有自己的習慣,有自己的沉澱,才可以的。所以我們教孩子們創新,一定是要有維度的。我們現在認為創新的維度是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創新的邊界,看我們的主題課程,你可以醫療領域有一個創新,可以在智慧交通領域、智能家居領域,都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創新,但是它一定是有一個邊界的。第二個創新的維度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去出發。如果你的創新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出發的,那這個創新就變得沒有意義,就失去它的光鮮了。所以我們的課程體系也是這樣,我們帶孩子進入不同的場景,進入再多的場景,我們的主題都是在這個場景下要完成“發現一個問題,提出一個點子,做出一個作品,再完成一次宣講“。在這四個一的過程當中,孩子對自己和對自己的團隊是有一些認知的。所以在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我們以發現問題開始,就是要讓孩子們有創意創新的意識和習慣的養成,反覆的讓他這樣去做。所以我這裡再強調一點,就是創新絕對不是靈光一現,是要有很多沉澱的。我開個玩笑,蘋果掉在你腦袋上一百回,你可能也不會發現萬有引力。那是因為牛頓在做了大量的實驗以後,這個靈光一現才會產生。

第三點,就是我讓我的孩子要懂得統籌資源。我不希望未來的孩子再是遇見一個難題,就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刻苦的努力直到這個問題解決為主。因為現在社會上不是隻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是為了解決問題出發,那解決社會當中實際的問題的話,是不是你非得要做研究才能解決?所以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呢有我想讓這些四維的學生所具備的能力這樣。所以你要通過你的團隊協作,你要發現自己擅長的東西是什麼?為了到達同一個目標,你要找哪些能夠跟你互補的人,說服他們,一塊藉助他們的資源共同完成一個目標,所以統籌資源的能力非常非常有效。所以我讓我孩子所做的剛才那幾點,都是為了讓他在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後的目標是在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兩點,第一點,就是我要有創意創新的習慣和能力。第二點,我能夠想得到我同時在做得到的時候,而不是我一個人做,而是在彙集資源,共同來完成。其實這兩點這能力特別特別重要,要反覆的去傳遞。第一點就是你總認為你想到就一定有毅力,有方法能做到,但關鍵就是你怎麼樣能想得到。這點太難了,對吧?如果沒有日積月累的習慣,你可能很難去想到。第二點,即便是你想到了離做到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而這個做千萬不要自己來,千萬要協調資源,一塊去做,所以這就是我對我自己的孩子一些期待跟要求。

壹拾貳 小創老師:創業三年你身上發生了什麼變化?這個變化是你喜歡的嗎?

藏亮:

一開始是我們有了一個做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個做教育的情懷,有了些許做教育的方法,籌集了些許做教育的資源,來做到這幾點。所以我認為它是一個科學的、正向的、有機會、有希望的、正確的事情。所以我想把這種東西都傳達給四維的每一個人,到達這個目標,我也認為用我所意識到的方式跟方法到達我們共同的目標,可能路徑會更短。

後來經過三年的努力以後,我發現好像不對。因為我們有共同的目標以後,不見得非得按照我的方式方法前進,才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標。這是給我的一些改變。這同樣印證了什麼?就是因人而異,就是我們沒辦法去,只能是跟一個人共同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但是你不要把你自己的方法去交給別人,讓別人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那個目標,你只能去引導和建議。如果說都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了,四維就沒有創新了,四維教出來的孩子也不可能再有創新意識。所以這就是我自己的改變。

我也會經常說,我們要創新、要創造,但是這三年來給我的感覺,我設身處地在想,哪些東西我沒有?沿這條路走是不是方法不對?所以我們現在開例會的時候,那些重點的部門的負責人,我們大家都要設定一個共同認為這是一個大方向的目標。具體怎麼實現這個目標,大家要根據自己的方法,自己去說,自己去創新。所以我們的課程體系,包括我們教育孩子們的思路,也都是在創新的環境下來促成的。所以我的改變是我們有共同的目標,但是我允許大家有不同的路徑。我在帶領一些員工的時候也是這樣的,就跟帶領我的孩子是一樣的。我告訴他大的方向,給他儘可能多的建議和引導,但是我允許所有人去犯錯,如果你不包容這些,何談創新?

壹拾叄 小創老師:你希望你和四維能給世界帶來什麼改變?

藏亮:

我覺得談的太大,其實當時想成立四維,心頭就一把火。就是老說國外的教育比中國教育強,老說國外的孩子綜合能力比中國的孩子能力強,老說這個老說那個,我當時就很很納悶,我說中國孩子差哪了?我們到底差哪裡了?就一種不服氣的勁,也是讓我做教育的一個原因。所以現在你說讓我去教育國外的孩子去怎麼怎麼樣的話,我沒有想那麼多,我把這個問題縮小一點,就是我到底給教育能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我儘可能多的去影響每一位教育人、孩子,還有儘可能多的家長,讓他們——沒有意識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意創新和綜合素養的這種人,讓他們逐漸地認識到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讓他們認為這個東西讓他們能夠有一點點開竅,並且讓那些有意識在這些方面鍛鍊的人有更好的實踐的一些依據、經驗和方法。這是我想說的。你看那個學校也是一個特點,就是他可能會帶領學生們進入很更高的學術殿堂。初中帶向重點高中,重點高中帶向重點大學,會學習很多豐富的專業知識。這些東西他們很在行,但是中國的校長和老師們對於一個新鮮領域,就是人工智能為載體的STEAM教育和綜合素養提升這方面,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那你這個學校的校長可能掌管了一千學生,你最多可能在一千個學生當中不斷的摸爬滾打,總結你的教育經驗。但是我們不是。我再拿這個階梯性舉例,就家長可能教一個孩子來做。看校長可能教一千個孩子在做。但是我們是在交各種各樣的學生,有的遵從你的教育理念,有遵從別的學校的教育理念,所以我們的差異化的經驗會給學校提供一個很好的一些數據基礎、經驗基礎和資源基礎。所以我們在做這樣的事情,我們希望通過我們腳踏實地做這樣的事情,給中國的教育行業帶來一些思索和參考的東西。

壹拾肆 小創老師:你這一生夢想的最大的成就是什麼,你覺得可能達到的最高點是什麼?

藏亮:

我的夢想就是能夠像現在一樣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也夢想著等我們70歲的時候,咱們還能坐在一起聊聊40年前,咱們創建四維的那些初衷,那時候發生了多少多少的事情?我的特點是在一個非常職業的環境下長大。這個職業指的是職業生涯裡的那種職業和專業。就是我之前所在的企業都是一些外企,在外企裡面會有條條框框的標準制度,來促成一個全球性的企業如何去往前走一步。但是本來應該培訓出來,我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是非常專業的,都是職業的經理人,但是我恰恰骨子裡面當中,別人給我評價最高的是在這種環境下,居然我還留著一股江湖氣。這種江湖氣是任性,是一種褒義詞的話,算是一種堅定,鑄就了我一些想做的事情的一些情懷。三年來支撐著我到現在不是四維突飛猛進的業績。支撐我下來的,還是那個當時我想做那種激情。所以我剛才談到剛才那個話沒有說了,70歲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再坐下了談談我們年輕的時候給多少孩子送過多少節課程,上過多少節課程,那個時候我發現哪些孩子有什麼樣的特點,現在他們怎麼樣?因為每個國家他在定義的教育政策的時候,就預示著未來十年它的人才梯隊是怎麼樣的構成。我們現在做這件事情是符合國家未來十年人才構成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提升綜合素養,跟STEAM的理念和綜合素養、創意創新思維,所以未來國家的棟樑人才梯隊當中我們做出了大量的貢獻,到底貢獻了多少人裡面,可不可能會出現一些正是國家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所以這些東西是我們70歲以後我們坐下來慢慢談的事情。現在我們還在耕耘階段。每一個在編的老師,在編的校長,也是有這樣的情懷的。所以我認為我是一個科技圈裡邊的教育人,不僅是我有像教育人一樣的教育經驗,而是我有像教育人一樣的教育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