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四维科技教育副总:做科技教育不要再从零开始了

专访四维科技教育副总:做科技教育不要再从零开始了

专访四维科技教育副总藏亮


本期专访嘉宾

藏亮,四维科技教育副总裁,科技圈里带一些江湖气和情怀的教育人

壹 小创老师:四维科技教育做的这件事是做什么?

藏亮:

首先第一句话是介绍现在的趋势的环境,人工智能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国家在未来教育行业里边的重头戏了。第二句话叫人工智能教育的特点,并不是让孩子们去提高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为唯一的目的,而是让他们从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变成人工智能的参与者,让他们以人工智能为载体,锻炼自己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协调各种资源的能力、创意创新的习惯和意识,做到跨学科式的知识转移。我们就是在通过这样的载体,让孩子们锻炼。所以这些点可能反映不到学习成绩上面。但是你会获得孩子们和孩子们家长的一个一个笑脸的收获。

贰 小创老师:三年前做这个事情的初衷是什么?

藏亮:

初衷就是我听到了太多关于外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强的事情。三年前,我孩子刚刚出生不久,我也要做为一个家长、做监护人,初为人父。教育这件事情是我躲不开。我想了想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要面对跟躲不开的事情。所以我们再怎么样能够真正的为这个行业能够出一点力,结合现在到底有哪些资源,造成了我想做科技类教育。人工智能是载体,科技教育同样是载体,培养孩子的创新创意习惯和意识

叁 小创老师:四维科技教育与其他教育机构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藏亮: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这一点我是非常非常的认可的。因为我们的创始人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自动化这个专业跟人工智能贴得很近,包括嵌入式编程和操作机械这一块的一些东西。我们保证孩子们学习的知识点和他未来能接触到知识体系,都是完全正确的,所以这一点的话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影响孩子们这些思路的话,有多种多方面的干扰项。你比如说你的岁数会比孩子大,所以你的阅历就比孩子们要多。所以你所说的东西对于孩子是有极强的引导性。所以如果说你要是不专业的,你还会用很多的语言、很多的场景的话去感染她,让她觉得你说的是对的,但是你也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对的,这样的话就对孩子有很大的偏差。所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话一定很重要。我们随便找一个成年人教孩子聊天,就跟孩子的沟通,有很多很多东西根本就聊不完,就是你能教会给孩子的,但是对不对?很难能保证,因为每个人对价世界的认识都不一样,更何况一些没有做过人工智能体系的人,教孩子们什么是人工智能,想想是太可怕。

第二点,就是我们跟别人比我们的资源来讲,相对来丰富了一点。这些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反复的想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我们到底哪些方面有优势,产生了这点。就是别的机构的话,可能更专注的在于让学生只从人工智能的使用者变成人工智能的参与者,可能会把做某一件人工智能的产品给他能解析成一套课程。但是我们能做什么事呢?我们是带着孩子进入到人工智能的场景,让他了解当下人工智能体系达到了一个什么阶段,更能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为这个社会能够做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不是在被动着人工智能到A了,孩子们要尽可能到A,人工智能发展到B了,孩子们要尽可能到B,而是他充分理解为什么到B,怎么来的,未来的C会是在哪里?我应该怎么去展望,怎么去用拥抱迎接。所以这个是我们跟其他资源机构不一样。能够支撑我们能看到未来的能够了解当下,并且能看到未来的,是我们丰富的高科技公司,丰富的院校体系,丰富的事业单位等等场馆。就这些资源,让我们具备了一种能力,就是迅速的能把科技体系,就现在的科技体系跟未来这些东西能够转变成课程的一些能力,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一手我们尽可能地用我们丰富的实战经验去了解怎么样才能给孩子们讲懂,让他们产生兴趣。另外一方面是我们怎么样能把更多的高科技体系带进校园体系当中,帮孩子们打破技术的屏障,让他在创意创新的时候,永远不是纸上谈兵,天马行空,而是真正能沉淀到下面来的。所以我们两手两头抓,这些丰富的资源造成了我们这个独特的特点。

第三点,就是差异化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像我前面讲到那个问题,就是我们真的不希望学生在制作一件东西的时候,他需要从编程角度来讲,从零到精通,材料学角度来讲,从零到精通物理学角度来讲,从零到精通,我是希望他能结合网上和所有他能找到的文献,包括他的团队的任何资源和老师的任何资源,来迅速的把这些问题来进行拆解化,再也不是为了做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完成这个产品,我什么都得会的过程,并不是。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所以这就是我们课程的理念,跟其他机构所不一样的地方。

肆 小创老师:培养孩子“用心”还是“用新”,你“用新”了吗?

藏亮:

培养孩子, 我认为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育人的过程是什么?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一种赋能的行为,而不是传道的一种方式,所以我更重视这个育人这一块。你看这个人类是一个挺神奇的一个动物,就是上下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人的一生的可能不过百年,所以在百年过程当中,人既是了解以前的历史,又要进行不断的学习,还要适应社会在往前进展这种变化,所以要求人是有一个极强的适应能力,包括极强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怎么在短短的100年之内,让孩子迅速的去了解之前发生了什么?培养自己什么样的一些能力,怎么样面对以后的这些发展的路,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所以这就要求他有一个极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培养这种学习能力的话,我把这个东西当成是一种育人的过程。

第二点,我就告诉他们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这个理解,育人的过程,第一方面的话就是赋能,赋两方面,一方面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第二方面就是要告诉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这个理解。就是每一个人从小要树立自己的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我们要让他知道是与非、对与错,让他去了解这个世界上的善与恶,就我们所定义的善与恶。

第三点,就是教会他们和这个世界要碰撞。就你一个人去看这个世界,你很难的话去理解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你只有去了解他们不同的地方,比如说就人工智能而言,你要从他们的使用者变成参与者。这个过程当中的话,你可能了解人工智能从研发和创意创新这面上的这个山坡这方向上来了以后,他们有哪些的变化,他们这个视角是如何的一个视角,所以你就在人工智能的另外一个方向跟这个世界跟人工智能进行碰撞,当碰撞完了以后,反馈回来的那些声音才是你能看到你自己的样子。

所以总结来讲用心还是用新,其实我没法正面去回答。但是我认为整体来说,它是一个育人的过程。这个育人的过程就是我们要给孩子一扇窗口,让他尽可能的培养他的学习创意创新的习惯和提高他的学习能力。第二方面就是告诉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第三方面就是教会他们跟这个世界碰撞。

我讲的这些,也正如四维。就是我们培养的孩子,我不希望是技能高手,我真的不希望就培养出一些孩子,以后他们上完我们的课以后,就对人工智能的课程体系,对于技术有多少的了解,他就能通过编程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这是我不是特别希望。我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成为一个载体,然后帮助孩子们对于自我有认知,对于这个社会有认知,对于这个世界有认知,然后让他们具备一种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这些是我做的。我希望以后的话也一直做下去。所以我这么来理解,用“心”跟用“新”这个问题。

伍 小创老师:四维科技教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藏亮:

还是习惯,包括处理复杂问题的习惯,怎么给他快速的分解拆成一个一个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怎么筹集资源,怎么有创新意识?这些东西都是习惯。我觉得培养习惯是很重要。第二就是锻炼思维,这也是提高学习的能力。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是这么理解,就是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很难想象当中就高数线性代数这些比较比较难的复杂的学科,我学了以后我也用不到。但为什么我还要学?就你没讲通嘛,就你作为我的老师,你告诉我这道高数应该怎么解?但是你并没有告诉我学它有什么用。现在我要做的这件事情的话,我就要告诉孩子,你学他有什么用,就是你要不断的通过这些复杂的事情锻炼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锻炼你逻辑思维的能力,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个东西加起来是不是等于5不重要?在于解题的过程,你到底查了哪些文献?到底有什么样的一个思路,这很重要。所以人工智能的话还是一个载体,我不需要你作为科学家,我不需要你发明任何的东西能够解决社会任何的问题,你最起码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认知自己了,能够对某些东西有兴趣了,能够不断的反复养成这种习惯就可以了。而且能不断的学会了协调资源,我觉得就已经可以了。

陆 小创老师:在过去三年,最难忘的一个瞬间?

藏亮:

最难忘的时候,我觉得就是我们第一次上开放性科学课,我们可能跟这些孩子的话,可能很大几率上只有一面之缘。但是我们做完这节课以后,给每一个班级里的孩子做成了一张光盘。这张光盘有背景音乐,然后里边的话是大量孩子们的视频跟照片组成。当我把这些制作这个成型了以后的有背景音乐和图片,最后一句是,孩子们,老师想你们了!当我在家里边反复看的时候,我居然看得我——30多岁的人——热泪盈眶。我总是觉得别人在跟我讲述这些事的时候觉得“至于吗?”。那个人跟我讲述一个教育方面特别特别让她感动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第一想法的话,“至于吗?”。那个人也蹦出了一个非常动人的一个故事,我想的也是“至于吗”。但是那天我自己被我自己的这种行为打动,我想到底为什么?这次的话我这么感动。后来我发现原因是因为我涉身其中了。我相信在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其他的听众也是这样,就给我的答案也是“至于吗”,但是那就是因为你没有涉身其中。你没有真正的去体会教育的那些了乐趣和那些情怀和你做的那些浑身充满正能量的那个场景。如果你涉身其中的话,你就永远不会说“至于吗”这三个字。所以非常难忘就是那个瞬间,我从一个教育的外围的观察者到了一个设身处地去努力去做,别人没有赞扬我,但是我自己感动到我自己那个点。

还有咱们那位助教发那个朋友圈,说我今年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到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笔佣金,给父母买了羊绒衫,已经在寄回老家的路上。他还没有到老家那东西的话已经寄在路上了,那年过年。我想的是四维提供了一个平台,不光是让这些大学的孩子们有机会能报恩自己的父母了,同样报恩父母的这部分钱,是他通过教育他人所获得的。我觉得这东西让我心中充满了能量。这是我设身处地中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情。一张光盘,一个朋友圈,让我难忘了三年,可能还会以后继续难忘下去。每当我有一点点困惑,有一点点问题的时候,我总是能想起这样的场景。

柒 小创老师问:过去三年,最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

藏亮:

我一时让我想的我想不到什么特别遗憾的事,因为我对于咱们的这件事情真是一每一点都是尽了全力,但如果你说非得要做一道,如果你重新再做一回的话,有哪些地方能够可能会更好的地方,我可以讲一点,就是其实,在产品研发跟投入这方面,可能我会花费比以前还要大的努力去做。因为我们对这个产品的研发呢不仅包含我们的软件平台和学生用的教课件,更多的话也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培养我们讲师的过程。四维的能力,刚才我讲了,四维的理念,我已经反复的去讲了,能力跟优势,我也反复的去讲。但是能力跟优势这个章节,让孩子们去抓那些高科技的东西,怎么给转化课程可能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四维怎么让科技人变成教育型的人,能够教孩子们,其实这块可能是更考验四维的一个能力。但这些能力的话是蕴含着一些时间啊和你到底交付了多少节课,你给多少孩子上过课,就这些东西是更重视沉淀的。所以这些东西的话,如果你早开始,再早开始一点,你可能就会更扎实一点。所以让我重新来过一次机会的话,我会把这个发生的时间让他更提前,而且我会投入更多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这一块,虽然说现在的话我们已经做的很好,但是我们还会投入更多很多精力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过去三年我遗憾的事情。

捌 小创老师:你的家人和朋友支持你做这件事吗?给过你什么建议?

藏亮:

非常非常支持。支持的事情,就是我之前跟你所说的感动的一件事情,就当那一个片段的话,我马上跟我的所有的家人进行分享。我家人认为那个朋友圈和那张CD使我家庭里边充满了一些正能量。我不敢说我对自己的孩子有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发展,但是我最起码力所能及的做了一些能够通过我一点一点耕耘,不做那些浮夸的事情。每周多教几百个学生,通过一点一点收集积累,能够提供一些素材,有些依据做科学的方法,让别人去分享的事情,我觉得这些东西是充满正能量,家里非常支持。

玖 小创老师:如果一位中小学校长想开始做科技教育,咨询你,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藏亮:

首先来讲的话,我得问她那么几个问题,就第一个问题的话,人工智能教育跟考试成绩没有关系,任何关系都没有,你不要想着做这东西以后能在某些学科,比如说数学学科有多少提高成绩,或者你更不要想有哪些高等院校,比如清华大学能够通过自主招生能够获得俩名额,我们都通通不要的情况下,你做还是不做?对吧?我们接触了那么多校长和老师,他们的目标是换一种方式,能不能让学生的应试成绩提高两分?有太多的主任这样想。天天给学生补课,学不下去了,我给他一个玩意儿,在玩的过程当中,他学到的知识能不能给他提高两分?有太多这样做。然后有很多的校长呢比这主任的层面高一些,他说我们能不能通过一些院校取得一些成绩以后能够实现自主招生。这条路的话也是我们见到校长很多人跟我去说的,但这些东西都不考虑的情况下,你还是不是要做。

这个如果回答是,我们再谈第二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要是那么我告诉你,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可能在未来一两年之内,你会背负各种各样的压力,学生家长不理解,代课老师的不理解,并且有上级领导不理解,你在花孩子们很宝贵的时间,做一些跟他们应试的各方面没有关系的事情。而且现在即便是你说了你的情怀,但是我现在也很难看到一些成绩,孩子们那些变化也没有那么彰显的时候,这种压力你顶得住顶不住。如果你还顶得住,那我真心实意地给你一些建议。

第一个建议,就是了解一下大环境,就是了解一下你应该做什么,我会把以前我所经历的一些弯路和其他人所经历一些弯路讲给你听,最早的一拨人在科技教育受重视、人工智能受重视的时候,他们在拼命的买硬件,搭件实验室,这是第一批人。现在其实咱们国家里边有很多的省份,在咨询我的时候,都是我们要建立一个实验室,您给我们出一整套方案行不行?硬件阶段,就是教室里边放几个3D打印机,放几个激光切割机,放几个这个四轴飞行器,放几个VRAR,这些东西放在那里以后,就已经落土了。这是第一个阶段,硬件阶段你要了解,就像我们学任何一个课的时候,我们要先学这个课的历史一样,对吧?你要做科技教育,你也知道科技在教育体系里边的历史是什么。

第二阶段,有些人先动起来了,这些硬件没法帮助学生有一点点的提升,这东西只能是硬件放在那里。所以你就要有课程,课程考一个什么样的能力呢?你能不能把这些硬件使用起来,你能不能把一个高科技的产品,能够把它变成课程的能力。所以你要有连贯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一节两节的单节的课程。你通过这个课程体系来把这些硬件都实现了,让孩子们的涉身其中,这是第二个环节。

第三个阶段,就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四维一直在做的事情,叫场景式探究。就是我们在做的东西永远都不是一个人通过观察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东西赋予机器,机器成为一个产品,再也不是这个阶段了。而是我们通过一个场景,赋予机器学习分析的能力。让这些产品自己去适应和帮助人类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能力。就是举简单的例子来讲,朝夕车道的事情再也不是通过人的观察来定义几点到几点,变成朝夕车道、红灯变成绿灯,把这个程序输入进去,而是我要让这个机器赋予学习能力,你告诉我到底什么时候朝夕车道是最高效的。所以所有场景化跟数据化的学习,翻开了除了硬件和软件的第三个篇章——场景化学习。所以这是刚才我讲了以前在做一些什么样的是现在大多数机构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就是课程。我再告诉你,未来在做一件什么样,是你要充分的了解这个历史。

第二点建议,什么事情不要从零开始了,就是现在的话你没必要非得经过硬件,在经过软件,在经过场景化学习来完成你的科技教育了。对吧?就像我们现在的话,我们有iPhone你说这个人第一次使手机是不是要从大哥大开始使起呢?不用了。我们要把以前的弯路的话避免走过来,这点的话我要插播一个我看到的现象,因为我们也看到太多太多的教育案例跟他们来进行分享。就是STEAM教育刚产生的时候,是在三年前由美国先提出来的STEAM教育,然后展开了。其实STEAM教育大家共识的一个地方,特点就是跨学科。有很多学校再通过硬件我们不说了,在研究课程这一块的话,就研究思路教育怎么是跨学科的教育,又逐渐的想理解我们是怎么通过人工智能为载体做 STEAM教育的。他们做了很多很多的实验, 很多很多的尝试,我把他们走了弯路,就说我刚才所讲的是硬件、课程再到场景化学习,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吧?我们现在把中间那个环节,就现在所有学校都在做,所有资源单位都在做的一个现有的一个场景,我在拿出来跟你分析,这个场景里边还分很多的细节,中间的课程场景。

很多人对于STEAM教育跨学科教育,认为他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说我用两个老师,同时上一节课,能不能完成跨学科式的教育?比如说呢我是物理老师,你是生物老师,咱俩人同时上一节课教孩子,涉及到我的学科我来讲,涉及到你的学科你来讲,咱们串联起来行不行?最后的实验结果就是两节课上下来以后,学生们不知所措,懵了,老师们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准备,怎么去讲怎么去配合,因为所有的老师都只会自己专业里面那些东西就懵了。所以这块的话被否定了。

第二个尝试,就是我们得研究课程。就是你是物理老师,我是化学老师或者生物老师。咱俩研究一课程,这个课程呢一共十节课,这十节课过程当中的话,我要通过若干个实验,让孩子们能体会到跨学科的作用,这是往前又走了一步。造成什么样的问题了呢?他再做一个实验的时候,孩子们在认真的做笔记,有关化学的知识点,孩子们记载着左边这一页上,有关物理的知识点,孩子们记到到右边这一页上,这是造成什么观念?就原来我上两节课都是45分钟,上一节物理课,上一节化学课,所以孩子们的吸收的是物理的百分之百的知识和化学的百分之百知识。现在变成什么?我先做上一节你的课程,我吸收了50%的物理课和50%的化学课,我再上一节课还是50%的物理课和50%的化学课,就变成了原来是100%+100%,现在变成了(50%+50%)X 2。所以你会从孩子的笔记上清清楚楚地记着化学有哪些知识点,物理有哪些知识点。所以是这种场景。

第三种场景,就是我们现在的理念,什么叫跨学科?场景化教学是跨学科。什么场景呢?带30个孩子来进入一个班级里,拿人工智能宣讲一个场景,就是出行场景里头包括飞机、火车、滴滴打车、摩拜单车、出租车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孩子们在这些场景当中,进行分组以后,每一个组你自己发现一个问题,你在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再解决它的过程当中,你也不知道会沿用到多少学科的知识。虽然说咱们俩人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但是我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这三个学科的知识,你要解决的学科是那三个知识点,让学生自己的问题自己引发自己跨学科这种欲望去往前走,这样的学生才是最有效的,通过跨学科式的学习,整个的STEAM教育的理念贯穿起来。老师在这个过程当中的角色也会有一个180度的翻转。原来的老师都是传道受业。第一次两位老师在上面讲,第二次有这个实验性的老师一块去讲,都是老师讲。你来听,都是这样的过程。但是场景化的STEAM教育不一样,是学生们在讲自己的想法,需要老师们的解惑跟支持,这就不一样。我们试想一下当代学生毕业以后走到社会来讲,是不是学生在社会上所遇见的问题,每个人也都是不一样的?是不是同样的话,我知道我以后要遇见这个问题,先有老师给我讲一讲我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告诉我遇见的问题怎么解决?不是。都是你先碰到了钉子,然后去想想谁能帮助你越过这个山坎。所以整个的学习理念,包括跨学科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STEAM的理念是沿用于社会当中去的,是在校区校园里边实现而延伸到社会当中去的,所以我们在锻炼孩子这样的一个能力,我们的课程体系也都是导师制、翻转课堂式的来交付。所以学生的感官和老师的角色都在尽着不停的翻转。我们想是让学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业的体验感尽可能地提前发生。

我们的创始人何巍先生是清华自动化系毕业的,当时我就问他问题,我说你为什么考清华大学?他说清华大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等院校。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选自动化专业?他说自动化专业的话是清华当时呼声最高的专业,但是没有谈到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我们下一代人,你会清楚地发现90后跟80后甚至00后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变化。70后会有一些使命感,就是我要为国家做些什么。80后是我要为我们的家庭,我爱的人做一些什么。90后的孩子可能更偏重于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东西不是褒义和贬义,这是社会在前进过程中的人的思想的一些变化,他可能不是会只想到我自己要什么,可能对于国家和对自己家庭这块的话,可能比中的话在减小或者角度的话在产生变化,并不是贬义,对吧?所以这些孩子呢可能他们更需要在早期的校园学习的阶段就能够有意识,我在社会当中我到底想要什么,我要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现在能不能先体验体验我适不适合那样的场景。就是你特别想成为你这样的人,但是你缺少一个场景,看一看真实的这样的人,他们每天的日常思维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你再考虑考虑自己还要不要成为那个方向?适不适合你?

我再举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在建立实验室和伴随着实验室课程体系的同时,就包括我们帮助朝阳、帮助北京承建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的时候,有很多申报的单位很有意思,他们都找了很多的科研单位,用硬件和实验的方式,让他在中小学的教室里边展开。这点就像我之前所谈到的学生只是一个观众,他没法作为参与者,这些东西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你做的事都是让这些孩子应该在22 岁干的事情,让他在12岁发生,小学能不能把初中的知识点都学习了?初中能不能把高中的知识点都学习了?我们要干的事情并不是把孩子未来需要掌握的知识让他提前来掌握,不是,这是有利于他的思想智力发展的。我们是让他们有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让他们能够感受一下未来的体系和社会当中的一些角色的一些情况,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情,所以跟他们有本质的一些区别。

我们的课程体系是让更多更多的孩子专心地认识自己,发现我哪里行,我要做的不是在某一方面去追赶,我要做的是能够发现自己的天性跟特长。这也是我们也是跟其他资源大概所不一样的地方。

拾 小创老师:符合您说这两个点的校长他有什么特点?

藏亮:

一类是成绩很好的学校的校长,有直升班,这种学校可能会多一些。这种院校它的特点就是它有时间让有应试压力的孩子能够有一些空间,让他们做一些自己能够选择并且愿意做的事情。所以是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以后,校长跟老师都能够如鱼得水。这些校长也很有前瞻性,就是在于孩子们有时间能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并不是让这些孩子充分的去做训练、做培训、做补课,而是让孩子们终于有时间能够做一做其他事情以后,能让孩子们能够自由的选择。我很敬佩这些校长,这是第一类校长。

第二类校长,就是真正能够做到,并且有意识的做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国家政策的这类校长,就是他比别的校长可能更具备更具备前瞻性和政策解读的能力。比如说国家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了,包括在小学里边开设科学类的课程,加入了编程这些东西了,他能够预示着国家的政策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为国家来进行人才输送,就是他能够正确解读政策以后,他愿意牺牲一些孩子们的时间,牺牲一些老师们的精力来做那些响应国家政策,能够解读当中收到国家信号的这类这类校长。我也很敬佩他们。就是即便是没有那些丰富的时间,也要挤出一些时间培养孩子综合素养,能够有正确政策解读这些前瞻性的校长,我也很佩服他们。

第三类校长,就是可能压力过大的校长。你会发现,其实现在四维所交付的学校并不是一味的重点校,也有很多农村校在开展。这类校长,我同样很敬佩,但是我讲的第三类校长是还有很多很多农村院校的校长,包括那些学习成绩跟压力比较大的校长,还没有足够的空间,还没有足够的政策能够放宽一些他们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其实他们也在苦苦挣扎。因为学生的时间太重要了。就是我们一做教育,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在争取怎么在标准时间内,学生的获益也会更多,每一个校长心里边想的也都是这样的事情。所以你看科学课程提上日程,国家颁布政策以后,就是在科学课程当中的上什么样的科学课,才能更大限度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所以给校长们的难题就是在当学生有一点点时间的时候,能不能提升一些她的科学的创造能力和创意创新的这种意识的能力。所以这一块的话是我想跟校长去讲的。如果说真的国家给了两课时,来学习这东西的话,如果你压力特别大的话,你会把这两节课的话变成数学课、英语课与其他课程。但是当你真正的有机会出现了以后,你愿不愿把这两节课真正的去赋予它科学、赋予它人工智能体系的这些学习。

壹拾壹 小创老师:人工智能的浪潮已经滚滚而来,请问您希望自己的小孩怎么准备,才能让他有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

藏亮:

其实我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来讲,没有什么太多的要求。我觉得他生下来以后,如果能对这个社会有一点点用处,能够让这个社会有一点点变化,那我简直是太完美了,但是这个要求的话也太高了。

我对我孩子的要求,首先来讲的是要做一个快乐的人。引导他多认识一些领域,比如说像人工智能的科技领域,比如说像体育、像艺术,多认识、多领他进了一些新的领域,但是绝对不强求。这点就像我们这个四维的体系一样,四维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创意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看做是重点,然后把这些我们要做的事情搭载到了一个人工智能的一个载体上面,通过这个课程来展现。但是四维也根据很多不同的学生,课程体系也是分级的。基础课程,就是给孩子一个认识人工智能和科技领域一个机会。高阶课程,就是让感兴趣的孩子能够有深入学习的能力和基础。主题课程,是把方法、知识体系结合自己的能力,能延用到社会,能够对社会有担当的意识,创意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四维也是不强求。科技教育也是因材施教,四维只是给普及性的学生打开一扇窗,给那些想学习的人提供一个平台,给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孩子给他不同的引导和支持。

第二点,就是要重点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教会他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让他们认识这个世界,尽可能的高效一些。通过如何想到如何做到来培养创新习惯的养成。这个我们所提到的永远都是很多人所提到创新,但是大家有一个误区,创新不等于灵光一现。创新要有自己的习惯,有自己的沉淀,才可以的。所以我们教孩子们创新,一定是要有维度的。我们现在认为创新的维度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创新的边界,看我们的主题课程,你可以医疗领域有一个创新,可以在智慧交通领域、智能家居领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但是它一定是有一个边界的。第二个创新的维度就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去出发。如果你的创新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发的,那这个创新就变得没有意义,就失去它的光鲜了。所以我们的课程体系也是这样,我们带孩子进入不同的场景,进入再多的场景,我们的主题都是在这个场景下要完成“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个点子,做出一个作品,再完成一次宣讲“。在这四个一的过程当中,孩子对自己和对自己的团队是有一些认知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我们以发现问题开始,就是要让孩子们有创意创新的意识和习惯的养成,反复的让他这样去做。所以我这里再强调一点,就是创新绝对不是灵光一现,是要有很多沉淀的。我开个玩笑,苹果掉在你脑袋上一百回,你可能也不会发现万有引力。那是因为牛顿在做了大量的实验以后,这个灵光一现才会产生。

第三点,就是我让我的孩子要懂得统筹资源。我不希望未来的孩子再是遇见一个难题,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刻苦的努力直到这个问题解决为主。因为现在社会上不是只需要研究型人才,更需要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为了解决问题出发,那解决社会当中实际的问题的话,是不是你非得要做研究才能解决?所以我非常希望我的孩子呢有我想让这些四维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这样。所以你要通过你的团队协作,你要发现自己擅长的东西是什么?为了到达同一个目标,你要找哪些能够跟你互补的人,说服他们,一块借助他们的资源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所以统筹资源的能力非常非常有效。所以我让我孩子所做的刚才那几点,都是为了让他在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后的目标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两点,第一点,就是我要有创意创新的习惯和能力。第二点,我能够想得到我同时在做得到的时候,而不是我一个人做,而是在汇集资源,共同来完成。其实这两点这能力特别特别重要,要反复的去传递。第一点就是你总认为你想到就一定有毅力,有方法能做到,但关键就是你怎么样能想得到。这点太难了,对吧?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习惯,你可能很难去想到。第二点,即便是你想到了离做到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而这个做千万不要自己来,千万要协调资源,一块去做,所以这就是我对我自己的孩子一些期待跟要求。

壹拾贰 小创老师:创业三年你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是你喜欢的吗?

藏亮:

一开始是我们有了一个做教育的理念,有了一个做教育的情怀,有了些许做教育的方法,筹集了些许做教育的资源,来做到这几点。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科学的、正向的、有机会、有希望的、正确的事情。所以我想把这种东西都传达给四维的每一个人,到达这个目标,我也认为用我所意识到的方式跟方法到达我们共同的目标,可能路径会更短。

后来经过三年的努力以后,我发现好像不对。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以后,不见得非得按照我的方式方法前进,才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标。这是给我的一些改变。这同样印证了什么?就是因人而异,就是我们没办法去,只能是跟一个人共同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但是你不要把你自己的方法去交给别人,让别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那个目标,你只能去引导和建议。如果说都按照你的方式去做了,四维就没有创新了,四维教出来的孩子也不可能再有创新意识。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的改变。

我也会经常说,我们要创新、要创造,但是这三年来给我的感觉,我设身处地在想,哪些东西我没有?沿这条路走是不是方法不对?所以我们现在开例会的时候,那些重点的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大家都要设定一个共同认为这是一个大方向的目标。具体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方法,自己去说,自己去创新。所以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我们教育孩子们的思路,也都是在创新的环境下来促成的。所以我的改变是我们有共同的目标,但是我允许大家有不同的路径。我在带领一些员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就跟带领我的孩子是一样的。我告诉他大的方向,给他尽可能多的建议和引导,但是我允许所有人去犯错,如果你不包容这些,何谈创新?

壹拾叁 小创老师:你希望你和四维能给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藏亮:

我觉得谈的太大,其实当时想成立四维,心头就一把火。就是老说国外的教育比中国教育强,老说国外的孩子综合能力比中国的孩子能力强,老说这个老说那个,我当时就很很纳闷,我说中国孩子差哪了?我们到底差哪里了?就一种不服气的劲,也是让我做教育的一个原因。所以现在你说让我去教育国外的孩子去怎么怎么样的话,我没有想那么多,我把这个问题缩小一点,就是我到底给教育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我尽可能多的去影响每一位教育人、孩子,还有尽可能多的家长,让他们——没有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创新和综合素养的这种人,让他们逐渐地认识到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让他们认为这个东西让他们能够有一点点开窍,并且让那些有意识在这些方面锻炼的人有更好的实践的一些依据、经验和方法。这是我想说的。你看那个学校也是一个特点,就是他可能会带领学生们进入很更高的学术殿堂。初中带向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带向重点大学,会学习很多丰富的专业知识。这些东西他们很在行,但是中国的校长和老师们对于一个新鲜领域,就是人工智能为载体的STEAM教育和综合素养提升这方面,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你这个学校的校长可能掌管了一千学生,你最多可能在一千个学生当中不断的摸爬滚打,总结你的教育经验。但是我们不是。我再拿这个阶梯性举例,就家长可能教一个孩子来做。看校长可能教一千个孩子在做。但是我们是在交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遵从你的教育理念,有遵从别的学校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的差异化的经验会给学校提供一个很好的一些数据基础、经验基础和资源基础。所以我们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脚踏实地做这样的事情,给中国的教育行业带来一些思索和参考的东西。

壹拾肆 小创老师:你这一生梦想的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你觉得可能达到的最高点是什么?

藏亮:

我的梦想就是能够像现在一样继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然后也梦想着等我们70岁的时候,咱们还能坐在一起聊聊40年前,咱们创建四维的那些初衷,那时候发生了多少多少的事情?我的特点是在一个非常职业的环境下长大。这个职业指的是职业生涯里的那种职业和专业。就是我之前所在的企业都是一些外企,在外企里面会有条条框框的标准制度,来促成一个全球性的企业如何去往前走一步。但是本来应该培训出来,我做什么样的事情都是非常专业的,都是职业的经理人,但是我恰恰骨子里面当中,别人给我评价最高的是在这种环境下,居然我还留着一股江湖气。这种江湖气是任性,是一种褒义词的话,算是一种坚定,铸就了我一些想做的事情的一些情怀。三年来支撑着我到现在不是四维突飞猛进的业绩。支撑我下来的,还是那个当时我想做那种激情。所以我刚才谈到刚才那个话没有说了,70岁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再坐下了谈谈我们年轻的时候给多少孩子送过多少节课程,上过多少节课程,那个时候我发现哪些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现在他们怎么样?因为每个国家他在定义的教育政策的时候,就预示着未来十年它的人才梯队是怎么样的构成。我们现在做这件事情是符合国家未来十年人才构成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提升综合素养,跟STEAM的理念和综合素养、创意创新思维,所以未来国家的栋梁人才梯队当中我们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到底贡献了多少人里面,可不可能会出现一些正是国家所需要的人工智能方面的人才。所以这些东西是我们70岁以后我们坐下来慢慢谈的事情。现在我们还在耕耘阶段。每一个在编的老师,在编的校长,也是有这样的情怀的。所以我认为我是一个科技圈里边的教育人,不仅是我有像教育人一样的教育经验,而是我有像教育人一样的教育情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