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籃大賽看到睡著,是球員沒有想象力,還是我們太挑剔?

扣籃大賽看到睡著,是球員沒有想象力,還是我們太挑剔?

超人衣服都快成了必備了。

你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新的水不斷地流過你的身旁。

我們不能看同一個扣籃,因為動作已經不同。好吧,即便動作相同,人也不同。好吧,即便人相同了,時間也不同。

我們縱然想如此安慰自己,但乏味的扣籃大賽還是讓我們禁不住昏昏欲睡,也許都怪這個週末午後的陽光如此溫暖,昨晚宿醉的美酒如此甘甜。

2月17日,雷霆小將迪亞洛擊敗史密斯奪得“扣籃王”的桂冠,雖然全場球迷仍在歡呼雀躍,聚光燈閃爍,但興奮程度卻並沒有那麼強烈——是的,又是“戰斧”劈扣、又是“掛筐”、又是“個人飛扣”,還有超人衣服,我們都看過了,並且不止一次——並且之前的似乎更加精彩。

在NBA的長河中,有太多的“扣將”如同珍珠般閃耀,威爾金斯戰勝喬丹封王,喬達罰球線起跳劈扣,卡特超越地心引力的摺疊暴扣以及小土豆羅賓遜飛越魔獸霍華德的創意表演等等,都成為NBA扣籃歷史上的絕對經典。

不僅是在全明星的表演時刻,在賽場上,勢大力沉的扣籃絕對是引爆全場球迷熱情的法寶——還記得卡特的“死亡扣籃”——法國中鋒弗雷德裡克魏斯至今仍無法從這個灰色記憶中走出。還有喬丹隔扣尤因,韋德劈扣瓦萊喬等等,這都是我們的經典回憶。

扣籃大賽看到睡著,是球員沒有想象力,還是我們太挑剔?

這些都將成為絕唱。

但榮光這些激情似乎都屬於過去。

特別是進入了20世紀,籃球運動向著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了。當然,這是高端一點的說法,如果用“大嘴”巴克利的說法,那就是變得“娘炮”了。以前NBA球員狂野的“大金鍊子小手錶,一天三次小夜店”也變成了西裝革履,文質彬彬。賽場上,也是一團和氣,身體對抗更加溫和——畢竟都是為了賺錢了,何必傷到彼此的“錢程”。

賽場上三分球、中投更加增多,“扛著炸藥包一般”殺入內線暴力虐筐的次數越來越少。與之相對應的,是全明星扣籃大賽的沒落和三分球大賽的關注度升高。

一些已功成名就的“球星”,諸如威斯布魯克這樣的魔鬼肌肉人也不願意冒著受傷和失敗的風險參加。扣籃大賽成為了一些“想出位”的年輕人展現身體素質的平臺,逐漸失去了展現籃球暴力美學的本質。

球員能力不足,創造力缺乏是扣籃大賽落寞的主要原因。低能模仿一直是如今扣籃大賽的主要“風格”,小土豆隔扣了霍華德,今年奧尼爾就被扣了。超人衣服也幾乎快成了標配。還有大風車這樣的常規動作,屢見不鮮。

扣籃大賽沒落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傳播方式的改變。當網絡將NBA比賽更快、更全面地展現NBA比賽,一些之前在“電視媒體”被奉為“空前絕後、超越時空”的扣籃動作,在如今看來,也許,一樣很平淡。

沒錯,見多識廣的我們已見怪不怪了。

扣籃大賽看到睡著,是球員沒有想象力,還是我們太挑剔?

就是為了懷念一下那時的激情。

球員身體素質越來越強,技術越來越全面,如何讓扣籃大賽重現榮光?就必須要找回曾經讓我們心動的“點”。籃球不是高爾夫,不是紳士運動,籃球最起源就帶著濃重的“草根文化”、黑人文化色彩,帶有濃厚的“暴力美學”底蘊。只有在激烈的身體對抗中,在突破身體極限的自我挑戰中,籃球才更具觀賞性。

而這些,也是扣籃大賽的靈感來源——為什麼街球籃球越來越受歡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人類身體的極限到底在哪裡,爆發力有多強,能逃脫地心引力多久,舒展性柔韌性有多強等等,這都是籃球通過“暴力美學”向球迷展現的獨特文化。

在總裁肖華治下,NBA向著更加“文明進步”的方向邁進,特別是在金州勇士和庫裡的三分風靡聯盟之後,NBA身體接觸越來越少,如今的NBA鮮有性格爆裂、個性張揚、極具創造力的球員。

他們更像是為了賺錢而工作的員工,客氣而恭順。像卡特一樣滿懷激情,憤怒地將籃球砸進籃筐的故事,像喬丹與活塞壞孩子軍團的生死肉搏——想要看到那樣級別的比賽,只有回看1990年前後的比賽錄像了——估計再過個幾年,就只有請街球達人來表演扣籃大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