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篮大赛看到睡着,是球员没有想象力,还是我们太挑剔?

扣篮大赛看到睡着,是球员没有想象力,还是我们太挑剔?

超人衣服都快成了必备了。

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

我们不能看同一个扣篮,因为动作已经不同。好吧,即便动作相同,人也不同。好吧,即便人相同了,时间也不同。

我们纵然想如此安慰自己,但乏味的扣篮大赛还是让我们禁不住昏昏欲睡,也许都怪这个周末午后的阳光如此温暖,昨晚宿醉的美酒如此甘甜。

2月17日,雷霆小将迪亚洛击败史密斯夺得“扣篮王”的桂冠,虽然全场球迷仍在欢呼雀跃,聚光灯闪烁,但兴奋程度却并没有那么强烈——是的,又是“战斧”劈扣、又是“挂筐”、又是“个人飞扣”,还有超人衣服,我们都看过了,并且不止一次——并且之前的似乎更加精彩。

在NBA的长河中,有太多的“扣将”如同珍珠般闪耀,威尔金斯战胜乔丹封王,乔达罚球线起跳劈扣,卡特超越地心引力的折叠暴扣以及小土豆罗宾逊飞越魔兽霍华德的创意表演等等,都成为NBA扣篮历史上的绝对经典。

不仅是在全明星的表演时刻,在赛场上,势大力沉的扣篮绝对是引爆全场球迷热情的法宝——还记得卡特的“死亡扣篮”——法国中锋弗雷德里克魏斯至今仍无法从这个灰色记忆中走出。还有乔丹隔扣尤因,韦德劈扣瓦莱乔等等,这都是我们的经典回忆。

扣篮大赛看到睡着,是球员没有想象力,还是我们太挑剔?

这些都将成为绝唱。

但荣光这些激情似乎都属于过去。

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篮球运动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了。当然,这是高端一点的说法,如果用“大嘴”巴克利的说法,那就是变得“娘炮”了。以前NBA球员狂野的“大金链子小手表,一天三次小夜店”也变成了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赛场上,也是一团和气,身体对抗更加温和——毕竟都是为了赚钱了,何必伤到彼此的“钱程”。

赛场上三分球、中投更加增多,“扛着炸药包一般”杀入内线暴力虐筐的次数越来越少。与之相对应的,是全明星扣篮大赛的没落和三分球大赛的关注度升高。

一些已功成名就的“球星”,诸如威斯布鲁克这样的魔鬼肌肉人也不愿意冒着受伤和失败的风险参加。扣篮大赛成为了一些“想出位”的年轻人展现身体素质的平台,逐渐失去了展现篮球暴力美学的本质。

球员能力不足,创造力缺乏是扣篮大赛落寞的主要原因。低能模仿一直是如今扣篮大赛的主要“风格”,小土豆隔扣了霍华德,今年奥尼尔就被扣了。超人衣服也几乎快成了标配。还有大风车这样的常规动作,屡见不鲜。

扣篮大赛没落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当网络将NBA比赛更快、更全面地展现NBA比赛,一些之前在“电视媒体”被奉为“空前绝后、超越时空”的扣篮动作,在如今看来,也许,一样很平淡。

没错,见多识广的我们已见怪不怪了。

扣篮大赛看到睡着,是球员没有想象力,还是我们太挑剔?

就是为了怀念一下那时的激情。

球员身体素质越来越强,技术越来越全面,如何让扣篮大赛重现荣光?就必须要找回曾经让我们心动的“点”。篮球不是高尔夫,不是绅士运动,篮球最起源就带着浓重的“草根文化”、黑人文化色彩,带有浓厚的“暴力美学”底蕴。只有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在突破身体极限的自我挑战中,篮球才更具观赏性。

而这些,也是扣篮大赛的灵感来源——为什么街球篮球越来越受欢迎——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人类身体的极限到底在哪里,爆发力有多强,能逃脱地心引力多久,舒展性柔韧性有多强等等,这都是篮球通过“暴力美学”向球迷展现的独特文化。

在总裁肖华治下,NBA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迈进,特别是在金州勇士和库里的三分风靡联盟之后,NBA身体接触越来越少,如今的NBA鲜有性格爆裂、个性张扬、极具创造力的球员。

他们更像是为了赚钱而工作的员工,客气而恭顺。像卡特一样满怀激情,愤怒地将篮球砸进篮筐的故事,像乔丹与活塞坏孩子军团的生死肉搏——想要看到那样级别的比赛,只有回看1990年前后的比赛录像了——估计再过个几年,就只有请街球达人来表演扣篮大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