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看抗戰時期亞洲最大的軍用機場是如何修建的


這組照片是當時美軍攝影師伯特·傑哈卡胡奇拍攝的,記錄了當時國人在抗戰時期修建雲南陸良飛機場時的場景。圖為當時在沒有重型機械的情況下,中國工人用石磙將新建的機場跑道壓實。在這些石磙上,浸透著他們的汗水、淚水和鮮血。

圖為工人在用巨大石磙碾壓機場。抗日戰爭時期,國內很多大中城市相繼被日寇佔領,雲南成了抗戰的大後方,同時雲南也是滇緬戰場和滇西抗戰的最前線。為適應戰爭的需要,以及打通外援物資運輸通道,當時在雲南境內修建了一系列機場,陸良飛機場就是其中的一個。

圖為工人們徒手鋪設機場跑道,遠處的工人在用巨大的石磙碾壓機場跑道,這完全是手工築成的跑道。在1942年夏,由重慶派員與雲南省有關方面會同美國十四航空隊,空軍中校詹姆斯到陸良勘察,決定在山坡子和望城哨之間修建機場。1943年5月,機場基本竣工,開始使用。當時的陸良機場規模宏大,被稱為亞洲最大的軍用機場。


圖為工人用牛車運輸修築飛機場用的石料。當時在陸良飛機場駐紮的美空軍部隊,是陳納德指揮下的第十四航空隊所屬的六十八聯隊和第二十三驅逐大隊。

圖為修築飛機場的婦女坐在石料上休息。當時參加機場修建的工人勞動強度極大,挖土、運土、滾壓等繁重勞動,全靠人工挖掘、揹負、肩擔。還要撿運石塊,用來墊實機場跑道,這些都是靠手工完成的。

圖為用牛車運輸修築機場的施工材料。在當時沒有重型機械的情況下,碾壓跑道只能靠大石磙。重達幾十噸重的巨大石磙,要靠近百人拉著,一邊喊著號子,一邊拖著石磙向前。

圖為工人正在用鋤頭對機場進行施工。當時沒有挖掘機,平整山地,都是靠人力一鋤頭一鋤頭的挖。當時工人們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點一點平山整地。

圖為修築機場的一個木工工地上。陸良飛機場建成後這裡聚集了美國援華的許多B-24、B-25戰略轟炸機和速度極快的單人駕駛的小型戰鬥機、雙身戰鬥機以及中型轟炸機與大批運輸機。陸良機場有5條跑道,在前往廣西及越南等地迎擊敵機時,5架戰機並行起飛,後面五六十架、或七八十架飛機,一架一架,一排一排,形成了5路縱隊,浩浩蕩蕩,十分威武壯觀。當時,這個機場被稱為亞洲最大的軍用機場。


圖為工人正在修建陸良機場房舍。陸良飛機場在抗戰中發揮重要作用,這背後也少不了那些為修建機場付出血汗的建築工人們,他們也是抗日的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