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蘭州黃河邊的羊皮筏子,因運輸汽油到重慶載入史冊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坐落於一條東西向延伸的狹長型谷地,夾於南北兩山之間,黃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腳下穿城而過。黃河蘭州段全長152公里,其中流經市區45公里。

蘭州羊皮筏子:俗稱排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也是一種古老的水上運輸工具,用羊皮做成。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羊皮筏子,舊稱“革船”,“ 九曲黃河十八彎,筏子起身闖河關,”蘭州羊皮筏子從清光緒年間就已經興起,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之後這項古老的手工藝一直傳承不斷。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鬆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

因其製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首先要從羊頸部開口,慢慢滴,要將整個皮囫圇個兒褪下來,一點也不能破……”

接下來的工序,要將羊皮脫毛,這個活夏天是不能幹的,因為要烘乾,還要放起來“捂”一陣子,夏天天氣熱,不小心就會“捂”壞了。這些工序完成了,就要往裡面吹進足夠的氣,它會鼓起來,最後要把皮胎的頭尾和四肢紮緊。

接下來,就是要扎筏子了,用麻繩將堅硬的水曲柳木條捆一個方形的木框子,再橫向綁上數根木條,把一隻只皮胎順次紮在木條下面,皮筏子就製成了。

渡河時將羊皮一面置於水中,擺渡時皮筏順流而下,返回時,則由筏客扛於肩頭,步行至上游,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說。

抗戰時期,蘭州一筏子客用羊皮筏子從四川廣元運輸汽油到重慶,這個轟動山城的故事,成為蘭州百姓的美談,並以“羊皮筏子賽軍艦”美譽而載入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