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大上海,老照片


在外灘擁有一塊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名譽的象徵。商行、金融企業在外灘佔有一席之地後,即大興土木,營建公司大樓。外灘的建築大多經過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國建築師在這裡大顯身手。

租界儼然是一個主權區,西方列強以他們的方式經營、管理、建設租界,外灘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設和最繁華之地。早期的外灘是一個對外貿易的中心,這裡洋行林立、貿易繁榮。從19世紀後期開始,許多外資和華資銀行在外灘建立,這裡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東方華爾街”之稱,於是,外灘成了一塊“風水寶地”。

1840年以後,上海作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開始對外開放。1845年英國殖民主義者搶佔外灘,建立了英租界。1849年,法國殖民者也搶佔外灘建立了法租界。自此到20世紀40年代初,外灘一直被英租界和法租界佔據,並分別被叫作“英租界外灘”和“法蘭西外灘”。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別為它們的最高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


幾百年來,縴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裡”,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裡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僅是江南沿海的一箇中等縣城,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

早晨,上海外灘是人們的健身的場所;白天,它是繁華熱鬧的遊覽勝地;晚上,則是情侶的戀愛天地。每當華燈初上之時,外灘各棟建築物上燈光輝煌,一座座猶如水晶宮似的,令海內外遊客讚歎不已。

上海外灘面對開闊的母親河----黃浦江,背倚造型嚴謹、風格迥異的建築群。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來在經濟活動領域對上海乃至中國的影響,使其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上海外灘的江面、長堤、綠化帶及美輪美奐的建築群所構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徵的上海景觀。

外灘矗立著52幢風格迥異的古典復興大樓,素有外灘萬國建築博覽群之稱,是中國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上海重要的地標之一。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位於上海市黃浦區的黃浦江畔,即外黃浦灘。外灘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外貿機構的集中地。1943年起,外灘的正式路名為中山東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