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济史,滥发纸币的后果——宋金时期的通货膨胀

古代经济史,滥发纸币的后果——宋金时期的通货膨胀

北宋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

交子发行以三年为一届,届满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每届发行控制在125万余缗(贯),以铁钱为钞本,币值较稳定,对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纸币的分界发行慢慢成为了“通货膨胀”的障眼法,因为每界发行新纸币,往往规定新币值旧钞一比几,比如元符年间(1098~1100年)换发时,新交子一缗要换回旧交子五缗,即新旧比价1∶5。)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由于对西北用兵造成财政紧张,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交子六十万贯,以支付粮草费,无钞本。从此开启了无钞本(没有准备金)交子发行的时代。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8年),为了减少成本,规定两届交子可以同时使用,实际流通量增大,交子开始贬值。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7年),因对付西夏,增加发行额达到188万贯,由于两届发行,实际数目加倍,致使交子大幅贬值,通货膨胀加剧。《宋史·食货志》载,“界率赠造,以给陕西沿边籴买及募兵之用,少者数十万缗,多者或至数百万缗,而成都乏用,用请印造,故每岁书放亦无定数。”

到宋徽宗在位时,政府更是滥发交子,致使交子信用大幅下降,为了挽回政府纸币信用,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随改交子名为钱引,大观元年(1107年)把交子务改为钱引务。但是换汤不换药,财政政策并没有随着纸币名字的变更而改变,河、湟的军费全部依靠超发纸币来解决。史载“较天圣一界逾二十倍,而价愈损。”也就是说发行量由一百二十万缗增加到二千六百五十五万缗,由于两届发行,其数相当于神宗以前的42倍,一般贬值四分之三,有些地区甚至贬值高达90%。而且没有准备金,“不蓄本钱而增造无艺,至引一缗当钱十数。”可见,价值一千钱的缗只能当钱十多个钱,物价飞涨,民怨沸腾,纸币贬值非常严重。最终,北宋政权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灭亡。

古代经济史,滥发纸币的后果——宋金时期的通货膨胀

南宋建立之后,由于商业的需要,一种类似于汇票、支票之类的票据开始流通起来,这便是南宋最主要的纸币会子的雏形——便钱会子。会子起源于临安,绍兴五年(1135年)下诏禁止寄付兑便钱会子出城,因受到反对,次日取消。大约在高宗绍兴二十年(1150)前后,发展成兼有流通职能的铜钱兑换券,开始具有信用货币的特性。

绍兴三十年(1160年)南宋政府下令,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将会子官办,"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二月,正式成立行在会子务,发行会子,分一贯、二贯、三贯,在东南各路流通,又称"东南会子"。由户部侍郎钱端礼主持该事,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临安,"仍赐左帑钱十万缗为本。"洪适在《户部乞免发见钱札子》中说:"小郡在山谷之间,无积镪之家,富商大贾足迹不到,货泉之流通于墉肆者甚少,民间皆是出会子往来兑使。"

虽然会子发行之初,对发行额控制很严。但是好景不长,在宋孝宗(1163年)即位之后,财政政策就开始有所放松,时值宋金战争期间,金海陵王完颜亮率领大军南下,钞票不断印制,不数年发生贬值现象。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会。到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为止,共发行一千五百六十几万道(贯)。虽然,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诏出内库银二百万两以500万新会收换旧会,收旧会子焚弃。隔年又定三年为一界,每界以一千万贯为限。但从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开始实施两届并行。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更是实施三届并行,世面流通量大幅上涨。

宁宗开禧年间,政府大量发行纸币作为军费,发行额扶摇直上。开禧三年(1207),南宋发行会子的金额平均相当于其赋税收入金额的82%。嘉定二年(1209年),会子的流通额度是一亿一千五六百万贯,已经高达乾道四年的11倍。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万道作抗金军费。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发行量两万两千九百万贯,绍定六年发行量为三万两千万贯,嘉熙四年(1240年)发行量为5万万贯,淳祜六年(1246年)发行量为六万五千万贯。与之相对应的是,会子的币值大幅缩水:乾道四年(1168年)一贯合铜钱770文,到了成淳三、四年(1267-1268年),一贯仅合75文,已跌到不足十分之一。《可斋续稿》载“市井视之,粪土不如。朝廷宝货,自轻太甚。”“民愈不售,郡县科配,民皆闭门牢避。行旅持券终日有不获一钱一物者。”通货膨胀呈现恶性化,纸币贬值,物价急剧飞涨,货币制度紊乱,最终将导致经济崩溃。这也成为了南宋政权灭亡的原因之一。

古代经济史,滥发纸币的后果——宋金时期的通货膨胀

金朝海陵王贞元二年 (1154年) 迁都燕京后,以国内铜少,仿北宋交子,发行交钞。以七年为一届,届满兑现或者换新钞。金章宗即位(1189年),取消交钞年限,成为长期流通纸币,金朝市场开始出现通货膨胀。明昌四年(1193年),官俸全发交钞,通货膨胀日益严重。政府用种种方法限制铜币,强使纸币流通,结果铜币被纸币排斥,退出流通领域而贮藏起来。金朝最后二十年,经济凋敝,军费开支浩大,各种纸币轮番登场,通货膨胀更为严重。

交钞发行时最高面额为10贯,贞祜二年(1214年)发行20贯至100贯大钞,不久又发行200贯、1000贯大钞。结果每贯交钞值不到一文钱,民间交易多用现钱。贞祜三年,改交钞为“贞元宝券”,由于军费开支浩大,钞值猛跌,恶性的通货膨胀使百姓"怨嗟,聚语于市"。政府为了稳定币值,实行限价,致使发生商人罢市的情况。贞元五年,发行“贞祜通宝”,一贯当“贞祜通宝券”1000贯,政府公认币值下跌至千分之一。后屡发新钞换旧钞以稳定币值。由于政府公信力下降,民间多以银论价。政府于是规定买卖银在三两以下只许用钞、不准用银;三两以上三分之一用银,其余必须用钞。此令一下,“市肆昼闭,商旅不行”。金后期,“以万贯唯易一饼”,经济走向崩溃,没多久,金也被元灭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