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與杭州

朱德与杭州

忠心為國聲名在 儀表堪稱後世師

說到朱德,想到的便是他戎馬一生,忠職勤政,謙虛謹慎,是鐵骨錚錚的漢子。誰能想到他的柔情,他對蘭花的喜愛,讓我們看到了他充滿生活情趣、感情細膩的一面。

朱德与杭州

唯有蘭花香正好

戰爭年代行軍作戰之餘,朱德就常四處採集蘭花,移植起來欣賞,到了和平年代,他便開始認真研究蘭花。足跡幾乎遍及江浙、閩贛、兩廣、川貴及海南島等產蘭的主要地區。杭州盛產蘭花,有“宋梅”、“綠雲”、“大富貴”等名蘭。1950年8月到1951年1月間,朱德因患急性肺炎,來杭休養。療養期間,他認真翻閱了友人贈送的一套《蘭譜》,並結合書中的敘述對杭州產的蘭花品種以及養蘭的基本情況等進行調查研究,熟悉蘭花的栽培技術。

朱德愛蘭,除了與夫人伍若蘭感情深厚等因素之外,更因蘭花質樸高潔、堅韌剛毅,他曾賦詩說:“春來紫氣出東方,萬物滋生齊發光。幽蘭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贊國香。幽蘭吐秀喬林下,仍自盤根眾草傍。縱使無人見欣賞,依然得地自含芳。”

據統計,朱德一生共創作了約40首詠蘭詩詞,反映了朱德尋蘭、養蘭、賞蘭過程中的所感所想,飽含了朱德對蘭花的讚美和喜愛之情。

留得清漳吐血花

解放後,朱德元帥曾13次來到杭州,視察過杭州龍井茶場,杭州織綢廠等多地。1964年1月21日下午,他在視察杭州製氧機廠後,題詞:“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展現了偉人的高潔之品,良好家風。

朱德良好的家風源於《朱子家訓》的引導和母親鍾氏的言傳身教。他從小生活在一個貧困、勤儉的佃農家庭,父母“為人忠耿,持家勤”,每天起早貪黑地在地裡幹活。生活的艱辛,讓他養成了勤儉廉潔的好習慣,一生艱苦樸素。1937年 9月,朱德在給四川親屬的信中寫道:“那些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

在朱德的兒子朱琦去世後,有關部門把他的三孫子從海軍青島基地某部調到北京。朱德知道後,極不高興地說:“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賢孫!哪裡來的,還應該回哪裡去!”朱德認為作為革命家庭的子女必須擺脫特權思想,必須和工農子弟一樣,靠自己雙手去生活,去工作,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不朽芳名留處處

朱德与杭州

圖為朱德在外桐塢村

朱德曾4次到杭州外桐塢村。第一次來到外桐塢是在1954年的春茶採摘時節,他深入村裡,視察了村容村貌和百姓的生活情況。1958年的春天,在省長周建人的陪同下朱德第二次來到外桐塢村,當村幹部仇阿友向他彙報村裡發展靠茶葉時,他認真地說:“茶葉是經濟作物,人人都要喝茶,要多多發展”,並叮囑要搞好長遠規劃,多發展茶山,讓集體經濟快速發展起來,儘快提高茶農的生活質量。第三次來,是在1962年,朱德身穿灰色呢大衣,在會計室看到黨員李阿坤一副勞動過的模樣,問他從哪裡來,他說“我從油茶山上來”。朱德很興奮,說到“你們還種油茶,多種經營,好啊”,並鼓勵要搞好多種經營。第四次是在1966年的春天,這次他還坐在仇根喜家拉家常,瞭解村裡的生產情況。雖然停留時間短暫,但村民們都聞訊趕來,非常熱情。

朱德与杭州

圖為外桐塢村朱德紀念室

為了紀念這位“心繫人民,艱苦樸素的公僕情懷”的共和國元帥,外桐塢村先後建成了朱德紀念室、元帥茶園、元帥亭、元帥井、元帥廣場等景觀。

朱德与杭州朱德与杭州

有一種精神,

穿越歷史的雲煙,日久彌新。

有一種懷念,

歷經時代的風雨,更臻醇厚。

朱德与杭州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