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左宗棠新疆平叛时,使用了很多先进枪炮武器,为什么八国联军侵略清朝没用?

南京老胡


我是七哥

我可以这样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朝不是没有用先进枪炮武器,而是根本不敢坚持用这些先进武器,与列强作战。

首先是大沽口战役。

清军在大沽口的军事布置,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

清将罗荣光吸取历史教训,自知清军落后,所以自己积极传授官兵一些关于测量、电化之类的科学知识,积极在海面布置水雷。

八国联军猛烈攻击,在大沽口严密军事防护下,清军初期占优;随后,八国联军改变作战策略,在加上清军军营弹库爆炸等失误,最终罗荣光战死,八国联军损失6艘军舰,200多人死亡。

这是清军与列强的交锋的第一战,比如水雷这些较为先进的武器,已经被清军用到战场上了。

第二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

天津保卫战中,清军有一位卓越的将领聂士成。他经历剿灭捻军、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等诸多战役,并且在甲午战争之后,亲练新军。

仿照德国军队的编制,来训练清军。聂士成所率领的清军,一律着装西方军队的新服装,是清军中装备较为先进的新式军队,配备有德制重机枪。

在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积极作战,率领清军运用炮火压制八国联军。初期战局,清军也是略占上风。

后来,当时身在前线的俄国记者扬切韦茨基,对天津保卫战,有一段描述:

整整五个小时联军都被中国人的炮火压在泥里动弹不得

在许多外国记者,以及部分联军将领看来,天津保卫战,清军似乎是难以打败的,八国联军一直困在这里,遭受聂士成猛烈炮火攻击,恐怕难以攻陷天津了。


但随后局势发生反转,八国联军增援部队赶到,开始更加猛烈反击清军,在加上聂士成的军队与义和团有矛盾,死守天津时,双方依然时有冲突,最终,清军败走,义和团撤走,天津沦陷。

这一战,聂军的新式军队,装备精良,算是大清军备与八国联军军力的比拼了,清军似乎也不是那么差的。

第三站,北京保卫战。

当天津沦陷的消息,传到北京,慈禧一面下令严守北京,一面准备逃跑。

八国联军是7月14号贡献天津的,大概过了一个月左右,联军攻打到北京城下。列强兵临城下,为了尽早取得胜利,开始释放毒气,打化武战。

虽然依然有不少勇敢将领冲锋陷阵,但毕竟是血肉之躯,终究难以抵挡毒气,被迫撤离,再加上守城的将领早早准备逃跑了,败局已定。(慈禧出逃)

8月14日,北京沦陷,一天后,慈禧和光绪随之逃跑,留下的守城将领,大多也跟着慈禧,一路跑了。

这一战,并没有太多看点,几乎都是清军败走。慈禧在天津失守后,其实已经有了求和意向,开始派人与列强谈判,最后说的死守京师,也不过是口号罢了,慈禧一走,守城将领,也跟着一溜烟跑了。

至此,慈禧已经没有了决战的信心,保留了袁世凯的新军,以及南方各省的兵力。但如果慈禧下定决心,跟列强硬拼的话,结果也是未可知的,或许联军是必败的,持久战联军可耗不起的。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我,每天带你看看大千世界,升级认知![鼓掌]


岁七夸父


不是没用,大清武卫军的武器,不比八国联军差多少。

甲午战争后,淮军一败涂地,已不能承担保卫大清的重任。为此,大清决定编练一支由中央直接掌握的新式军队,拱卫京畿。

在军机大臣荣禄的主持下,淮军聂士成部被改编为武卫前军,甘军董福祥部被改编为武卫后军,淮军宋庆部被改编为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改编为武卫右军,荣禄另招募士兵、抽调八旗兵组成武卫中军。至1899年6月,武卫军正式成军。

武卫军总兵力约六万人,后扩充到八万余人,这是大清帝国陆军最后的精华,也是维护大清江山的中坚力量。

武卫军中,聂士成部和宋庆部虽然是旧淮军改编而成,但这两部淮军是在甲午战争中为数不多的能打硬仗、并给予日军重创的军队,堪称淮军中实力担当。改编为武卫军之后,聂世成部依然是武卫军诸军中装备最精良、战力最强大的部队。

董福祥的甘军是长期驻防西北的边防军,是一支抵御外敌、镇压叛乱、维护西北稳定劲旅。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即小站练兵的新式陆军,是用德国军制和装备编练的近代化军队,开中国陆军近代化之先河。

武卫中军,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军队,都换装了近代化武器,也就是说,清军并不是拿着大刀长矛弓箭的古代部队,而是装备了毛瑟步枪、克虏伯速射炮以及最先进的马克沁重机枪的多兵种混合型部队。

可以这么说,就陆军装备而言,武卫军与当时的列强没有代差。至于为什么有先进武器仍然打败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战争艺术001


在科学理论与技术尚未大规模结合的时代,即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武器虽然在战争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尚不是一个真正能够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

实际上,整个清朝,对于火器的发展都是相当重视的,并不存在使得火器发展停滞。清朝在建国初期,在辽东与明军多次交战,深知火器的威力,于是清朝在彻底统一中原之后,开始在军队中大规模装备火器。


在清军火器装备的过程中,淘汰了明朝时期落后的火门枪,大量装备火绳枪;在火炮方面,大量购置红衣大炮,同时在西方传教士的帮助下铸造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雍正时期,又在军队中大规模装备先进的西亚长枪。直到鸦片战争前,清军中保持着很高的火器装备率。甚至在鸦片战争中,清军依旧敢于和英军对射火炮而不太落下风。

但令人吃惊的是,清军的肉搏战却败得一塌糊涂,根据参战的英国军人回忆,两军在进行枪战炮战时,清军情绪非常高,但是英军一旦近身,清军居然不敢肉搏,落荒而逃。


其实在乾隆时期,清军就出现了过于依赖火器的毛病,因此而在骑射和搏斗训练中非常懈怠,乾隆皇帝不得已重新开始倡导"骑射立国"。但即使如此,清军依旧没有改善这个毛病。

故,清军的火器从来不差,在近代的军事失败,也从来不是单纯的武器装备的失败。清军的问题在于:虽然装备了近代化武器,但是作战理念,作战意识和作战精神以及军队纪律,都完全不是近代军队该有的。清军虽然装备了先进的武器,但依旧摆着冷兵器时期的阵型;不敢近身肉搏;军纪涣散;没有明确而坚定的作战意志。这些方面的落后,导致了清军在近代战争中屡战屡败。


庭州行者


不吝揣测的话,提问者的本意应该是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还输的这么惨?

是因为没有先进武器吗?显然不是。实际上,当时的清军武器装备算不上多么先进,但基本还是跟上了时代的。所谓的八国联军侵华,本来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一场莫名其妙的,糊涂僧打的糊涂账。最终的战败跟武器真真的关系不大。

实际上,这场仗一是不应该打;二是这场仗本身打得糊里糊涂;三是这场仗根本也不是双方实力的真正体现,本来结果也不至于如此糟糕,当然,那是团结一心部署得当的前提下。

为什么说这场仗本身就不应该打?

因为本来双方之间并没有到不得不打你死我活的地步,双方之间虽然有矛盾,但完全可以各让一步,息事宁人。

我们的老佛爷之所以要打这场仗,一是这些年让洋人欺负得不爽,最主要的是,慈禧想废光绪立大阿哥溥雋,洋人竟然敢反对,洋人竟然敢支持光绪!而光绪是老佛爷已经软禁并废黜了的。

洋人呢?除了支持光绪,反对老佛爷新立大阿哥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正在蔓延的义和团。义和团团民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攻进天津租界。各国公使要求清廷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所以列强也是非常不爽。

但老佛爷怒了。

孙子兵法有云,“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这个打仗不是那么好玩的。搞不好就会生死国灭。

但老佛爷不管这个,打。

慈禧估计也掰过手指头:首先,这些年来,虽然甲午刚刚吃了个大亏,可那是海军;他们敢打北京,这是陆军。其次,跟洋人打仗,虽然输得多,但镇南关大捷,左宗棠收复新疆,洋人似乎也没有那么可怕。

且不说左宗棠老部下董福祥的甘军现在就在北京,就那帮咋咋呼呼的义和团不也要“扶清灭洋”么?

民心可用啊。这大概就是老佛爷的全部“庙算”了。所以老佛爷应该不会承认自己是个棒槌的。

慈禧是说打就打,向“列国”,也就是所有列强宣战。好大的气魄,不得不服。

这场本不应该打的仗就这么打起来了。

其次,这场仗打的是糊里糊涂。

打就打吧,反正已经到这份上了。

不过慈禧确实是个棒槌,不折不扣的棒槌,当然,限于军事。

要打这种大仗,那得知己知彼。对方能调动多少兵力,己方能调动多少兵力;主将是谁,对方主将又是谁;兵力如何部署,何处可攻,何处可守;后勤如何,枪支弹药储备够不够;调动顺不顺畅,如何协调。打仗,这是基本的,对吧?

主将嘛,一开始应该是没有,老佛爷乾纲独断;后来来了个李秉衡,好,就是你,合不合适不知道。只因为李秉衡说了老佛爷喜欢听的,主战。

其实吧,慈禧自己打仗不行,用人的眼光还是可以的。用错人的时候很少。这次虽然是拍脑袋决定用李秉衡,应该说,还是没用错人。李秉衡现代人可能不熟悉,但当时他的名声还是很显赫的。镇南关大捷都应该知道,冯子材也是名标青史。只不过冯子材是名声在外,而李秉衡则声名不显罢了。但李秉衡也是镇南关大捷的主将之一,冯子材主攻,李秉衡主守,也是个非常厉害的角色,也是民族英雄。

但要命的是,这是真真正正的临时抱佛脚。仗都开打了,说你行你就行,直接上。李秉衡上阵了才发现,掉坑里了。城防图?没有。军队部署情况?没有。军械装备情况?没有。甚至李秉衡自己能够指挥多少军队,他都不知道。

介你嘛不就是糊涂僧打的糊涂仗吗?

当时北京城周边的军队有多少呢?5万到15万,各种估计都有。其实我估计慈禧和李秉衡都糊里糊涂。

因为这个时候的北京城,有八旗,有绿营,有新军,有淮军,有甘军,有九门提督的城防兵,有火器营,有丰台大营,有西山健锐营,还有义和团的民团,反正是牛鬼蛇神,都有。

统归李秉衡指挥。问题是李秉衡不知道谁该归自己指挥,不知道和谁联系,不知道军队部署,反正是啥都不知道。估计这个时候的李秉衡,只有翻白眼的份。真正能归他指挥的,也就是自己的那点亲兵。不过后来李秉衡在通州兵败自杀,最后被八国联军列入战犯,也算是替慈禧背了黑锅。可惜了这位老英雄。

你说,就这样混乱一塌糊涂的战前准备,这仗有得打吗?肯定没有啊。不说这种向列强宣战的大战,就是过家家也没这么玩的呀。


那慈禧算不算棒槌?战前准备不足;战争开始以后,乱七八糟,她就是坚持打,有用吗?

第三,就是这场仗根本就是清廷和慈禧已经对局面失去掌控能力的表现。

真要能够调动全国力量,与列强较量一番,虽然输的可能性极大,虽然甲午战争输给了日本,但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与法国在东南沿海和越南的战争,打得法国茹费里内阁下台,也就是说,这一仗并非没得打。

但慈禧已经没有调动全国力量的能力了。这一点就体现在随后的东南互保上。

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总督奎俊,这是正儿八经的旗人。现在连旗人都不听慈禧的了,“此乱命也,概不奉诏”。

其实有的时候想想,清末的那些败仗真的都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败仗。不管是两次鸦片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影响的都是北京周边一隅之地。吐蕃还攻入长安呢,唐也没完蛋。关键是这个时候的清末局势已经是真的危如累卵,李鸿章自称“补锅匠”,其实慈禧何尝不是“补锅匠”呢。

如果东南督抚能够全力支持,列强也不敢打这一仗。

难道说东南督抚就错了么?坐视国家惨败。当然不是。本来搞得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义和团全给毁了。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烧工厂,反正是代表现代科技进步的,义和团全部要毁掉。而慈禧不仅不制止,还想依靠他们来对付洋人。靠这么一些喝符水刀枪不入的神棍去打军舰和大炮?脑子是进水了还是让驴踢了?


江上一峰青


满清的陆军武器从来都是亚洲第一,太平军和清军都是火器为主,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装备尤其先进,一直到义和团时期,清军主力的武器装备依然碾压俄军和日军,当然,教科书里不会告诉你啥叫东南互保和带路党,不告诉你啥叫牵猪领羊迎洋师


下一秒天使911


那些枪炮,是左宗棠与胡雪岩贷款进口的。满清的钱,要留着给老佛爷过生日。


西湖边耕田人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满人,对内毒,对外怂。


奋斗即吾之荣耀


因为联军的更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