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孝陵衛,18勇士硬撼350清軍,守墓雜牌軍的落幕傳奇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為了鞏固自己赤手空拳打下的江山社稷,更好地護衛京師安全,遂從各地軍隊中抽調數萬精銳士卒,組建了十二衛,每衛人數約為5600人,駐紮都城,看守各處城門、宮門。大名鼎鼎的錦衣衛,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的。

雖然,十二衛中的士卒皆為能徵善之卒,卻多數出身貧寒,也許由於身為皇帝親兵,待遇福利極好的緣故,曾經的勇猛也極易迷失在帝都繁花之中。因此,燕王朱棣率兵攻打應天府時,十二衛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1402年,朱棣稱帝后,為了進一步加強自身的守護力量,又在原來十二衛的基礎上,擴充到了二十二衛。後來,到了宣宗皇帝朱瞻基繼位時,又將二十二衛擴充到了二十六衛。分別是:錦衣衛、金吾左衛、金吾右衛、金吾前衛、金吾後衛、旗手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羽林前衛、羽林後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騰驤左衛、騰驤右衛、騰驤前衛、騰驤後衛。

末代孝陵衛,18勇士硬撼350清軍,守墓雜牌軍的落幕傳奇

由此可見,孝陵衛不在二十六衛之列,自然屬於南京的雜牌軍,只是因為所守的乃是帝王之陵,所以表面規格較高,設立了衛的編制。其實,所有士卒並無多少事情,曬太陽、打蒼蠅、混日子的時候較多。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當初選擇帝陵之地時,通過風水大師觀察山形水勢,認為大帝孫權墓地之側,便是一塊風水寶地。所以,於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令人在此動工為自己建造陵寢之所。經過長達5年的工期,動用10萬軍卒、民工,消耗無數財力、物力,最終主體竣工。建成後的帝陵,雄偉壯觀,氣勢恢宏,僅陵園圍牆周長就長達90餘里。次年八月,馬皇后病逝,九月葬入陵墓。當時,由於馬皇后諡號為“孝慈”,因此朱元璋將陵墓命名為“孝陵”,以作為對馬皇后的紀念之情。

此後,為確保孝陵安全,防止盜墓賊的挖掘,朱元璋於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6月16日,正式組建了孝陵衛,下設五所,分別是:左、右、前、後以及牧馬所。同時,守陵將士皆可世襲。此外,文官還為孝陵衛編寫了一句守陵誓詞(未見史料記載,只有民間傳聞),大意是:“世代盡忠,生死相伴,永不相背”之類,如同現代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容。

但是,朱元璋還未來得及確定孝陵衛指揮使人選,就於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6月24日駕崩。

此後,便發生了歷史有名的“靖難之變”。當時,由於朱元璋將女兒寧國公主朱長寧嫁給了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子梅殷。因此,梅殷被封為駙馬都尉、榮國公。但是,在燕王朱棣率師南下之時,卻率領大軍於淮河之地對抗燕王。因此,燕王極度不爽。不久,當朱棣攻破南京後,便令其妹勸說梅殷返回朝廷。然而,迴歸不久的梅殷,卻在一次上朝的途中,被不甚擠落金水橋下而亡,從而也成為了一段宮中懸案。

為此,寧國公主常常纏著皇兄朱棣向其要人。無奈之下,朱棣為了安撫妹妹,便任命其子梅永貞為第一任孝陵衛指揮使,負責守護孝陵。

之後,梅家連續有四代七人世襲孝陵衛指揮使一職。接著,同為開國元勳之後的蕭遜,也曾擔任過一任該職。此後,便一直由梅家之人擔任孝陵衛指揮使之職。

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朝廷曾經劃撥給孝陵衛的屯田制度發生鉅變,衛卒生活困苦,因此造成大部士卒逃離。隨後,又由於北方戰事頻發,衛卒又被調離部分,因此到了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孝陵衛將士僅有1749人。

後來,到了1645年5月10日,南明弘光帝聽聞清軍即將攻打南京,隨帶領部分親信大臣逃離南京。接著,於當月15日,大將多鐸率領清軍來到了南京城郊外。此時,於京郊要道,原大明公、侯、伯、大學士、尚書等數百位王公大臣,跪伏於地,等待清軍的授降。

末代孝陵衛,18勇士硬撼350清軍,守墓雜牌軍的落幕傳奇

對此,大將多鐸依舊非常謹慎,並沒有貿然進入南京城,而是派遣一支小股軍隊入城查探,確認滿城皆降後,方才率領大軍來到南京城下受降明朝官員。

然而,這時的孝陵衛士卒僅餘數百之數。期間,當多鐸聞聽孝陵衛有數百士卒誓死不降時,心下大怒,擇日令一路大軍前去平剿(兵數不詳)。

據《明季南略》記載:當年7月29日戊寅,南京孝陵衛,營舊有四十八營,乃神樂觀武生所管,至是以清兵入,遂糾眾,乘夜每人束柴一把,突燒城門。清帥發兵,出一矢射斃二人。營兵發砲,不傷清兵一人,遂敗。止剩營兵十八人,清以五十人而圍之,不克而死。再益兵,再敗,俱三百人具斃,營兵僅存一人,清兵只存三人。三人圍一人搏戰,已而,營兵以勾刀破清兵一人腹,腸出外尤未斷也,其人忍痛殺清兵一人,始死。清兵只存二人,乃走遁。

但是,根據《明史·兵志二》記載:明朝的軍制實行的是衛所制,一衛約為5600 人;一衛則下設5個千戶所,每個千戶所約為1200人;一個千戶所則下設10個百戶所,每個百戶所約為120人;每個百戶所則下設總旗2個,每個總旗約為60人;每個總旗則下設小旗10個,每個小旗約為6人。

所以,《明季南略》上記載的營舊有“四十八營”一說應該有誤,因為明朝前期的每營軍隊人數則是3000人。再根據以上資料推斷,此“四十八營”,應當為“四十八小旗”才對。也就是說,當時的孝陵衛人數,最多隻有288人。

末代孝陵衛,18勇士硬撼350清軍,守墓雜牌軍的落幕傳奇

這時,再以《明季南略》的記載意思,當清軍攻進孝陵之時,末代孝陵衛指揮使梅春的殘存力量,僅餘18人,而清軍人數卻有350人。在力量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孝陵衛18死士依舊誓死不降,先殺清軍50人,接著又殺清軍297人。而此時的孝陵衛士卒獨剩1人,面對剩餘的3名清軍,該士卒依然勇猛不減,在被破腹斷腸的的情形下,還能憑藉一腔熱血,奮勇擊殺1人。剩餘的兩名清兵,心下膽怯,立即逃離。直到這時,孝陵衛的最後一名勇士的高大背景,方才緩緩倒下。

由此可見,當時的孝陵保衛戰是何等的慘烈。當那些拿著朝廷俸祿,富貴榮華的公卿們,得知孝陵十八衛英勇大戰清軍的事蹟後,會不會羞愧萬分呢?但是,無論結果如何,孝陵十八衛的忠勇之志,卻會傳承給一代代的華夏兒女,進而激勵後世子孫不亡國恥,抵禦侵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