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_記憶中窺見




(劇照:劉邦)



(劇照:李淵)



(劇照:曹操)

劉邦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唐朝的開國皇帝,這兩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對中國可謂是影響深遠。

雖說影響很大,但,這兩人建立王朝僅僅只花了七年左右的時間。而雄才大略的曹操,經過多年打拼,也就是“三分天下”。

是能力問題,還是運氣問題?其實,都不是。

“三足鼎立”更容易長久,不利於統一



曹操有沒有統一天下的意志?那絕對是有的,無論是攻孫權,還是伐劉備,曹操都沒落下,但結果並不好。原因出在哪裡?其實就是四個字:三足鼎立。

如果只是兩個勢力對抗,容易有結果,實力弱的被打趴下,實力強的就會留下。比如劉邦和項羽就是如此,兩方開戰幾年後,劉邦逐漸增強,項羽慢慢衰落,漢朝得以建立。

一群人混戰(多方勢力之間混戰),人多嘴雜、手雜,思想難統一,於是,實力強的會採取各個擊破,順便收點小弟,慢慢成為巨無霸。秦始皇統一六國就是如此,採取遠交近攻,慢慢逐一擊破,最後統一了天下;李淵也是如此,面對隋末的群雄並起,李淵各個擊破,劉武周、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等一個個被拿下,最終成就霸業。



三方勢力開戰,情況完全不同,三者之間會互相牽制,會根據情況進行聯合,一旦聯合,那麼弱的不再弱,強的不再強。這種聯合不是一成不變,是根據形勢進行來回的變化。曹操不是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是因為打孫權,劉備會進行干擾;打劉備,孫權會進行協助和牽制。正是因為看到了“三足鼎立”的穩定性,諸葛亮出山時就已經設計了“三分天下”的構想,並且在後期提出了“北拒曹操,東聯孫權”的戰略方針。

三足鼎立,這個結構決定了戰事的持久性,弱的聯合,對抗強國,一時半會,誰也不容易取勝。同時,兩方弱的也會互相牽制。總之,只要是根據情況進行合理地聯合,這種局面就容易持久。

有人說了,元末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不是也有點三足鼎立的意思嗎?是的,確實如此,但陳友諒不願聯合,而張士誠也不想聯合,所以給了朱元璋各個擊破的機會。看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國讀得不熟啊!

三人面臨的對手不同



🏹 劉邦面臨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項羽。項羽強不強?非常強,不過是匹夫之勇。勇則勇矣,但不會管理人,不會用人。

劉邦雖然是布衣出身,但能重用貴族張良,也能用前朝小吏蕭何,更是用活了韓信。韓信還曾經是項羽的屬下,不得志才到了劉邦那裡,用人的水平高低直接導致了最後的差距。

項羽在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發揮確實出色,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是不能用人,導致最後身邊沒多少人了。

劉邦能勝項羽,是項羽管理能力太弱。



🏹🏹 李淵自太原起兵,可以說是所向披靡,最重要的是兒子李世民很出色,連毛澤東都說“李世民是帝王當中首屈一指的軍事家。”看看李淵的對手們,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人,放到一個小區域還可以,但和李淵的隊伍對壘,基本上討不上便宜。李淵能快速稱帝,快速統一,這個對手們太弱很有關係。

🏹🏹🏹 曹操的經歷比較不容易,東漢末年,曹操戰黃巾、伐董卓、滅袁紹、挾天子、令諸侯,看似儼然“老子天下第一”。但是,民間有高人,孫權利用長江之險,盤踞江東,佔據了地利,曹操不能奈何;劉備,文有諸葛亮、龐統等人,武有關、張、趙、馬、黃,佔據西蜀之地,曹操短時也滅不了。



關鍵是,劉備、曹操頓不頓就搞個所謂的聯合,讓曹操吃盡了苦頭。劉備、孫權兩人都不是“剛愎自用”之人,都懂得如何用人,懂得如何控制局勢。

整體來看,劉邦和李淵的對手不如曹操的對手強大,這也是曹操只能三分天下的原因之一。

如果把劉邦和李淵放到三國那個年代,想快速取得勝利,也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劉邦、李淵能用七年左右時間統一天下,而曹操卻只能三分天下,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足鼎立的形勢對統一有影響,另外,曹操的對手更強。


藍風破曉


時勢造英雄,劉邦和李淵所處的時代與曹操所處的時代,時勢不一樣。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劉邦、李淵、曹操都在玩吃雞遊戲。等遊戲開始後,劉邦和李淵一直都在趴窩,偷偷看著前面的人廝殺。等到外面殺得沒剩幾個人了以後,他們下山摘桃子,然後他們還真的摘到了桃子。這也就是所謂的:你不需要幹掉所有敵人,你只需要幹掉決賽圈那幾個就好了。

相比之下,曹操就不同了。他是全程在與人廝殺,在幹掉了三分之二的敵人後,結果他掉線了。



一、劉邦所處的時代

劉邦出身於戰國晚期,當時是貴族政治。不管是周天子,還是被天子分封的諸侯,都要依靠貴族才能維持統治,君主的權力其實很小。如果稍微不留神,還會被貴族取代。典型的案例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但是當時也有一個特例,就是秦國。

秦國的秦孝公繼位後,依靠商鞅變法,提拔寒族的政治地位,打壓貴族,使得王權得到了加強。然後,秦國奮五世秦王之餘烈,傳到秦始皇時,秦王已經可以不依靠貴族的支持,也能統治全國了。

那麼,為什麼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可以不依靠貴族而統治呢?

這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本質,就是推行小家庭制,利用老百姓對爵位和軍功的渴望,煽動小老百姓消滅傳統的大貴族。這種新型制度的特點是易於組織動員,而且組織成本也非常的低廉。用大白話說,就是煽動老百姓鬥財主。

在實行這種利用寒門打壓貴族的政治模式將近一百年後,秦王成功的消滅了秦國內部的貴族勢力,也一併消滅了關東六國的貴族勢力,統一了全國。

到了秦朝建立之後,當時的貴族已然是過街老鼠一般,老百姓不買他們的帳。他們對老百姓也沒有很大的號召力。

應該說,這個時候的秦朝的統治力是非常強大的,只要秦始皇休養生息,惠利於民。老百姓不造反,貴族根本掀不起浪,秦朝不會二世而亡。

但是,秦始皇偏偏就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想建立一個萬世功業,濫用民力,結果玩的最後玩砸了,把關東六國的老百姓全部得罪了。始皇帝之後的秦二世也不是個東西,他沒有及時調整始皇帝的政策,而是繼續濫用民力。於是到最後,就爆發了老百姓反抗秦朝的陳勝吳廣起義。



雖然秦朝很快鎮壓了陳勝吳廣起義,但是起義帶來的震動很大,這就給了貴族一個翻身的好機會。

然後,各地的六國貴族舊勢力紛紛崛起,一擁而上,推翻了秦朝。這相當於就是——開了歷史的倒車,中國的政治格局又回到了貴族統治的舊時代。

其實我們只要看一下後來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名單就可以發現,除了劉邦之外,基本上都是戰國時期的貴族後裔,有些人直接就是戰國七雄的王族後裔。

如果讓貴族壟斷了政治,老百姓能得到什麼好處?顯然是沒好處的。就拿項羽來說,他就是典型的傳統貴族,如果讓他奪天下,普通老百姓就沒有上升的渠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韓信不受項羽的重用,而韓信在劉邦那裡受到了重用。

所以老百姓就期盼一個大英雄能出現,重新帶領他們打倒舊貴族,給自己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而劉邦這個純屌絲的出現,就滿足了老百姓希望能出人頭地的夢想。

眾所周知,劉邦是個純屌絲,劉邦團隊也是純屌絲出身。比如蕭何只是個副縣長,曹參只是個監獄的典獄長,周勃是個吹鼓手,樊噲就是個殺豬屠狗之輩。包括韓信,他也是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破落戶。他們這些人在六國貴族眼裡,就是垃圾。但是在老百姓的眼裡,就是大救星。因為老百姓和劉邦有共同語言,有共同的政治追求。

再加上劉邦又一個度量很大的人,他用人根本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有能力,又急需要出人頭地的寒門子弟,必然會毫不猶豫的支持他。

後來劉邦團隊入關中滅秦朝,分封之後擊敗關中三王,擊敗趙王、擊敗齊王,最後乃至滅掉項羽。這都是因為有老百姓對劉邦的支持,有老百姓替他賣命的結果。

所以說,劉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秦朝統一了全國,搞垮了貴族政治勢力的基礎上的。

這就相當於說,秦朝消滅了90%的敵人,然後一個不小心被人幹掉了。劉邦團隊在這個時候站出來,接過秦朝的接力棒,徹底幹翻了六國貴族。

在幹翻六國貴族後,劉邦吸取教訓,取秦朝的長處,摒棄秦朝的短處,休養生息,終於建立了一個強盛的漢王朝。

小結:為什麼劉邦在起兵之前一直都是默默無聞,活到四十多歲還是個沒有姑娘家看得上老光棍。但是起兵之後迅速壯大,變成一個渾身都是優點的大英雄?

因為這就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劉邦早年所處的戰國時代,沒有讓他這種純屌絲出人頭地的可能性。但是當始皇掃六國,掃清了阻礙劉邦出人頭地的貴族之後,屬於他的時代就來了。

當然了,劉邦本身也是一個大英雄,他身上的人格魅力遠非陳勝、吳廣之輩可比。他的個人能力,也是他能夠最終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二、曹操所屬的時代

劉邦的勝利,其實就是寒門的勝利。但是寒門崛起之後,勢必也會變成了新的貴族。

漢朝建立後,由於生產力的限制,無法做到真正的中央集權。傳統貴族雖然被消滅,但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這幫功臣,又演變為新興的豪族階層。這些功臣雖然不是六國舊貴族,卻勝似六國舊貴族。這些人的存在一樣阻礙了寒門的上升渠道。

西漢末年的階級矛盾和新莽時期爆發的農民起義,其實就是老百姓不滿新興豪族的剝削和壓迫,奮起而反抗的案例。

但是此時的豪族已然做大做強,哪裡是毫無組織性可言的老百姓能對抗的?因此,老百姓的反抗,最終被豪族鎮壓。

劉秀和他的東漢王朝,其實就是因為有豪族的支持,才會那麼順利的統一。

到了東漢的中後期,豪族與儒學相結合,形成了士族階層。繼而,又演變為士族替皇帝管理地方,士族變成了事實上的土皇帝的局面。這個政治局面,完全就是戰國後期的貴族政治的翻版。

當皇權強大時,士族與皇帝共治天下;當皇權被削弱時,士族就會搞獨立。這是東漢末年變得四分五裂的重要因素。

那麼,身處於東漢末年的曹操,他的統一歷程為什麼就那麼困難呢?

這是因為,曹操的夢想,並不是簡單的統一全國,他更想要恢復秦皇漢武時期的那種絕對中央集權制度。如果僅僅只是這種政治追求,他可以仿效光武帝劉秀,選擇與豪族聯合,這樣的話,統一難度會很小。

但是曹操他偏偏就不願意那麼幹,他的政治追求極高。這就導致他面臨的敵人,不僅僅是其它的軍閥,還包括他自己陣營的一些士族。典型例子,曹操當年殺了兗州大士族邊讓,原因是邊讓跟他裝叉。像士族裝叉這種事情,劉秀也碰到過。但是劉秀選擇忍,不與豪族發生衝突。然而曹操卻不能忍,他直接殺了邊讓,以體現自己的權威。結果導致兗州士族對他的不滿,然後兗州士族勾結呂布,直接把曹操老窩端了。這就是曹操與士族矛盾的直觀體現。

有了這樣的教訓,所以曹操為什麼每次打下一塊地盤後,他都會求才若渴,趕緊發佈求賢詔令,急不可耐的尋求人才。因為他急需要擺脫士族,要提拔寒族打壓士族。(這就是當年秦始皇、劉邦乾的事情)



但是前面說過了,秦始皇是站在五代秦王基礎之上,用了將近一百年時間的積累,才把這個制度夯實,把不服的貴族殺服(其實到最後也沒服)。而曹操作為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僅憑他的一己之力,哪裡能完成這麼困難的事業?

我個人覺得,曹操他想當秦始皇,但他的處境更像秦孝公,苦活累活都是孝公幹,最後讓秦始皇摘桃子。曹操也是如此,他的政治理想註定了他不可能完成統一,摘桃子的人只能是他的子孫。

只不過曹操死後,繼任的曹丕沒有繼承他的政策,而是選擇和士族妥協。然後,曹魏政權由此建立。

曹丕死後,曹叡繼位。他拋棄了曹丕跟士族聯合的政策,恢復曹操的政策(打壓士族加強皇權),結果導致士族離心離德,在他死後沒多久,就被司馬氏篡權了。

司馬氏上臺後,又恢復了曹丕的政策,選擇跟士族合作。然後,只用了二十年時間就消滅了蜀漢和東吳,統一全國。

曹操和曹叡打壓士族,有可能建立一個皇權至上的強盛王朝,但是阻力很大,屬於逆潮流而為;反之,曹丕和司馬氏與士族的合作則屬於順潮流而為,可以迅速凝聚內部各個勢力,統一全國,建立一個類似於東漢的王朝。但士族也必然會與皇帝分權,導致王朝四分五裂。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會有長達兩百年的東晉南北朝分裂期。

小結:曹操所處的時代,雖然東漢王朝名存實亡,但四百年的劉漢政權死而未僵,士族已經習慣了與皇帝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但是曹操要逆天而行,他想要打破士族的政治特權。這就導致曹操的統一,全程都受到合法性問題的困擾。主動投靠者寥寥(投靠過來的人也容易反水)。所以曹操打仗一步一個坑,地盤真的要一口一口啃下來,類似於闖關模式,一關一關的打,很不容易。

並且與曹操同時代的對手,諸如袁紹、劉備、孫權、周瑜、諸葛亮等人,也都是罕見的人傑。這些人的存在使得曹操的統一極其困難。這也是曹操始終沒能統一的重要原因。



三、李淵所處的時代

唐高祖李淵完全就是劉邦的翻版,李淵之前的隋朝,也像劉邦之前的秦朝一樣,替他幹翻了90%的敵人,基本把西漢以來形成的士族階層幹翻在地。隋文帝繼位後,重新建立起一套制度,如果不出意外,隋朝堅持個一百多年,也應該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是隋煬帝也如秦始皇一樣,好大喜功,濫用民力,直接導致了老百姓造反,給了士族和南北朝舊貴族造反的機會。然後隋朝就三世而亡了。

不過,李淵與劉邦也稍微有點不同:劉邦所處的時代,是平民幹翻舊貴族的時代;李淵所處的時代,是新興的關隴政治集團統治中國的時代。

李淵在關隴貴族這個大團體內,原本只是一個小角色。但是他運氣好,關隴集團的老大隋煬帝主動拋棄了關隴貴族。然後他又作死的三次東征高句麗,導致楊玄感叛亂、李密起義,最後宇文化及篡位,顛覆隋朝。緊接著宇文化及死磕王世充,而王世充又死磕李密,天下打的是一團糟。

這些人在亂斗的時候,李淵呢?他窩在草叢裡猥瑣發展,等軍閥打的精疲力盡時,一舉殺進關中,同關隴貴族聯合,變成了關隴集團的老大。

然後,李淵以關隴集團為繼續,對隋末軍閥一鍋端。那時候的關東軍閥,王世充、竇建德聯手,也打不過李淵。

並且,李淵還有一個好兒子李世民。唐朝開國功臣,除了李靖之外,沒有一個將領能跟李世民比軍功。李淵有李世民的輔佐,想不成功也難吶。



四、總結

劉邦、李淵的成功,曹操的半途而廢,歸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時勢不同。

這三個人中,李淵的時勢最好。他祖上是西魏八柱國,原本就是關隴集團的一份子。當關隴集團統治天下,原本的集團老大隋煬帝作死之後。李淵抓住時機,進軍長安,取代隋煬帝的位置,直接就坐到了老大。然後再依靠關隴集團打擊早已經是疲憊不堪的關東軍閥,算是下山摘桃子的典範。並且,他還有一個皇帝當中最會打仗的兒子。

劉邦相比於李淵,時勢稍微差一點,但也是極好的時勢。老百姓支持他,蕭何和韓信替他穩江山和打江山。再加上他的對手都是如同過街老鼠一般的舊貴族。自己很強,對手很弱,就算想不成功也很難。

對比李淵和劉邦,曹操就慘透了,他是人見狗嫌的人。在他所處的那個門閥時代,他想統一天下,必須尋找士族的支持。然而士族的支持也是有條件的,就是士族要獲得政治地位。但是曹操又不願意給這種特權,這就導致曹操一輩子都活的很糾結,他為了維繫權力,只能全靠武力。但受時代限制,他也不能逆天而為。說到底,這就是時勢。


Mer86


這個問題分析起來原因很複雜,但最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前朝不同。劉邦和李淵的前朝政府對百姓壓制太狠,百姓反叛心理極強,迫切想改朝換代,曹操的前朝,只是朝廷內亂,百姓並不反朝廷。曹操和劉邦李淵比,缺少一個“勢”字。

秦始皇滅六國,不停打仗,仗剛打完,他又修長城、修陵寢、修阿房宮。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生產力很脆弱,勞動力都去給國家出義工了,地沒人種,百姓吃飯都困難。秦朝法令嚴苛,動不動就連坐。百姓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不敢有怨言。有一句話說得貼切,“天下苦秦久矣!”所以才有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秦始皇駕崩,二世胡亥比他爹還殘忍,還昏庸無道,百姓日子更苦。這就是劉邦的前朝。



李淵的前朝是隋煬帝楊廣掌權,他的殘酷狠毒,和秦始皇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花六年時間修京杭大運河,大規模經營西域,三次東征高麗,掏空了大隋的國庫。楊廣荒淫無道,根本不管百姓死活,百姓早想推翻他了。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彈簧壓得越狠彈力越大。秦朝和隋朝就像被強力壓下的彈簧。劉邦和李淵提出反朝廷,全社會都積極響應,人心可以快速凝聚,形成強大地氣勢。

曹操完全不同,他的前朝是漢,漢滅亡的原因是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權,皇帝無所作為,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最後不但丟了皇權,也丟了社稷。漢朝百姓對皇帝並無恨意,既使到了漢獻帝時期,百姓對漢室還是心嚮往之,無論是誰反朝廷都不會得到一致擁護。事實上,曹操已經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他的一塊還是最大的一塊,最有實力的一塊,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一塊,還是有不少人反對他取代漢室的行為,這其中荀彧就是代表。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敢稱帝,就是這個原因。



第二點,對手不同。劉邦的對手是項羽,李淵的對手是竇建德、王世充和李密,項羽、竇建德、王世充、李密都是英雄,但不是領袖,曹操的對手劉備和孫權都是領袖,都可以建立並領導一個國家,劉備孫權和劉邦李淵是一類人。

劉邦在勝利後和群臣探討取勝的原因,有一段話非常經典,“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就一個范增,還不會用。劉邦安排陳平,略施離間計,項羽就中招了,最後把范增氣跑了,項羽成了孤家寡人,哪有不敗之理。

李淵用人也很厲害,只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太強了,歷史上光芒四射的李世民蓋過了李淵,其實李淵也是一個優秀的國家領導人。而竇建德、王世充、李密他們一個個被打敗,在與李淵對壘過程中都顯示出明顯弱點,顯示出他們不具備國家領導人特質。



回過頭來研究曹操劉備和孫權,劉邦的張良蕭何韓信曹操劉備孫權都有。曹操謀士有郭嘉、荀彧、荀攸、賈詡、呈昱等,武將有夏侯淵、曹仁、曹洪、張遼、徐晃、張郃等等,謀士不弱,武將雖不如韓信但都還可以,數量上佔優。劉備謀士有諸葛亮、龐統、法正,武將有關張趙馬黃。孫權謀士有魯肅、張昭等,武有周瑜、陸遜、呂蒙等。如果不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碰在一起,讓他們和劉邦換,和李淵換,他們任何一個都可以戰勝對手,一統天下,成就一番事業。

沒有辦法,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碰在一起只能三分天下。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把曹操拿掉,換成劉邦或者李淵,其結果大概率也是窮其一生三分天下。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在大一統王朝裡,劉邦用了八年,李淵用了四年,朱元璋用了十五年。劉邦得天下是對手太弱智。楚漢相爭實際上新興的地主階級與舊貴族之間的博弈。李淵得天下是因為起點高,是整合了整個關隴集團的力量,屬於世家門閥共同行為。他的對手也很無能。再就是他們起事的時機很恰當。曹操未得天下的最大原因就是時機不成熟,再就是他的對手太強大。而曹操沒有把握住機會也是重要原因。

曹操未得天下的最大原因就在於世家。東漢依靠世家門閥起家,漢末已經形成巨大的政治團體利益,世家門閥已經形成。如何處理世家門閥是曹操統一天下的最大問題。但可惜是是,曹操出身寒門。在壓制門閥,和順從門閥之間。曹操選擇了第二種壓制門閥(這是曹操唯一選擇)。曹操重用寒門壓制世家, 但只能壓制一時,等曹丕繼位還得啟用世家(司馬家,潁川氏族)可以說。與世家的博弈牽扯的曹操巨大的精力。無法整合一切力量進行統一天下的作戰。這是曹操最大的短板。再就是當時的漢朝死而不僵,“靈魂”還在。曹操與世家最大的爭奪點就是清除“漢”朝的影響,架構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可惜他失敗了。和其他大一統開國之君相比(劉邦,李淵),幾乎沒有任何政治包袱。曹操也始終處於“篡位”的輿論的漩渦之中。

曹操是所有“開國皇帝”中,無疑是最傑出的,兼資文武,天縱英才,文武兼備。但晚年的曹操自稱願為“漢徵西將軍”。可以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的雄心了,對於已經62歲的曹操來說。他已經很滿意了。還有就是他的主要兩個對手具是一代梟雄,劉備與孫權在各個方面都不遜於曹操。有人說,如果曹操,劉備,孫權三人錯開了30年,誰都可以統一天下。三人出於同一時代,是曹操最大的悲哀。曹操並不具備壓倒劉備和孫權的絕對優勢。

曹操唯一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於佔領荊州以後,不應該攻取江東,而是應該定漢中,佔西川。但曹操”得隴復望蜀乎”。曹操這一戰略失誤使得他一生功績也就到此為止。有人評價曹操是“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李世民)。也就是曹操當將軍可以,當皇帝差點。曹操一生幾乎都是親自領兵作戰。格局有欠缺,不敢放權(曹操真不敢)。但李世民時代與曹操時代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語,但曹操不能放權也是他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對比之下,劉備,孫權(最會放權)卻可以收放自如。這是曹操的短板。

總之,曹操未能統一天下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曹操原本是漢末最有機會天下一統的。但時機,機緣都不具備,但必須指出的是,三國第一英雄當屬曹操。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我個人認為是劉邦集團與李淵集體太強大的原因。

很多人都說是三國中其它對手太強大,我卻不這麼認為。覺得三國人才輩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三國演義》了,如果拋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看正史其實都差不多。



劉邦集團下有韓信這樣不世出的名將成為了打破平衡的關鍵。很多人都說韓信遇到的對手都太弱,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韓信太厲害,所以導致對手沒有反抗的餘地呢。如果說是智商為100與95的兩個人進行智力比拼讓人覺得是棋逢對手,但是如果智商是130與95的智力比拼還會出現棋逢對手的情況嗎。


李淵集團就更不用說了,有兩大不世出的名將,李世民與李靖。李淵集團遇到的對手也不弱,尤其是竇建德,其部下的起義都讓李淵集團疲於奔命,但是竇建德在兵力處於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還是敗給了李世民,這種現象根本就是無解的。

曹操集團就缺少這樣的名將,雖然說曹操在軍事上也十分厲害,但是也有很多敗績,尤其是赤壁之戰的失敗使其失去了統一天下最好的機會。


其實很多朝代統一天下都有過以少勝多的bug之戰,如劉秀的昆陽之戰與朱元璋的鄱陽湖之戰,這就說明了這些人的軍事才能真的是強於同時代的其它人。而三國面臨的情況就是一些人的軍事才能確實比較強,但是卻不比對手強多少,所以就形成了僵持之勢。


程蒙愛數據


大家好,我是再忙也要說歷史的程錦。

今天給大家說一下,劉邦與李淵用了不到7年的時間便統一了全國,而曹操為什麼窮盡了一生,僅僅是三分天下了?

其實我們仔細的分析一下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當時所被制約到的條件來看,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便是他的敵對力量。

劉邦和李淵在他們的時候正好趕到了一個國家要瓦解的時候,新生力量產生的關鍵時期,劉邦處在秦朝滅亡的時候,當時的貴族們想跟隨著項羽,恢復以前的狀態,但是失敗了,勢力得到了一定的損傷,當時的秦始皇鞏固了皇帝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幾乎已經掃平了當時反抗的勢力。

而關鍵在於劉邦不得不說劉邦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把握住了時機,只需要他的簡簡單單的反擊便可保秦始皇的制度延續下去也不用揹著很多的罵名,儘管有很多人說秦始皇是暴君,但是它的制度不得不讓人佩服,前人已經給鋪好了路,只需要後來把它鞏固一下就可以也就說他所面臨的壓力比曹操小的很多。

而李淵和劉邦也差不多,當時隋朝制度的開明性也處在上升時期而大多數的罵名都讓隋朝皇帝楊廣替他幹了,他建立了大運河,幹了一些勞民傷財的事,正是他打下的這些局面,使得李淵可以更好的去繼承並且唐朝出現了開元盛世。

曹操就不一樣了,曹操身處在東漢末年,當時宦官專政,各地的諸侯分割勢力很是混亂,並且當時的一些制度已經是很落後了,豪強們有實力各立門戶,而曹操出身寒門只能評價自己把一些比較厲害的人拉到這裡來幫助自己。曹操沒有當時士族的出生對於勢力的控制也很難,所以它的阻力遠遠大於劉邦和李淵。

而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仍然可以把握住三分天下的局面足以說明曹操的本事已經是很厲害了。

程錦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程錦點個贊哦~關注程錦,私信回覆句子,程錦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程錦在路上


這問題提的好,很尖銳。是啊,劉邦,李淵都可以一統天下,為什麼曹操卻只能三分天下。

本人認為跟各自當時的國情有關!大秦統治下年年征戰,耗民耗糧,苛捐雜稅猛於虎,民不聊生,天下群而攻之。

小點農民起義多如牛毛,大的也有二三個,陳勝吳廣就是當時很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慢慢的被其他起義軍所剝離,後逐漸形成了兩大勢力,既項羽和劉邦。

項羽其中戰神之存在,立大無窮,可以智力欠缺,手下謀士除了其叔父的話也聽聽,其他的也就是聽爾認知。

反之劉邦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和一幫跟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高低判下,一目瞭然!

李淵就不用說了,本身就是唐國公出身,一方土地。在加上幾個兒子個個都不是庸才,萬眾所歸。

特別是李世民,招賢納士,心胸寬廣,目標遠大,在加上隋煬帝自身的問題和治下之混亂,官員之腐敗,以精明的李世民不成事都難。

最後說說曹操曹孟德吧!謀士,猛將如雲,禮賢下士,智勇雙全。確定就是疑心太重。

而他的對手呢?哪個不是謀士,猛將具備,哪個不是禮賢下士,招才若渴,所以三方不是有各自的天時,人和,更有各自的地利。三分天下是有道理的。(孫權的水,劉備的山)

分析的不對請各抒起見,但不喜勿噴!謝謝


伍慰華


劉邦有三傑,張良,韓信,簫何。此三人皆是千年一遇的人物,且時之英傑皆歸劉老三帳下。李淵有個厲害的兒子,這一個兒子可頂張良簫何兩人,外加一個兩千年一遇的軍神李靖。所以此二人得天下在於先得奇才。

曹操手下倒也人才濟濟,但他對手帳下的人才更厲害。周郎赤壁一把火,再加上諸葛一陣東風,使曹操十餘年打拼的基業差點毀於一旦。若使東吳無周郎,劉備無孔明,曹操用不了十年也能一統天下。

故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千金易得一士難求。不論定天下還是治天下,最大的因素是人才。若使天下奇才皆歸於君,別說十年八年,就是一年半載得天下亦非神話。


揮劍決浮雲6


大勢定長策,時勢出方略,治亂總在不斷的倫回:劉邦與李淵的時代皆由亂入治,故其能快速統一江山;曹操的時代正在由治入亂,故窮其一生也只能三分天下。劉邦之前秦朝已經統一了天下,天下已經動亂五百年了,天下民心思治,故他能順天應人快速統一天下;曹操之前東漢已經穩定兩百餘年了,天下正在由治入亂,他窮其一生三分天下只好進入亂世,因此曹操無法統一天下。天下興亡治亂,人力無法改變,曹操文治武功皆強於劉邦與李淵,但是他所處的時代限制了他統一天下!

春秋戰國五百年,天下紛爭不斷,當時凡有血性,皆有爭心,人們一言不合就可以刀劍相加。天下八百諸侯相互兼併,最終剩下戰國七雄華山論劍,秦國以絕對實力擊殺六國,統一天下,天下由分裂進入治道。秦朝統一天下後,人心不穩,戰國思維繼續延續,於是六國復辟,天下再次進入戰國模式,楚漢相爭,天下百姓十有六七死於戰亂。人死得差不多了,人們也打累了,於是劉幫建立的漢朝站穩了腳,六國貴族不是死於反秦之戰,就是死於漢朝的統一之戰,再沒有人出來反對漢朝了,天下正式進入治道。

東漢是唯一一個不弱於前朝的後繼王朝,東漢實力甚至比西漢還要強大一些,經過兩百餘年的統治,東漢已經由治入亂了。曹操出生在東漢末年,這正是一個天下從統一進入分裂的時代,曹操窮其一生想再次統一東漢,但是天下群雄都紛紛割劇自立,你攻我伐,不亦樂乎,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力的局面。曹操東征西討一生,也只是統一了東漢的北方而已,南方由東吳與西蜀控制。諸葛亮出山之時,老智者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也就是表明了司馬徽早已洞悉天下必然分裂的局面,統一天下非諸葛亮人力可以完成。

李淵統一天下跟劉邦類似,李唐之前楊隋已經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東晉以來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割據狀態。自五胡亂華以來,衣冠南渡,十六國紛爭結束後又是南北朝對峙,全國無日不戰,無月不攻,楊堅以北周為後盾,先後統一了全國。但是戰爭的思維還是影響著隋朝,不久全國各地起義復發,李淵從群雄中脫穎而出,擊滅群雄,有野心想割劇的梟雄都在戰爭中身死魂滅了,因此李唐的江山穩定了,大唐盛世到來了。


大秦鐵鷹劍士


也論證出來“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結論最好體現。

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斷地在分合之間循環罔替

1.由亂入治,由分入合:

漢朝劉邦時期:在春秋戰國動亂四百多年,最終由秦朝一統天下,但秦朝無法解決普通大眾對於社會安定,美好生活與徭役繁重,戰爭不休之間的社會矛盾。矛盾不斷地在激化,最終導致陳勝吳廣起義,迅速引發全國大動亂的背景之下,劉邦作為社會底層人物登上歷史舞臺,最終推翻秦朝的統治。但背後仍然是社會各階層的利益訴求與地位訴求無法得到滿足,山東六國舊貴族演化出來的新興地主階層與農民階層的利益暫時達成一致後,新的社會制度不斷地演化與完善,短暫的秦朝卻成為過渡性階段,最終大漢王朝建立符合各階層的利益。

唐朝李淵時期:仍然是魏晉南北朝動亂三百多年後,由隋朝一統天下,這跟秦漢時期的軌跡是一模一樣。但存在不同的地方在於隋唐過渡,只是世家門閥之間推舉選擇不同,也是地主階層之間的輪換罷了,就是存在“今天你家當王過了,明天就到我家上位”輪流坐莊的模式罷了。

漢唐大一統天下,都是由先人的種樹,後人乘涼,故在“由亂入治,由分入合”的天下大勢下,迅速能夠一統全國大業。

2.由治入亂,由合入分:

三國曹操時期:西東漢四百多年的大一統,大治時期,從黃巾起義後正式轉入亂世時期,按照歷史軌跡,每次由治入亂的時間都不短於百年,曹操本來是想做“治世之能臣”,卻被歷史打歪做了“亂世之奸雄”的角色。

在東漢末年時期,由原來單純各州刺史成為各家各性的世傢俬人領地,形成獨特的世家門閥,在東漢末年時期,每個州牧都是世家門閥的代表,但曹操出生於低賤而無法入到世家大族的法眼的官宦後代。以寒門對待豪門士族的第一次大碰撞,以曹操個人魅力與勢力短暫的壓制士族門閥。這就證明當時的曹操仍然是無法代表整個社會階層的利益,故背後的支持力量仍然讓他心有而力不足。

三國曹操不能一統天下,是無法代表整體的階層利益,尤其是士族門閥階層的利益,故他一生都在忙著應付與消除士族門閥的影響與破壞,只是最後仍然知天命而認命,遺憾死去,才只能三分天下。

二、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1.時勢造英雄:漢唐時期,天下大亂卻只是一方恆強,另一方卻猶如跳樑小醜般蹦躂罷了。楚漢之爭,就是一個沒落貴族與地痞流氓之間的扳手腕,誰勝誰就擁有天下。

唐朝國祚之爭,也是世家大族與地主階層之間的內部爭鬥,但其實精彩程度仍然不比三國,但唐朝的風雲時勢卻造就“隋唐英雄演義”各類英雄人物的粉墨登場亮相。這也是時勢造就各方草莽英雄的功成名就,留名青史。

2.英雄造時勢: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除春秋戰國時期,第二個人才大井噴的繁榮時期,不管是“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曲調,還是蜀國五虎上將,魏國五大上將,臥龍鳳雛等英雄相繼登場,演化整個三國時期的你爭我奪,你有你的空城計,我有我的水淹七軍等謀略及經典戰役不斷地上演,才造就“三國演義”那麼膾炙人口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也真正是天下英雄攪動整個三國時期的時勢,人才璀璨的時代,也是最值得研究與津津有味地年代了。也造就曹操的個人榮光也是不幸的結局。

三、開國之君個人魅力值與領導力不同

1.曹操、劉邦與李淵三人相比較,無疑個人的魅力值最高的是曹操,曹操無論是詩詞歌賦,個人性格,行事手腕,爭議性是最大的,也是被後世者評判最多,討論最多的魏國開國君主,因為他始終逃脫不掉“奸雄”“漢賊”“篡漢”的標籤,也是因為這樣的標籤讓曹操一生對於皇帝的寶座止步於前。

當然在曹操征伐袁紹,袁術,烏丸,馬超,劉表,陶謙,公孫瓚等世家大族,都是親自指揮打仗,掛帥出征,從未敢輕易放手讓將軍或是王子作為領頭羊出征敵人,故他在外三十年多的征伐,奔波勞累也只是一個大將軍角色,卻不是一個王的角色。在曹操的相關文獻都知道曹操卻只想被封為“漢朝徵西將軍”稱號。他仍然不想反也不敢反,故依然以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模式打工模式,不是創業模式。

2.西漢劉邦時期劉邦說過“文不如蕭何,武不如韓信,謀略不如張良”三大支柱人物成就漢朝的建立。也是因為在大一統被破壞之後,新興的大一統朝代會馬上補位,只是劉邦選擇為幸運兒罷了。劉邦作為一個最為出色的領導者與權力藝術家,大元帥的性格為人特色,成為布衣換天子的挑戰模式。

3.唐朝李淵時期,李淵屬於“撿漏”模式的幸運者,在呼喊國號之後,就沒有他什麼事了,全國大一統都是李世民與手下天策府成員一直打下來的。只是唐朝的劉黑達,王世充,李密之流都是末位的地主階層不入流的。壓倒性的優勢想要幹翻對手,而李淵只是一個甩手掌櫃罷了,一位士族推薦的代言人罷了,領導力與魅力值卻在三人之中是最低。

曹操窮盡一生卻只能三分天下,劉邦與李淵卻是抖抖腿伸伸腰的短暫功夫就能大一統天下。這是歷史分合循環罔替的選擇之外,也只能感慨是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