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人情原則:我讓步,你付出

中國有句古話:“禮多人不怪,禮尚往來。”對於熟識的人,彼此打交道時,只要態度和藹客氣,對方也會同樣地回報你。在人們內心深處都有一杆公平秤,“你敬我一分,我讓你三分。”在親朋好友之間,這種心理現象表現得最為明顯,即怕欠人人情債。比如結婚的時候,別人送一千元的禮,下次回禮至少得一千以上,在國人對人情世故特別重視的國情下,只能多不能少。人們習慣於儘自己的所能,報答他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互惠原則。

中國人的人情原則:我讓步,你付出

在日常工作、生活與社交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使用互惠心理策略,在你做出讓步的時候要求對方給予回報,這樣會助你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其效果比硬碰硬式的短兵相接要好得多。比如 說你在銷售五金產品,你賣給一家五金店一大批貨物,他們要求你在他們開業前的15天前發貨。後來,他們的採購經理打電話對你說:“我們商店的建設日程要提前,你們能不能提前一週就發貨?”你可能會想:“雖然比原計劃提前了些,但貨已經在我們倉庫裡備好了,提前發貨,能儘早得到付款。如果你們願意,我明天就發貨。”所以儘管你的第一反應是想說“沒問題,一切都OK。”但是你最好的方式是使用互惠心理策略。你可以這樣說:“坦率地講,我不知道是否能那麼早發貨。我得同調度人員商量一下。看看他們怎麼說,但我先問你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能及時發貨,你會給我們什麼回報?”在這種情況下,對方就很容易開出一些對我們自己有利的條件。在談判場合中,如果雙方相持不下而形成僵局時,一旦有一方壓低姿態,就隱含了這樣一種強烈的暗示:“我都讓步了,你也應該退一步才好吧!”這時候,對方都會很有默契地降低條件,以凝聚雙方的共識,進而達成交易。

中國人的人情原則:我讓步,你付出

李凱是一家大型企業的管理人員。人一次,公司派他去邀請一位知名的企業管理專家來公司給做培訓。由於這是公司內部高層的臨時性決定,時間也有些緊。接到這個任務後,他並沒有太大的把握,因為對方是個名家,不一定能臨時排出時間來。果然,李凱登門拜訪,表明來意之後,對方便麵露難色,但又不想讓主動上門的生意白白溜走,所以,他就試探性地問李凱:“請問,貴公司的課程能否再重新安排一個日子?”“老師,這個日期是公司董事會臨時決定的,沒法做調整啊。如果您實在挪不出時間,我們只好請別的講師了,但董事會對您慕名已久,特別交代我,無論如何,一定要把您請到,所以除非萬不得已,我還是希望您能來!”那們講師一聽,高興地點了點頭,當場讓秘書打電話,聯絡撞期的公司,看看是否可以讓那邊再重新調整上課日期。幾分鐘後,那們講師告訴李凱:“現在一下子聯繫不到那家公司的負責人。不過,如果我現在答應按約定的日期到貴公司講課,你是否能代表公司今天就與我簽寫協議?至於另一家公司的檔期,我自己另行處理,你那邊不必擔心撞期,但價錢要在原先的基礎上加兩成。”李凱當場就同意了,並依照對方的條件簽了協議付了款。這樣,他的任務是完成了,但卻超出了預算。

中國人的人情原則:我讓步,你付出

這個案例從心理博弈的角度來看,無疑是哪位培訓的老師成功地運用了互惠心理策略,從而讓自己贏得了更多的利益。有時,有意識地運用互惠心理策略,還可以讓自己意外收穫。所以,在日常工作、生活與社交中,如果我們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得某種要求,那就選擇在自己做出讓步的時候提出,這是最佳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