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世界非黑即白,你又是哪种颜色?

文|一只兔尾

01

上周末,观看了这部获誉无数的奥斯卡得奖电影:《绿皮书》。

影毕,内心久觉震撼,思考颇丰。我一直很想动笔写一写,无奈下笔千言,又不知从何写起。影片故事不难,但在这样平实的叙述氛围里,你却能尝到百般滋味。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一个叫托尼的白人中年男子,在酒吧做安保,工作内容是如果有人惹是生非,破坏生意,他就用暴力的拳头将其扫地出门。

他,是一个普通白人家庭的底层平民角色,是丈夫,也是父亲。

时不时为交不起房租而发愁,也会为了二十块,跟人比赛吃汉堡,用胀鼓鼓的肚子,换来生活片刻的安宁。

在他身上,你始终能看到那种用蛮力在生活的样子。既是生活的囚徒,又不肯认输,努力苟活着的心酸模样,或许是那个年代,许多存活于夹缝中的百姓的缩影。

本算是安稳的工作,无奈酒吧闭店装修,托尼只好另谋出路。而机缘巧合,他经人介绍,去应聘一个艺术家的专职司机。

这个艺术家,叫唐·谢利,是一个黑人。满屋子的艺术品,穿着华服,如同非洲酋长的唐,高高在上,俯瞰着托尼的满身匪气。

不过,能让人痴笑的是,在那样一个不平等的时代,在那间屋子里,黑白的位置,竟也能对调过来。

60年代,在美国风起云涌的黑人平权运动,如火如荼。白人与黑人之间,如有万丈鸿沟,两种群体,两种肤色,两种对彼此存在的固有偏执。

托尼,也不例外。他对黑人是有抵触情绪的,就连妻子邀请两位黑人帮工喝水的杯子,他也拈着手指,丢到了垃圾桶里。

一面是内心的纠结抵触,一面是生活的压力所迫。托尼看中唐给出的优渥报酬,唐也渴求着托尼所能带来的出行安全。

一场黑与白,一场内心矛盾的较量,就随着一路南下巡演的故事而展开。


绿皮书:世界非黑即白,你又是哪种颜色?


02

而十分巧妙而讽刺的是,托尼身为白人,却为黑人当司机,一路上不停吃喝,炸鸡不离手,似乎还处在为温饱而焦愁的时刻。

唐却恰好相反,他是赫赫有名的博士,是钢琴艺术家,吃惯了海味山珍,却连KFC的炸鸡都从未尝过。

他们,一个披着白皮,却活的像个黑人,一个身着黑色,却高贵的像白人群体里的仙鹤。

电影有一幕我很触动:车坏了,托尼下去修理,而唐端坐在车里,这样的画面,被不远处那些正在干活的黑奴看在眼里。

他们的眼神里有疑惑,有震颤,于是纷纷驻足观看,而唐的眼神里又有着不安和愤懑。同是黑人,却天壤之别,这样的矛盾,更加坚定了他内心渴望平等的心愿。

本可以在北方养尊处优的唐,其实心中有抱负,他为了平权而甘愿前往南方巡演。那些人只是沉浸在他的音乐里,却从未在心里,给过他一丝平等的位置。

观察到唐每次表演完,都会侧身向观众微笑的样子。那种感觉,说不上来,就觉得是早有预演,安排好的样子。

在白人面前,他始终高昂着头,用单薄地一己之力,表演着黑人为数不多的尊严。

而在黑人面前,他又是那么脆弱又轻松,脆弱的是他力小甚微,轻松的是他可以不再假装自己的高贵。

影片的双男主设定,十分契合,缺一不可。

在唐遭受到不平等对待,被关进监狱,不被允许与白人共进晚餐,被恶意打量揣测时,托尼总是能挺身而出,一次次化解困难。

而托尼这个粗狂,没什么艺术修养的白人,也能在唐的帮助下,认识自己市井之气里的局限。并且能坚持给妻子写信,虽然错别字频繁,却好歹内心增添着一丝温柔。

我想,世界上,从来没有哪种矛盾,是一团打不开的乱麻。若你真心相付,愿意脱下面具,其实人都一样,内心皆是柔软。

托尼与唐,两种社会大环境下,难以交织的颜色,却能互帮互助,显现出这样的融合,实属不易,实属珍贵啊。


绿皮书:世界非黑即白,你又是哪种颜色?


03

《绿皮书》其实是一本书,是一本黑人在美的旅行指南。

黑人只被允许在册子上规定的区域活动,若是出现在其他地方,则有可能被限制,甚至被打死。

虽然唐一身笔挺的西装,却不免住在简陋的小房子里,被人围殴,被人拒之门外。那身贵气之下,同样是满身的伤痕罢了。

观看这部电影时,会时不时咬牙切齿,为黑人打抱不平。

凭什么司机可以坐在高雅的餐厅里,脖子上戴着围巾,听着舒缓的音乐吃大餐。而老板却只能去黑人餐馆,甚至只能用野外厕所?

电影总是传递着一种绝处逢生的善意,而恰恰是这样气若游丝般的温热,才显得弥足珍贵。

而有两处画面,能完美地将这种心底的恶意,全部转化成善意。

一幕是,托尼与唐被白人警官拦下,冒着大雨被搜查,最后强行将他们关进监狱。那时,是愤懑,是绝望。

而拦下他们的理由,竟然是“小镇不允许有黑人”如此奇葩的理由。同样的遭遇,在他们结束巡演后,又上演了一遍。

托尼发现车轮胎漏气,而一个拿着手电的警察,也招呼他们停下。他们觉得十分紧张,却不曾想到,这个警察只是提醒他们车胎没气了,还帮助他们更换,并说着“圣诞快乐”目送他们离开。

这时,画面里是白雪皑皑,却有着莫大的温存。

看到那一幕时,我内心感到十足的温暖。在那样蛮横的不平等世界里,所有的恶与坏,竟能因为一丝甜而觉得生活不那么苦涩。

想起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填满一个人内心的苦,不知道要多少甜味才足够啊?其实,填满一个人内心的苦,仅需要一点点甜就足够了。”

世界有恶意,我并不怕,因为我曾得到过的一丝甜,恰恰变成了我心里不曾熄灭掉的勇气与希望。


绿皮书:世界非黑即白,你又是哪种颜色?


04

其实,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短片《肤色》,同样是聚焦黑白矛盾的题材。

影片短短的二十分钟,却讲述了一个歧视黑人,每天教自己儿子荷枪实弹,暴力生活的父亲,最终如何被变成改变肤色,成为黑人,被儿子亲手杀死的故事。

相比于《绿皮书》绝处逢生的温柔善意,这则短片,却充满着遗憾与黑色。当你将心里的恶放大时,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你身边所爱之人。

这个世界,有时太大,大到需要用一生的时光,去遍布足迹。而有时候,它又太小,小到连一张陌生的脸也容不下。

《绿皮书》里,唐冒着倾盆大雨,朝托尼大吼:“我究竟是黑,还是白,我自己也不知道了。”

每个人都有活的不真实的时候,却从未有人,能有勇气向世人说,我活的真的不快乐。

太多时候,我们喜欢伪装,以为那就是自己的样子。

凯瑟琳·斯多克特的小说《帮助》里,刻画的人种与人设,我倒是十分喜欢。

小说里,黑人有黑人的骨气,白人有白人的品格。从未感觉有那一刻,这个世界是属于某种阶层,或某种颜色的。

那种跨越阶级的爱,是一种圆融的和谐,是十分令人钦慕的。而那不就是这个世界最美的时候吗?

就像《绿皮书》里所说的那样:“世上孤独的人,总是害怕迈出第一步。”因为畏惧陌生,才阻断了你看见这个世界的可能。

而世界并非只有黑白,只有对错。那些你身上的颜色,都应该是你拿着画笔,想要画出的样子。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鼻子里闻到的花香,才会不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