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今天看了去年很火的一部电影《绿皮书》,故事背景发生在1962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绿皮书”全名为“黑人旅游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最早为1936年纽约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个人出版。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 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象征通畅的含义。别看美国现在这么包容,但在那个时候,许多餐厅都挂着侮辱性的牌子:黑人请进,如果你不怕我的枪。

故事中的两个身份反差的主人公在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抛弃固有的思想观念,接受理解彼此的思想认识,与环境和解,自我意识逐渐苏醒,从对立走向和解的过程。

电影类型属于公路题材,两个身份对立,地位悬殊的人,通过旅行彼此了解、认同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同时也能感受到种族歧视下黑人的悲惨处境。电影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切入,通过唐·谢利与托尼这样一个“黑白组合”的南方之行,落脚到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共存这一终极问题的关注。

1.唐·谢利博士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谢利博士是一个黑人音乐家,有着不凡的音乐造诣,受到上流社会的追捧。为白人表演音乐但却得不到尊重。谢利博士时刻保持优雅得体的举止,处处表现的像个绅士,与自身的群体格格不入,也得不到白人的认同,无法融入,成为一个边缘人。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在剧中能感 到当时黑人的社会处境及其艰难,即使作为四处巡演的明星,只能在杂物间换衣服,不能在餐厅吃饭,甚至不能使用卫生间。像谢利博士这种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生活尚且如此艰难,其他底层黑人民众的生活可想而知。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电影中有个片段,车子在路上抛锚了,谢利打开车门下车的瞬间,田里耕作的黑人农民与衣着光鲜的谢利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些人的目光里包含着惊讶、怪异、不解甚至敌意。谢利被视为既不“黑”不“白”的异类。他在白人群体与黑人同胞中都找寻不到身份认可。谢利郁郁寡欢,这是身份认同障碍所致。虽然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种族歧视的影响仍然存在,仍然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去消除。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理论提到在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时,由于身份和文化的“杂糅性”,弱势群体根据自己的理念和传统,并从内部解构强势文化。“第三空间”是在不同质的文化交融下产生的,人们建立起一个平衡的身份,是通过持续、重复的协商来实现的。谢利正是对自己的文化身份进行重构时,内心才充满动荡与不安。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在一次次被侮辱,被轻视后想起他的搭档托尼对他说的:不要总想这个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想想自己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在托尼的鼓励下第一次走进黑人酒吧,第一次为同种族的人进行表演,第一次获得人们真正的尊重与认同,自己很开心的说,这真是自我突破。

2.托尼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白人,在酒吧工作,举止粗鲁,但因为是白人反而处处受到优待,可以随意出入社交场合。他的优越性不在物质条件,不在形象气质,而在于“种族差异”背后带给观众的一种文化——心理倾向。

托尼一开始也歧视黑人,家里来了两个工人是黑人,工作完后托尼将黑人喝水的杯子丢到了垃圾桶,可见他的内心对黑人并不友好。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因为工作关系,他成为唐谢利博士的司机,带他到种族歧视更严重的南方巡演。朝夕相伴的两个月,既是磨合的过程,也是道德规范、生活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相互认同与接受的过程。他们的认知慢慢被改变,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开始与彼此和解,与自己和解。

在同行的路上,唐谢利博士帮助托尼修改家书,使得托尼的家庭关系更为融洽,托尼也劝导孤身一人的博士学会与家人联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都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托尼在夜总会工作,工作环境和思维定式使得他习惯利益交换或者金钱交易。旅途中遇到麻烦时他的第一反应都是贿赂或者暴力解决问题,但是谢利博士告诉他,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能让你占理。

《绿皮书》告诉我们:当你无力改变环境时,先改变自己

谢利博士对托尼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处事原则发生了变化。在巡演的最后一站,白人经理欲意收买托尼,但是出于维护自己和谢利博士尊严的考虑,他拒绝了。与谢利博士的相处,也使他的种族偏见发生了扭转,变得善意、包容、和善。对谢利博士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3、文化的和解

《绿皮书》是一部关于爱、勇气、希望的电影。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两人的身份认知错位,不仅是他们自己的困惑,也是所有处于低势位或弱势群体的集体困惑。

美国的种族歧视一直没有消除,这些天的新闻也报道在美国疫情爆发期间,华裔也遭到歧视攻击。奴隶制虽然消亡了,但是奴隶制却给美国社会留下了两大后遗症:一是黑人的社会以及经济地位低下,二是造成白人的优越感以及种族偏见。

电影导演伯恩斯说:

黑人与白人之间的裂缝处于美国历史的核心。我们必须用对自由的最大热情,去迎接这一巨大的挑战。如果我们忘记——我们忘记了奴隶制的最大污点就在我们这个国家的心脏里,忘记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教训,忘记了我们是谁;那么,我们就会使那一裂缝更深、更宽。”

生而为人,谁都不容易,但是偏见和歧视如同一把匕首,伤害着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他人即地狱,无知的个人偏好,可以轻而易举摧毁一个人的生活,甚至生命。这样伤害,不仅仅只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消灭歧视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罗斯福总统曾说:

“地球上从来没有任何种族的人配做他们同类的主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没有。”

改变环境仅仅靠天赋或勇气是不够的,如果环境无法改变时,我们可以先从改变自身做起,慢慢影响身边的人,说不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