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中國古代文人,大概是歷史上最“雅”的群體之一。

如明代藏書家高濂,僅一間書房就擺滿各式高雅趣物,常令來客朋友推門驚歎,只覺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且每一樣雅物不論大小,皆有來歷與講究,高濂便曾在《遵生八箋》中如此炫耀自己的收藏:

(床頭茶几)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

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

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如吳中雲林幾式最佳。

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

通過他的收藏,可見高濂之雅趣,大致也可得知明朝文人理想中的生活,應是什麼樣子。

床上要置放一座小茶几,在茶几上擺有“古銅花尊”,或是“哥窯定瓶

”,插滿鮮花,收集香氣,閒來無事便用“蒲石”收集朝露,用來擦洗雙眼,便能清目。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蒲石

此處所謂蒲石,正是古代文人尤為鍾愛的“石菖蒲”。

明代文人王象晉所著《群芳譜》中說:

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在明代文人看來,如果書齋中放置一枚“石菖蒲”,便能增添“清趣瀟灑”,而這石菖蒲,學名正是“菖蒲草”,一般生長於深山泉澗內的淺石之上,或是岩石縫隙中草葉繁茂,一旦紮根,便能破石而生,雖小巧別緻,卻蘊含茁壯,不經意間盡顯孤傲春色,常被山民連石採之,故得名“石菖蒲”。

在古代很長一段時期,“石菖蒲”都被文人視為書案上必不可少的擺件,同時與“蘭、菊、水仙”,並稱為“花草四雅”,常置於小巧石盤之中,擺放於書桌案頭,以此彰顯“雖自謙,卻不屈”的文人風骨。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石菖蒲

此為一雅,文人墨客的雅趣愛好數以百計之多,除此之外最為著名者,自然還有“”。

美食有文化,同樣也能當做樂趣,而古人則通過食,玩出了雅。

在咱們國家,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造就出一群鼎鼎有名的“大吃貨”,大家如果經常看美食類節目的話,肯定聽說過一道非常非常有名的菜餚,名為:

金齏玉鱠。

(齏:jī,鱠:kuài)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此菜被奉為古代文人最愛的江南美食之一,自古以來幾乎未有異議,作為一道吳江之地的傳統美食,最早發明者雖已不可考,但與之相關的趣聞,卻在歷史中比比皆是。

如隋朝時,有吳江之人向隋煬帝敬獻了一條鮮美鱸魚,由御廚細切過後,拌以菰()菜製作而成一道“金齏玉鱠”。

隋煬帝品嚐過後,龍顏大悅,極為滿足,不由稱讚道:

金齏玉鱠,東南佳味也。

《南郡記》:吳人獻淞江鱸鱠於隋煬帝。帝曰:金齏玉鱠,東南佳味也。

而說起文人,自然與吳江鱸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如王昌齡,段位如此之高的大文豪,就對鱸魚愛到不行,有朋自遠方來,席間得吃鱸魚,有朋午夜離別,也要吃鱸魚。

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鱠橙齏。——《送程六》·王昌齡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王昌齡

再早還有西晉文學家張翰,便曾作有一首《思吳江歌》,其中寫道對於美味“鱸魚”的追求,每逢念及,便會生出思鄉之意:

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而“吳江鱸”,在古代是被文人們公認的絕頂美味,在秋天以詩會友時,除去美酒外,這吳江鱸魚自然是必不可少,為文人墨客們邀朋聚友時,所必上的宴會主菜,同時伴隨吃魚而生的吳江遊,更令無數墨客所痴迷。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後漢書·方術傳下·左慈》: 操從容顧眾賓客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 鱸魚耳。”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吳江遊》明·沈周

就連清朝時的大詩人王士禛也忍不住感嘆:

蜃齏雁醢百不愛,縷鱠愛斫松江鱸。——《午食得鱸》

【蜃(shèn):牡蠣】【醢(hǎi):肉醬。】

這句話看似複雜,但其實很好理解,前半句意為:

海鮮肉醬再好吃,也不愛,卻對細切之後的松江鱸魚情有獨鍾。

最為樂趣所在,是入秋時節,文人墨客們呼朋引伴,乘車牽馬來到吳江之畔,以詩會友的同時,共品鱸魚之鮮美,以此為莫大雅興。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這種獨特的雅趣活動,從古到今始終延續,乃至清朝詩人黃景仁最愛的活動,便是與友人共同垂釣閒談,食鱸魚,作風雅之詩,且自侃道:

樂事總無窮~

閒覓釣師罟友,共飽金齏玉鱠,樂事總無窮。——《水調歌頭·題王蘭泉先生》

而這種追求美食得到的雅趣,最大的快樂應是體現在觀看佳餚的製作過程,如隋唐兩朝名儒,鼎鼎大名的歷史學家顏師古,便曾在《大業拾遺記》中,收錄一則親眼目睹“金齏玉鱠”製作過程的趣聞,描寫簡潔明麗,當得妙極:

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幹鱠,浸漬訖,布裹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鱠撥令調勻,霜後鱸魚,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

首先取三尺鱸魚肉為食材,再浸泡醃製,隨之用布裹緊魚肉,將水瀝乾,放入盤中,取香葉柔花,細切成絲,正是“鱠”,這個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便是“細切肉”,然後將細切好的魚絲與香葉花絲互相調拌,到此鱸魚仍舊肉白如雪,絲毫不腥,且美味非凡。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舌尖上的中國》——金齏玉鱠

(注:關於顏師古是否《大業拾遺記》的真正撰寫者,目前尚存有爭議,因顏師古一大貢獻是編著《隋書》,而《大業拾遺記》的主要內容,來源於《隋書》遺稿,所以通常認為顏師古便是《大業拾遺記》的撰寫人。但也不乏有人提出:顏師古非真正撰寫者,反而是後人假冒顏師古之名寫就此書,由於《大業拾遺記》年代久遠,且出自隋末動盪年間,故考究真正作者實非易事,此處只說美味製作過程的樂趣,恕不討論此書作者,因此註明,望諒解,謝謝。)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相信透過這一段簡單卻生動的描寫,便可領略到製作“金齏玉鱠”的無窮樂趣~

而大家還記得我在前文所說的明代藏書家高濂麼?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就是對書房擺件尤為鍾愛的那位,他除了對各類藏物文玩很有造詣外,也是一個鱸魚的忠實愛好者,其所著《遵生八箋》中,就對“金齏玉鱠”的製作流程進行了詳實描寫:

吳郡鱸魚膾,八九月霜下時,收鱸三尺以下,劈作膾,浸洗,布包,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膾拌令勻。霜鱸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謂之金齏玉膾,東南佳味。——《遵生八箋·飲饌輔食箋上卷》

相信可以透過這種“細切慢調”的製作過程,想象到古人聚會時的風趣雅興,一邊與友人飲酒作詩,一邊欣賞名廚操刀,窗外是風花雪月,屋內則餚香四溢,舉杯換盞間品味美食,實為文人墨客的淺俗之雅,不可多得的人間之樂。

——————

古代“最雅”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雅?

——————

參考文獻:

《遵生八箋》:上置古銅花尊,或哥窯定瓶一,花時則插花盈瓶,以集香氣,閒時置蒲石於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爐一,用燒印篆清香。壁間掛古琴一,中置幾,如吳中雲林幾式最佳。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

《遵生八箋·飲饌輔食箋上卷》:吳郡鱸魚膾,八九月霜下時,收鱸三尺以下,劈作膾,浸洗,布包,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膾拌令勻。霜鱸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謂之金齏玉膾,東南佳味。

《群芳譜》:乃若“石菖蒲”之為物不假日色,不資寸上,不計春秋,愈久則愈密、愈瘠則愈細,可以適情,可以養性,書齋左右一有此君,便覺清趣瀟灑。

《南郡記》:吳人獻淞江鱸鱠於隋煬帝。帝曰:金齏玉鱠,東南佳味也。

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鱠橙齏。——《送程六》·王昌齡

《思吳江歌》: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後漢書·方術傳下·左慈》: 操從容顧眾賓客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 鱸魚耳。”

《午食得鱸》:蜃齏雁醢百不愛,縷鱠愛斫松江鱸。

《水調歌頭·題王蘭泉先生》:閒覓釣師罟友,共飽金齏玉鱠,樂事總無窮。——

《大業拾遺記》: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幹鱠,浸漬訖,布裹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鱠撥令調勻,霜後鱸魚,肉白如雪,不腥,所謂金齏玉鱠,東南之佳味也。

《遵生八箋·飲饌輔食箋上卷》:吳郡鱸魚膾,八九月霜下時,收鱸三尺以下,劈作膾,浸洗,布包,瀝水令盡,散置盤內。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膾拌令勻。霜鱸肉白如雪,且不作腥,謂之金齏玉膾,東南佳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