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小日本文物,再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

臺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出借的系列文物即將展出,又一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不僅因為其中一件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紙卷出爐近1400年後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堪稱“展一次傷一次”,還因為這篇書法所代表的“氣節”。海報顯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博物館將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展出的文物中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小日本文物,再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安史之亂”爆發。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臺北故宮博物院出借小日本文物,再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作者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誤之處甚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其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坦白真率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個性之鮮明,形式之獨異,是書法創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作品中所含蘊的情感力度震動著每位觀賞者,以至於無暇顧及形式構成的表面效果。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