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杜牧,空有治國之才,獨戀青樓溫鄉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杜牧《阿房宮賦》

那一年,杜牧23歲,一篇《阿房宮賦》針砭時弊,傳頌天下。

朝廷有一位出了名的學士吳武陵,帶著《阿房宮賦》來見當時主管洛陽科舉考試的官員崔郾,有心為朝廷舉薦杜牧。崔郾看完《阿房宮賦》,也為其文采所傾倒,大加讚賞。吳武陵趁機說道,"既然您也覺得寫得好,不如就給他個狀元噹噹"。崔巖看著《阿房宮賦》,若有思量,這文章好是好,但是觀點太過犀利,借秦亡之事諷喻當今聖上大興土木,實在是膽大妄為。吳武陵見事不成,急了,"不給狀元,那給個第二",崔巖搖搖頭:"第二有了","第三呢"......經不過吳武陵的軟磨硬泡,崔巖索性給了個第五名。杜牧就這樣開啟了自己的仕途。

杜牧出身名門,祖父是唐代名相,父親也曾經做過太子近臣。 杜牧的童年是在一個"書香氣"十足的家庭環境中度過的。

年少時的杜牧有著"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熱血壯志,十幾歲的年紀就開始鑽研《孫子兵法》,還為其做過註解,針對當時國家的外交軍事寫過諸多的策論諮文。特別是有一次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成功。二十歲的他已經是博古通今,尤其是在治亂與軍事領域頗有才幹。

初入職場的他同很多年輕人一樣懷揣著一個"大展宏圖"的夢。

職場很殘酷,現實很無奈

杜牧生活的時代,正逢唐王朝"元和中興"時代的結束,皇權旁落,宦官擅權,黨爭不斷,唐朝國運急轉直下,不復往昔。在杜牧活著的近五十年裡,唐朝竟是換了六位皇帝。

初入職場的杜牧最初只是弘文館校對書籍的小官,日子清閒得很。杜牧很不適應,我要做的工作是治國獻策,內定藩亂外平俘虜,哪裡是這種小事。

沒能熬過一年,杜牧就辭去了官職,離開京師去給沈傳師當幕僚。

杜牧官宦生涯顛簸的很,老是被調來調去,這邊幹幾年,那邊幹幾年,一直做著不大不小的官。

杜牧年輕時的銳氣和理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生活的跌宕中日漸消磨殆盡。對很多人來說,做京官好,地位高權力大。但是杜牧一早就看明白了朝廷的局面,政治風險高,權力鬥爭多,能活下來尚且不容易,更別說有所作為。不如外放為官,自由自在。所以每次調任長安,杜牧總是變著法的想外放。

杜牧的一生始終鬱郁不得志,只能把自己的家國理想、憂國憂民的情懷全部融進了詩裡。"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路過烏江,站在項羽自刎的地方眺望江面,嘆息當年的項羽要是過了江該多好。秦淮河邊,燈火通明,江面停泊的遊船上歌聲連綿不絕,"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國家內憂外患,英雄無伸展之處,亡國之危已近,眾人還沉浸在歌舞昇平的享樂中。此情此景,杜牧無能為力,只能深夜無人處暗自嗟嘆。

宦海沉浮,唯有青樓得享安寧

杜牧因其才華而名滿天下,但是"浪子"之名也流傳在外,周圍人都知道這個人閒來無事就喜歡去青樓待著 。

杜牧雖然出身顯貴,但是家道中途敗落。十五歲時,其父因病與世長辭,樹倒猢猻散,龐大家族很快分了家各過各的。

最初,杜牧一家的生活還過得去,年輕的杜牧除了會讀書,什麼都不會做,只能坐吃山空,最後落得連立身之處都沒有。雖然多得是顯赫的親戚,但卻無一人願施以援手。最後,杜牧不得不和母親還有年幼的弟弟一起寄居在家廟,靠吃野菜度日,如此也過了近十年,直至杜牧出仕。

天堂地獄兩重天的年少經歷,使得杜牧的身上不僅有貴公子放蕩的習性,還有一種和青樓名妓同病相憐的被拋棄感 。他渴望有一個能夠排遣孤獨寂寞的安身之所,青樓女子的溫柔無疑滿足了他的這種感覺。

據說杜牧在揚州任監察御史時,當地有一個大官離退休,在家中宴請舊部。大家酒酣耳熱之際,杜牧來了,大家可嚇壞了。唐朝有禁令,官員不能在家設宴。杜牧作為監察御史,替皇帝行監察百官之責。大夥正尋思要怎麼擺平這件事,杜牧來了一句:"聽說你們家的樂伎中有一個歌妓姿色過人,本官只要那個歌姬"。當晚,杜牧就樂呵呵帶著那個歌伎走了。

後來杜牧回調長安,有好友寫信問他:“最近怎麼樣,京官應該大有可為吧!”杜牧簡單地回了一首詩:"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揚州的明月、橋水、玉人和讓人忘卻煩憂的風花雪月。

回到長安的杜牧依然沒事愛逛青樓,很多朝廷官員都覺得他過於荒唐而避而不交。其實杜牧也明白行為放蕩對自己仕途的不利?但是朝廷牛李黨爭鬥得厲害,李派得勢,長安又剛剛經歷了"甘露之變",他和牛派的領袖牛僧孺關係密切,很容易成為被打擊的對象。逢此亂世,唯有青樓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歌伎亦是痴情女

杜牧與許多歌女名伎都有過你儂我儂纏綿悱惻的日子,其中最讓杜牧惋惜的當屬張好好。

杜牧在給沈傳師做幕僚的時候,結識了沈家的歌女張好好。當時的杜牧尚未成家,風流倜儻,而張好好年僅13歲,美貌聰慧,琴棋書畫樣樣皆同。張好好傾慕於杜牧的滿腹才情,杜牧也愛上張好好的藝貌雙絕。才子佳人,本事絕配。兩人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後來沈傳師調任宣歙觀察使,把張好好也帶到了宣城,沈傳師的弟弟沈述師看上了張好好,捷足先登將張好好納為小妾。張好好作為沈傳師家中的一名歌女,根本沒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運。而杜牧職位低微,眼見木已成舟無力迴天,最後遺憾地離開傷心地。

六年後,杜牧到洛陽上任,與張好好在洛陽城東酒肆相見。這個時候的張好好在沈述師去世後離開沈家,已另嫁做他人婦,當壚賣酒。物是人非,昔日驚豔才女竟淪落至當壚賣酒,杜牧見狀不勝傷感,痛心彼此有緣無份,當即寫下《張好好詩並序》贈送給張好好。《張好好詩並序》筆調纏綿旖旎,書法空前絕後,成為了流傳後世的國寶級書法作品。

杜牧病逝後,張好好聞之悲拗欲絕,瞞了家人到長安祭拜,想起相愛與別離的萬般悽楚,竟自盡於杜牧墓前,以殉故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