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射洪姓氏,我們的祖先從哪來?

細數射洪姓氏,我們的祖先從哪來?

文字 | 文小灰

文尾附射洪境內全部姓氏列表。在今天射洪境內,保留有“金家”、“曹家巖”、“何家山”、“黨家鋪”等與姓氏有關的地名,而這些姓氏中具代表性的有射洪、鹽亭交界處的“胥姓”,文聚一帶的“諶姓”、“羅姓”,太乙的“楊姓”、“匡姓”,東嶽、官升、金山的“文姓”,柳樹的“皮姓”,大榆、小榆的“涂姓”,大明、明星一帶的“稅姓”等等。


細數射洪姓氏,我們的祖先從哪來?


仁和廣生曹家巖,此地曹姓居多,故名。


射洪境內姓氏


1.

唐代之前,大姓有陳、唐、胡、白、趙等五姓。

2.

唐時,射洪有賀、高、薛等姓氏。宋代,有王、尹、皮等23姓。元代有孫、牟、趙、左等姓氏。


細數射洪姓氏,我們的祖先從哪來?


香山楊家壩,因楊姓在此聚居而得名。


宋元戰爭後,射洪境內人口銳減,只有一些大姓有零星的殘留,土著姓氏基本消失。

3.

而從明初開始,隨著第一波“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到來,射洪境內的姓氏又開始豐富起來。

到明末時,全縣有記載的姓氏已經恢復到113個。

不過好景不長,明末大亂戰爭不斷,《縣誌》記載到清初時“人民流徒,十室九空”,有資料顯示當時整個射洪全縣的人口不超過1000人。


細數射洪姓氏,我們的祖先從哪來?


“金”家鎮,原名金垣場,1924年建場,以金姓居多而得名。


《射洪鄉土志 氏族·大姓》載:“順治初中大姓趙維嶽等,今則各姓戶盛衰無大相遠。”


4.

清初“湖廣填四川”再度開啟,隨著數以萬計的移民遷入,不同的姓氏又開始在射洪繁衍生息,其中清初新增180姓,清中新增57姓,清末新增21姓。遷入原因有避亂,奉旨遷移,經商定居,投親落戶,逃荒留居,居官未歸、婚 嫁、兵卒就地置業等。


細數射洪姓氏,我們的祖先從哪來?


東嶽何家壩,何姓居住較多,故名。

至此,這些移民帶來了眾多姓氏,構成了今天射洪姓氏的基本面。原籍主要來自湖廣(湖南、湖北),其餘來自陝西,甘肅,山西,江西,江蘇,安徽,山東,浙江,福建,廣東等省。

5.

民國時期,縣中一些姓族,曾以“聯宗”方式,“修家譜”,“聚姓眾”,希望成為 “大姓”,但終因“聯而不宗”,未能形成大姓,但各自形成院落村舍。

民國30年(1941年), 全縣有自然村落院所5945處。,這些村落中很多地方的地名均與當地的姓氏有關。

6.

1982年普查,5000戶至萬戶以上的大姓有 趙、王、李、陳、楊、何、唐、羅、胡、張、黃、陶、任、劉等。

全縣共計310個姓氏,來找找你家的姓吧。


按筆劃順序為: 丁、乜、刁、於、萬、馬、衛山、門、仁、王、孔、毛、鄧、方、尤、尹、文、 井、勾、牛、卞、支、豐、戶、元、亢、韋、雲、馮、皮、包、石、寧、田、甘、葉、 龍、冉、旦、蘭、白、付、劉、古、申、司、左、代、未、史、鄺、盧、艾、母、孫 朱、羊、呂、莊、齊、任、牟、安、成、伍、江、喬、向、杜′師、阮、吉、米、華、 畢、全、伏、陽、仲、邢、曲、關、鞏、伊、許、再、佐、汲、嚴、匡、李、吳、陳、 鄒、何、汪、宋、冷、佘、邱、況、但、沈、餘、龐、豆、谷、邵、牢、車、閔、巫、 壽、阿、祁、蘇、林、和、郎、羅、周、金、孟、嶽、易、尚、範、鄭、宗、鄢、居、 青、張、國、卓、屈、幸、季、武、爐、官、柘、苟、歐、英、禹、昝、段、胡、柯、 胥、趙、姜、査、施、賀、俞、祝、科、符、榮、冠、哈、秋、費、勝、封、柳、郗、 宮、苗、聞、奉、洪、信、鄔、駱、閨、柏、荀、姚、侯、浦、秦、郭、聶、晏、談、 袁、股、夏、陶、卿、耿、倪、徐、顧、閻、塗、梁、敖、陸、賈、黨、時、翁、柴、 席、茶、唐、茂、桃、湯、楊、項、鍾、莫、高、姬、曹、戚、崔、常、梅、遊、賴、康、庹、程、扈、盛、寇、淳、章、雪、諶、蕭、斬、謝、黃、喻、彭、覃、曾、童、湛 稅、溫、雄、雷、舒、尊、景、焦、棐、欽、傅、龔、晶、葛、董、路、敬、簡、解、 竇、勤、楚、臧、靳、獻、蒙、詹、闕、端、瑞、管、蒲、譚、廖、熊、樊、黎、翟、 譙、裴、銀、蔣、魯、蔡、漆、潘、滕、顏、慕、模、錢、霍、穆、饒、衡、鮑、韓、 薛、寒、鞠、戴、魏和複姓歐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