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這一句流傳極廣盡人皆知的口語,源於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是一首沉鬱悲壯、風骨矯拔的抒情名作。

陳子昂(658-699),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文明元年(684)進士。曾任秘書省正字、右拾遺。為人豪俠慷慨,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武則天,指陳時弊,反對濫刑、黷武,主張“安人”、“任賢”,言詞峻切。因而遭到冷遇,又曾受誣入獄。先後隨軍北征同羅、僕固,東征契丹,亦備受壓抑。在朝鬱悶不樂,辭官退隱鄉里,復遭迫害,再度入獄,自殞身亡。(韓理洲)

伯玉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開首二句用兩“不見”發端,緊切題中的“登”字,起筆突兀,寫出了居高臨下的情勢。但是,詩人沒有就顧盼之間目觸的具體物象進行描寫,而是深入一層縱覽了古往今來的歷史長河,表現了理智的洞察。詩人在這裡所說的“古人”,就是他在《薊丘覽古》七首中所欽慕的禮賢明君燕昭王和振興乾坤的樂毅之類的人物。“來者”是指後世的明君和豪傑。詩人在《郭隗》)一詩中曾說:“逢時獨為貴,歷代非無才。”通過回首過去展望未來,點明瞭自己的悲劇就在時不我與,無法機遇明君。“念天地之悠悠”,轉換角度,寫宇宙與自身的矛盾。“天地”,是仰望和俯視所見。“悠悠”,形容天長地久。用“念”字領起,概況了宇宙無窮、人生有限、時不我待的感慨。“時不我與”和“時不我待”的反思,為末句寫外形的孤獨悲憤蓄了勢,末句又形象地揭示了內心世界,從而深化了意境,增強了全詩的藝術感染力。(韓理洲)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詩人通過對時空的思考,揭示了自身與歷史和宇宙的矛盾,剖露了壯志未酬、憂愁深重的內心世界。

明人黃周星《唐詩快》: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在齊梁以來的詩壇,它猶如一聲洪鐘巨響,振聾發聵,率先唱出了雄渾的盛唐之音。

狂草書唐詩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明朗剛健的千古名篇,語言蒼勁奔放,視野開闊,意境雄渾,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神韻飛動,格外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