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粵港澳大灣區11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發揮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統籌珠三角九市與粵東西北地區生產力佈局,帶動周邊地區加快發展,深化區域合作,有序發展“飛地經濟”,促進泛珠三角區域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形成梯度發展、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協作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東省九個城市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雖然同屬一個國家,卻覆蓋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四個核心城市,制度上史無前例。而要打破藩籬,實現化學反應,互補發展,飛地經濟有望成為大灣區建設、發展和融合的加速器和潤滑劑。

飛地經濟可以彌合差異,互補發展

所謂 “飛地”,指的是兩個地域上相互獨立、經濟發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區,透過打破原有行政區域的限制,以跨空間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進行區域經濟合作。“飛地經濟” 模式有幾個特點:行政區不隸屬同一地區,經濟、人文、社會或環境等發展存在差異,彼此有優勢互補性。

比如上海市在江蘇、安徽等地的農場、工廠、礦山等,既緩解了土地緊缺的壓力,又帶動了飛地的經濟發展。而國家間的飛地,再比如中新蘇州工業園,新加坡方面一度是主導園區管理尤其是招商運營的。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密集交通構成便捷大灣區硬件


大灣區11個城市,差異較大,要達成大灣區區域經濟發展一體化,這些經濟體之間必須按照自身優勢形成區域分工,透過確立和強化各經濟體的專業功能,達至產業優勢互補協作關係。

2018年,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橋鐵組合” 將大灣區重點城市串珠成鏈,引領彼此進入 “一小時生活圈”。地理差距透過交通運輸基建縮小,但要解決植根於社會內部而產生的內部差異,就要花費更多功夫。譬如,經濟發展和行政管理。

在粵港澳大灣區引入 “飛地模式” ,可以破除在灣區城市內影響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自由流動的制約和瓶頸。“飛地經濟”將是通過行政手段促進生產要素流動、解決區域內外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方式,關鍵是可以在“不動大手術”上進行優化整合,制度上的對接,消除壁壘藩籬(邏輯與當年建立歐盟的目的類似),實現互補共同發展。

由此,一些飛地經濟模式正在破局或正在推進展開!

深汕特別合作區,大灣區城市對飛地經濟的探索

“飛地” 建設可以大致分為三大類型:第一種是 “飛出地” 管理型,第二種是 “飛入地” 管理型,第三種是 “雙城” 共管型,由 “飛出地” 和 “飛入地” 共同負責基建建設和管理。

飛出地管理。澳門面積只有32.9平方公里,毗鄰的珠海則有1,736.5 平方公里。2009年,澳門獲中央批准以租賃形式在珠海橫琴島上建設澳門大學新校區,面積達1.0926平方公里,是舊校區的20倍。新校園建在珠海的土地上,卻由澳門全權管理,成為澳門本土以外的 “飛地” 文教基地。

飛入地管理。2011年,深圳和汕尾曾透過 “雙城” 共管共建的方式建設 “深汕特別合作區”,但後來由於發展成效一般,廣東省政府決定把合作區管轄權完全交給深圳,成為深圳獨家管理的 “飛地” 區域。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深汕打造特別合作區


深汕合作區在空間上的距離深圳市也不算很遠。邊界距離在六十公里左右,與市中心距離一百公里範圍。深汕特別合作區由深圳市主導開發。總面積468.3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可用建設用地14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42.5公里,計劃用15年打造200萬人深汕特別合作區。在這塊飛地合作期從2011年至2040年期限為30年。合作人事權劃歸深圳管理,行政區仍然由汕尾市管轄。

深汕特別合作區是多贏的發展大格局。主要為深圳產業轉移創造了更多的機遇。深圳在極為有限的土地資源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汕尾藉助深圳產業轉移發展機遇。特別合作區將帶給汕尾的經濟發展產生深刻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汕尾有充足的土地資源為深圳產業轉移騰出更多發展空間。深汕特別合作區勢必給汕尾帶來前所未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深汕特別合作共建效果顯著,日漸成為汕尾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除了深汕特別合作區,還有兩個較為成熟的飛地合作。一是江門大廣海經濟區,未來將重點推進與港澳建立“共同開發、共同獲益”的合作機制、形成與國際慣例相匹配的營商環境等。二是,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位於中山翠亨新區,由澳門和中山共同開發,突破“產業園區”模式,由雙方合資設立投資公司進行綜合示範區開發建設。

香港深圳+惠州,潼湖在開局

廣東省內的差距甚至比全國的差距還要大,所以怎麼通過大灣區建立區域之間的的發展合作、幫扶策略,至關重要,成功過後可以複製推廣。

惠州土地面積,位列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第2位,並且是11個城市中,擁有最佳海岸線的城市、生態資源非常好!惠州2018年GDP位居全廣東第四。在一些有識之士眼裡,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廣深港、珠江西岸,港珠澳以及未來的深中、深珠通道,應該還有一條走廊,就是深圳———惠州———河源。比較而言,深惠河這條走廊,成本相對要低一些,發展後勁要強一些。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惠州及潼湖區位示意圖

香港土地面積1106平方公里、深圳1997平方公里,近些年都面臨著房價高企、土地資源緊張的困局。(甚至有人提出,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內租借30公里土地給香港興建新區,預計可容納60萬港人居住,可緩解住房需求,同時可帶動當地經濟)。

實際上,近年來香港、深圳不約而同,都提出與土地資源豐富的惠州進行產業、養老、教育等合作的計劃,共建飛地,有些在實行,有些還在討論階段。

而惠州潼湖是個正在推進的案例!從深圳福田區驅車前往,1個多小時的車程就能到達潼湖溼地。潼湖溼地位於惠州市仲愷高新區西部,西鄰東莞,北連東江。目前,已經有博深高速和潮莞高速,還有莞惠城軌經過,贛深高鐵未來也會經過,高鐵和城軌都會在潼湖周邊設站,構成深莞惠半小時生活圈。

2018年9月,惠州潼湖科技小鎮一期正式開園,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的潼湖科技小鎮位於仲愷高新區潼湖溼地南側。目前,開園總面積為21萬平方米,已落位27家企業/機構,其中8家上市公司,11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一多半來自大灣區,多來自香港和深圳)。此外,

科技小鎮還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實習基地,培育和留住大灣區人才,因為他們看來,留住了港深人才,就留住了項目,就留住了小鎮乃至城市發展的核心資源。根據規劃,到2035年惠州潼湖科技小鎮建成“廣東硅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00億元~800億元。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正在建設中的潼湖小鎮

惠州的優勢在於,香港北上江西湖北及前往海西,惠州都是首要樞紐。惠州港與香港和記黃埔已有戰略合作,吞吐量早已突破億噸。空港方面,已被定義為廣東省“五大幹線機場”,高密度軌道路網正在佈局。

此前,有觀點建議可以考慮升級建設“港惠特別合作區”,發展港惠兩地飛地經濟。潼湖是合作打造飛地的重要標誌,未來除了產業合作外,更深度的制度和優惠互認、人才以及合作區方面的宏觀管理才是重中之重。

東莞+普寧,可探索粵東飛地模式

粵東地大人口眾多,勞動力充足,城鎮化和工業化潛力大,可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新的天地。

普寧(人口300多萬)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南區,南鄰惠來縣,西南連陸豐市、陸河縣,西北接揭西縣。享有地級市經濟管理權限,是省直管縣財政試點城市;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試點城市。

普寧優勢產業為紡織服裝、醫藥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紡織服裝已成為首個千億產業集群。近年來,在英歌文化節、梅花旅遊文化節和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推動下,鄉村生態旅遊已成為普寧“第三產業”。在重點發展壯大“紡織服裝、醫藥大健康”+“生態旅遊”三大產業的同時,積極培育先進裝備製造業、大數據雲平臺、3D打印建築(建築垃圾再生綜合利用)等,培育經濟增長點。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普寧區位

在粵港澳大灣區迎來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大發展的大背景下,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即將開始,如何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打造普寧“窪地”,是現如今必須考慮的問題。英歌山大健康產業園、紡織印染中心、科技園、中河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東部服裝產業集聚區等普寧工業園目前均尚未飽和,發展較為乏力,園區土地“虛位以待”的情況突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過程中,對普寧來說如何抓住這一個重大戰略機遇,讓工業園駛入發展快車道,如何“奪得先機”“奪取適合普寧的產業”“如何服務好項目,促進儘快落地”是目前最緊迫的事情。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承接新一輪的產業轉移,必須要有更大空間、更高水平的產業平臺作支撐。

普寧為東莞市對口幫扶對象,應積極爭取將飛地模式落戶普寧,全力打造“莞普特別合作區”,積極創新合作模式,由單向幫扶向合作共贏轉變,以東莞和普寧共有“林則徐精神文化”為媒介、打通“紡織服裝製造業”“生物醫藥產業”等產業對接合作,加快其他產業的合作共建,刺激東莞與普寧的優勢互補,加快普寧建成粵港澳大灣區(東莞)產業的延伸區。

粵港澳大灣區“飛地經濟”!深汕合作區後,還有這些“潛力股”!

普寧城鎮化工業發展潛力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