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前有长江天堑,背后有龙虎金山,为何定都南京的王朝都短命?

諾壓壓壓壓壓最有愛的說丶


历史上从三国吴大帝孙权定都于此开始,共有六个朝代,在此定都。分别是东吴69年,东晋102年,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2年。明朝初定于此,两世而终。定都南京皆为短命王朝,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地”、“物”、“人”。


一、守南不易,攻北更难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金陵城也确实是个好地方,北有长江天险,坐拥富庶江南,风水学上也能称之为龙脉之地。可是与传统帝都洛阳、长安相比却相差甚远。洛阳以东是丘陵地区关隘林立,南北均有山体阻隔,虎牢关、轩辕关皆为军事重镇,若遇危险,西进函谷、潼关可退守长安。长安东有洛阳及关口护体,南可退守巴蜀。两都相互呼应,进可攻退可守,排兵布阵、资源调配都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自古被称为东西二京。可是守卫南京城的北面只有一条长江,虽然长江被称为天堑,但是北方军队从华东平原竞直南下到达江边却是非常容易。南京城的江面甚宽,不好横渡,但上游渡口多,战线长,如果被攻破,也可以从西面直逼南京城下。这六个短命王朝,都是除江浙地区之外,其他江南之地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东南是海,西方也是易受攻击之地。所以南京失守,则一战亡国。


二、丰富的物产是助长惰性的温床

这里是江南开发最早的地方,也正是因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早早的就形成了鱼米之乡。六朝的统治者们在这里,皇帝扩建都城,臣子置办产业。气候湿润,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作为这么一个宜居之地,日子过的舒坦,你让他们怎么产生重燃战火,返回北方的念头?作为在北方被打败南迁的一个统治者团队来说,享受着荣华富贵,聆听者靡靡之音,百官陶醉于此,风气日下。想起当初的逃亡,今天的日子可谓天伦之乐。


三、最为严重的是统治者落后的政治制度与江河日下的综合实力

这六朝中除了吴国,富有开拓性的建都之外,其他的都是烂透了的政权。西晋灭亡之后,晋人南渡定都建康,士族力量猖狂,文人雅士陶醉其中。朝廷从来就没有能力组织一次像样的北伐。统治阶级内部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将相专权,家臣弑君。士族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百姓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始终未能找到,稳定江山社稷度中兴之道。于是出现皇帝轮流做,明日到谁家的乱局。在西晋暂短的统一之后,这个自从东汉末年已经和北方割裂的南朝时代,成为历史的一个笑话。


这六朝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即便江浙的鱼米之乡,得到了开发,但半壁江山的综合实力,仍然无法和北方相比,经济、税收处于下风,人口数量处于劣势,战马等战略物资短缺,再加上统治者的不思进取,能偏安东南百余年,已经是脱北方战乱的福。当隋文帝杨坚结束北方乱局之后,金陵一战定乾坤,天下一统,中国迎来了盛世王朝时代。

就连后来的大明帝国和民国,在南京定都也没有多少年,以至于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串联起来,总结出了一个南京定都短命王朝的概念。其实归根结底最大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思想。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是因为居安思危,身体力行,天子守边,做出表率。大明王朝才国力日昌。和南京城是否有龙脉没有必然联系。


牧渔子


原因不仅仅是首都南京的问题,而是整个东南半壁江山的问题。

长江以南,虽然疆域辽阔,纵横数省,山林纵横,河湖遍野,但这样的地形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不是所有地方都宜居宜耕。在南方,只有河流冲积出来的平原、谷地还有低矮丘陵地区,可以养育大量人口,山上不行。这样宜居宜耕的地方,往往都是河流的末端附近,比如小河汇入大河的河口周边,湖泊边缘,海滨地区等。在群山环绕的东南一隅,这样的宜居宜耕的地区单元,为数不少,但单体体量都不大,而且彼此之间被山川河岳所阻隔,相互分离,自成一体。比如说,东南最主要的宜居宜耕的地段,就是长江经济带,也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但这与广袤无垠的华北大平原不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成各自独立的好几块,中间有大山阻隔,比如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等,这几块小平原彼此间的差异十分巨大。即便是长三角内部,也不是贯通的,中间不是隔着山,就是隔着湖,出了南京城就满眼都是山,出了杭州城、宁波城、绍兴城、镇江城,一样全都是山。再比如,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主要的小平原,都在海边,而且彼此远离。这些小块平原之间的沟通,在古代,基本都是靠四通八达的河湖网络,山路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大。长江水系、珠江水系、钱塘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以及其他区域性的小河,将整个东南半壁勾连起来。实在连不起来的,就开凿运河或者修通山路,勉强连起来。

这样的地形地貌,最初是不适宜汉人大规模居住的。早在秦汉时期,就可以注意,北方的郡县星罗棋布,密密麻麻,而东南的郡县无不地域辽阔,又大又稀疏,就像今天东部各省密密麻麻,西北各自治区一个赛一个的大,这就是因为北方人口众多,而南方人口很少。东汉中国有十三个州,淮河以北密密麻麻的九个州,而南方只有交州、扬州、荆州和益州,而且荆州和扬州的核心地区很接近北方。

但是,随着中原地区的日益发达,人口激增,环境恶化,地窄人稠,北方人很早就开始南下了,特别是东汉时期,南方人口增速很快,东汉末年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长沙、江夏、南郡等长江中下游各地人口已经不少了,东吴所以才有实力与中原、巴蜀鼎立。在4世纪初期,由于北方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灾难,北方士族、军阀大批南下,衣冠南渡,江南才真正开始崛起,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宋朝时超越北方。也正是在人口增长的基础上,南方汉人可以不断开疆拓土,将南方群山中所有宜耕宜居的小盆地、小平原全都霸占下来,将土著的少数民族全部赶到山上去或者就地消灭。在此基础上,南方有了割据的实力,风云变幻之下,就有了南方各政权。

南方的地形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和平年代能够非常繁华,但战争年代不堪一击。在和平年代,江南温暖湿润,富饶丰富,河网密布,再加上人杰地灵,往往带动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极大繁荣,文化也跟着异常发达。但是,到了战争年代,问题就来了,因为沟通各地的水路很容易被切断。当北方大军浩浩荡荡南下的时候,连通南京与其他地方的水路,可以被一下子切断,在江河的一些拐弯处或者主要渡口,北方军队驻扎一彪人马,放下几条船,这条水路就断了。

历史上,北方军队几次南下,主力都是直扑南京,或者从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渡江,或者从镇江、扬州之间的京口瓜洲渡江,或者两边一起渡江,一下子就能包围南京。南京的虎踞龙蟠帝王州的优势,往往是在围城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北方军队想把南京攻下来,通常很不容易。这个时候,北方军队顿兵坚城之下,如果南方上下一心,死守待援,等江浙、两湖、江西、安徽、两广的援军一到,自然就能里应外合,歼敌城下。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理想情况从未发生过,因为其他几个地理单元的援军到南京的水路都被切断了,无论是军队还是物资,根本到不了南京。而且,北方大军常常不是只打南京,往往还会分兵打上游,攻打武汉或者江西,上游的支援更不可能来了。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北方以半国之力南下,碾压南京一座城市,最多是碾压长三角几个城市。这种情况下,要是换别的城市,早就完蛋了,也只有南京能够坚持很长一段时间,换南方第二个城市,谁也不行。等南京打下来,南方其他地方基本就可传檄而定,及时不能,也就几个关键城市再打几下就完事了。

南京倚为天堑的长江天险,虽然难以渡过,但对北方大军从来不构成威胁。要知道,在解放南京,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解放军坐着扁舟,出没风波里,对岸炮火连天,也都挡不住解放军过江。所以长江天险没什么太大的用处,只要北方军队有船,有水军,渡江并不难。甚至于,北宋在灭南唐的时候,还在长江上前无古人的搭建了浮桥,大军过江,如履平地。南京真正的屏障是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空间,即所谓“守江必守淮”。江淮之间的广阔纵深,足够南方与北方长期周旋,江淮劲旅也毫不弱于北方,所以,北方与南方的战争,决定一切的战争都发生在淮河流域,南方在淮河打赢了,就能续命很久,甚至能够反杀,而一旦打输了,那立刻就土崩瓦解了,根本无力回天。被世人视为奇迹的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正是依靠的是江淮间的这一只劲旅,而不是长江以南的军队。

所以,综上所述,由于南方各主要的宜居宜耕的地理单元在地理上的分割性,在南北战争中,南京无法从其他地方获得支持,局面往往是南京独自面对整个北方;南京的优势,是被围城的时候能够坚守很久;长江天险基本没有太大威胁,南京真正的屏障是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失去江淮,南京必然守不住。首都南京都丢了,那么南朝自然不会长久。


龙豹鸡


本人分析:1首先南京这地方正因为有长江经过,这个长江既可以看成是天险,其实也是一个便利从长江顺流而下直冲南京城!

2金山居高临下,一旦被攻陷!南京基本上是尽在腹中,本人到过南京知道这地理!

其实南京就是无险可守!

3南方人比北方人瘦小,加上战斗力比较差所以南方朝廷基本被北方征服!你问的问题太片面!



小莫谈天下


历史上定都南京的王朝:

孙吴(229-280)52年

东晋(316-420)105年

刘宋(420-479)60年

南齐(479-502)24年

萧梁(502-557)56年

陈(557-589)33年

杨吴(902-937)36年

南唐(937-975)39年

明(1368-1644)276年(其中定都南京年代为1368-1421,53年)

确实短啊……

这是一个伪命题,不是因为首都在南京而偏安的,而是因为偏安,所以首都才在南京。我觉得在古代,南京很适合做大统一王朝的首都。定都南京的这些政权本身就很弱,无奈才定都南京的


摊剑听潮


正是因为南京风水好到爆表!!!古代人又迷信!自然认为这块地充满了王气!所以会有好多帝皇想要摧毁这片王气!历朝历代累积下来,能人异士也多,你再好的地方也架不住这么个毁法!所以导致出不了皇帝!有名的故事就是秦始皇在南京埋金以断王气!


Pop-Bob


没有什么必然因素短命,短命的都是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