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縮短上市時間 科創板利好創投和科技企業

科創板的正式開閘,為身處“資本寒冬”的創投行業帶來了春天的新希望。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創新的“試驗田”,科創板為創投行業明確了不同於以往國內IPO的操作路徑:在股權層面,允許同股不同權,允許紅籌架構和VIE模式企業上市;在資金退出上,特定股東可通過非公開轉讓、配售方式進行減持。

實際上,科創板強調的科技和創新,與創投行業的發展可謂高度契合。正因如此,科創板也被視作繼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之後,國內創投行業迎來的“第四次機遇”。

更為創投業內看重的是,科創板帶來的創新機制,也將進一步改善國內中小企業的培育環境。

退出、減持更順暢

中國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私募基金的資產總規模超過12萬億元,其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佔到了7.8萬億元,創業投資基金接近1萬億元。

然而,過去的一年對於中國投資行業又是深刻調整的一年,“募資”“投資”“退出”都出現了明顯下滑。較於其他基金,創投基金的投資週期長、流動性更差,因而風險更高。所以,在創投行業的“募投退”閉環中,資金的順利退出是創投行業最為看重的一點。

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共發生2657筆退出,其中被投企業IPO佔到了996筆。相較於2017年的3409筆退出、1069筆IPO有了較大的下滑,“退出難”成為創投行業的普遍難題。

陝西省創業投資協會理事長、陝西科控啟元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盧道真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內的創投行業在2009年創業板上市後快速發展,創投行業也一度對2013年擴容的新三板抱有較大期待,但受制於流動性不足,資金退出渠道並不如預想的通暢。此前A股主板的IPO資金退出主角是私募股權投資後端的PE、VC。盧道真預計,科創板將成為國內整個創投行業的資金退出的主通道。

專注於“硬科技”的創投平臺中科創星董事總經理林佳亮告訴記者,以前滬深主板以及創業板的IPO排隊、審核時間長,IPO“堰塞湖”矛盾長期難解。現在科創板推出,創投企業多了一個全新的退出渠道,實行的“註冊制”讓企業的上市時間縮短,創投資金退出更為通暢。

不僅如此,不同於A股IPO對股東減持有著較嚴格的限制,科創板在減持方式上亦做了全新優化。除了“核心技術人員股份鎖定期,由3年調整為1年,期滿後每年可以減持25%的首發前股份”這一重大變化外,還明確“特定股東可以通過非公開轉讓、配售方式轉讓首發前股份”。

在多位創投人士看來,這種全新的減持方式更有利於帶動科創板的流動性,實現創投資金的順利退出。但是,此次具體的減持細則仍有待由上交所另行規定,報中國證監會批准後實施。

地方、創投提前佈局

早在2018年11月,習近平主席宣佈“將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之後,市場嗅覺極其靈敏的創投企業已經開始行動。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表示,紅杉資本鼓勵被投企業準備科創板的上市工作,抓住這一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機遇。

不久前的股權投資論壇上,國內規模最大的本土投資機構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澤望也提到,科創板的推出將為國內的資本行業帶來全新的投資機會。

盧道真告訴記者,西安市科技實力雄厚,現在謀劃打造“硬科技之都”,科創板亦是西安市在資本市場實現追趕超越的歷史機會。作為陝西省創業投資協會的理事長,從2018年年底開始,協會已經開始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如幫助西安市儲備、推薦企業、推動扶持政策出臺、反饋企業意見建議等,取得了不錯的進展。

林佳亮提到,中科創星投資領域主要是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內部也進行了篩選後發現,投資的一些公司已經能夠達到科創板的上市標準,現在對這些公司進行了積極對接。

近期,西安市高新區金融辦已發佈了28家籌備上市科創板的企業名單。

“科創板的機遇來了,我們創投機構也應該不能過於揠苗助長。”林佳亮認為,創業投資的公司和資本市場是有一個匹配度,對於那些還在培育、成長的公司不用太過著急。

實際上不僅是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私募基金也已經摩拳擦掌,等待迎來新的投資機遇。

“對於私募投資機構而言,市場上必然會出現大量以科創板為主題的主題型基金,投資風格更加明確,標的也會劃分得相對清晰。後期韜映資本會推出針對科創板的風格基金,也會在現有基金投資組合中考慮加入科創板上市企業。”韜映資本董事總經理郭晨凱表示。

助推中概股迴歸

近20年來,中國高科技企業蓬勃發展。然而,諸如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百度、網易這樣的內地互聯網科技巨頭也都在海外或香港上市。中國資本市場錯過了這一波互聯網的盛宴,國內投資者也很難享受到這波紅利。

2018年的低迷市場中,人民幣基金募集金額由2017年的1.67萬億元下降至1.08萬億元,但是外幣基金募集金額由2017年的1145.5萬億元上漲至2503萬億元,創近十年新高。

相較於國內的IPO,企業境外上市的一個原因有著特殊股權結構——紅籌架構和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y,變利益實體)模式。

紅籌架構是指中國境內企業在境外設立離岸公司,然後將境內公司的資產注入或轉移至境外公司,實現境外控股公司海外上市融資的目的。而VIE是紅籌架構的一個變種,最早由新浪赴美上市採用,又稱協議控制,是指境外註冊的上市實體與境內的業務運營實體相分離,境外的上市實體通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的業務實體。

搭建VIE架構主要是為了規避2006年商務部等六部委出臺的《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也被稱作“10號文”。

但是此次科創板細則明確,允許紅籌和VIE架構企業上市,這對國內已經搭建了紅籌或者VIE架構的企業而言,多了一個更有吸引力的市場選擇,已經在海外上市的企業計劃迴歸國內資本市場的,也不用大費周折去拆除VIE架構。

林佳亮認為,此前一些“中概股”在境外上市的股價表現並不如預期,這裡面有文化、企業熟悉度和市場流動性的不同因素,允許VIE架構讓境內美元基金多了一個退出渠道,同時也有利於讓更多的優質上市標的留在國內。

除了上述股權設置外,實際上由於此前國內A股市場對上市企業有著較為嚴格的財務指標。但實際上,發展速度“前慢後快”是科技類企業的一個顯著特徵,國內一大部分赴境外上市的企業甚至未能實現盈利。

郭晨凱告訴記者,如今科創板對VIE架構企業開放,必然會吸引更多優秀的成長型科技創新企業來到國內資本市場,但是科創板註冊制與諸多新的交易規則也需要時間調整與完善,所以對於優秀企業而言也將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

在盧道真看來,此前一些企業海外上市,主要是其商業模式和A股主板的財務要求指標不匹配,科創板中的上市企業必然會誕生一些“獨角獸”企業。但是科創板對於產業投資的主要意義在於,代表了整個國家的科技研發體系或產業實現能力的新趨勢:鼓勵更多年輕的科技型企業願意去對接資本,在資本的助推下實現快速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