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和奶奶一直叫孩子“寶貝”,竟然被幼兒園老師狠狠教育了!

前兩天接孩子放學,在學校門口聽到一個奶奶很委屈的在跟周圍的家長訴苦,她說孩子班上的老師今天找她談話了,說以後不要再叫孩子“寶貝”了,這樣不僅不利於老師平時的日常教學,同時對孩子的成長教育也不好。這位奶奶一臉委屈,說在家裡孩子媽媽和她都叫了三年多的“寶貝”了,怎麼還成了錯了呢?!

媽媽和奶奶一直叫孩子“寶貝”,竟然被幼兒園老師狠狠教育了!

首先,我們要承認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

我家有兩個孩子,大的姐姐叫果果,小的是弟弟叫球球,都是很普通很常見的小名。但即使是這樣,我也堅持從出生開始就叫他們的小名,同時也要求家裡人也都叫他們小名,以此來養成習慣。

為什麼我認為家人長期叫孩子為“寶貝”是不可取的呢,首先,我們要承認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而把孩子叫寶貝的家長大多都一種把孩子當成自己私有物品的心理。而叫孩子的名字(無論大名還是小名),才是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首先擺正了這樣的觀念,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從而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性格獨立的人。

其次,叫孩子“寶貝”對孩子初入社會不利。

當孩子還小可能問題還不明顯,而當孩子到了入園的年紀,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相當於一隻小腳已經跨入了社會,而此時他身邊圍繞的再也不是家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了,而是老師和同學,這裡的每個人都不是以你家孩子為中心的,而你家孩子也一定不會是這些人的“寶貝”,這時候,你的孩子自我意識尚不明確,不知道屬於自己的代號,也就是名字,這樣一來,

一方面是不便於老師管理,二來也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不利。

媽媽和奶奶一直叫孩子“寶貝”,竟然被幼兒園老師狠狠教育了!

再者,長此以往,孩子永遠是“孩子”!

家人長期叫孩子“寶貝”,很容易不知不覺就“剎不住車”,叫成了習慣拽就很難改口了,可能到了孩子十幾歲了依然寶貝寶貝的叫。雖然在父母眼裡,孩子好像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是媽媽手心裡的寶貝,但是如果不及時意識到這個看似簡單的稱呼帶來的隱性影響,很可能會抑制不住自己不分環境不分場合的叫“寶貝”,這樣在外人嚴重,你的孩子就是個“巨嬰”。

更有一部分孩子,因為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都被媽媽和家人稱呼為“寶寶”,導致他的心理也會變得趨於不成熟,不願面對長大的事實,即使在成年後,依然對母親有過分的依賴,獨立性不強,甚至成為我們常說的“媽寶男”。

媽媽和奶奶一直叫孩子“寶貝”,竟然被幼兒園老師狠狠教育了!

所以,我認為,不要在日常生活裡頻繁的叫孩子“寶寶”“寶貝”,可以給孩子取一個小名或者暱稱,這樣既可以表達父母的親暱愛意,也能讓孩子對自己有個明確的認知。

同時,也避免了在幼兒園裡,老師問小朋友你們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四五個孩子舉手說,我叫“寶貝”我叫“寶寶”這樣的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