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對於很多像小編這樣的吃貨來說,到了冬至節氣,只會心繫餃子。其實,冬至是冬季裡很重要的養生節氣,起居、飲食、鍛鍊都有講究哦!做對了,一整個冬天都舒服!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

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冬 至 三 侯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初候,蚯蚓結

蚯蚓是大寒之物,寒陰則蜷曲,溫陽則伸展,冬至一陽生,但陰氣亦至盛,土中的蚯蚓們蜷縮著身體。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二候,麋角解

鹿屬陽而糜屬陰,糜感陽氣之後,頭上的角開始脫落。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三候,水泉動

深埋於地底之水泉,由於陽氣引發,開始流動。

冬 至 起 居

仲冬腎氣旺,心肺衰,宜助肺安神,調理脾胃。無乖其時,勿暴溫暖,勿犯東南賊邪之風,令人多汗,腰脊強痛,四肢不通。——《雲笈七籤》

冬至又名“日南至”,是太陽處於最南邊的日子,次日太陽垂直射向南迴歸線,北半球白天最短,陽光最斜射,中午日影最長。冬至之後,日躔從南向北。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在十二消息卦中,冬至為復卦,很明顯的“冬至一陽生”。但陽氣順時是慢慢地生的,此時陽氣初動,還是很微弱的,依然以藏為主,《遵生八箋》上說“勿以炎火炙腹背,毋發蟄藏……當靜養以順陽生”。若冬不藏精,將陽氣潛伏起來,則春升之時,下無根本,必至陽氣輕浮,易患溫病。

冬天宜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比睡眠更高級的方法是靜坐。條件允許的話,冬至當日可用一段時間擯除諸事,閉門守靜,調和呼吸,收攝心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關其手機,收其PAD,拔其網線……

冬 至 飲 食

北方冬至吃餃子大家都知道,其實更早一些的北京傳統是吃餛飩,《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當時就有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若論冬至進補第一方,當屬當歸生薑羊肉湯(戳此鏈接可以查看做法哦)。此湯原出《金匱要略》,非常適合血虛、有寒症的人群。比如貧血、易受風寒感冒者。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作為藥膳,每500g羊肉可配當歸20g、生薑40g。並可適量加些蔥、山藥、小茴香、大棗、枸杞、黨參、陳皮等食材作調料。冬天手腳冰涼的同學,也可以多吃點。羅大倫先生建議加點

熟地以緩其燥性。

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門食之,可免疫氣。——《歲時雜記》

赤小豆在古人心中是闢疫辟邪的東西。在至日(冬至及夏至),如果一家人一起吃了赤小豆粥,能夠避免這一年的瘟疫。

大米與赤小豆煮粥的比例為3:1,糖適量。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非我們常說的赤豆(即紅豆,又叫紅飯豆,可作豆沙),赤小豆更細長、色深。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冬 至 導 引——最佳練習時間:

每日夜間11點至凌晨 3點(今人用於保健,可不必拘於練習時間)。

功法:

1. 伸直兩腿而坐,兩手握拳,拄按在兩個膝蓋上,拳心朝向外側,吸氣,兩拳在膝蓋靠上部位,向下、向前方用力。

2. 同時,兩腿伸直,兩腿膝蓋收緊,保持這種張力約四五秒,然後放鬆呼氣,一共練習15次。

3. 再用叩齒、吐納、咽津液保健法。

功效:

本式主要調理四肢經絡上的寒溼積滯,脊柱兩側疼痛,腿腳無力,嗜睡,腳底熱或痛,肚臍、左脅下背部、肩部、大腿肌肉關節疼痛,胸中滿悶,腹痛,便秘,腹部腫大,頸部腫大,咳嗽,腰部寒溼導致的發冷及腫等。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冬 至 習 俗

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東京夢華錄》

冬至不僅是節氣,更是節日。雖然在今天,冬至已經不再是我們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古代,卻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冬至日,天子要祭天的。

而百姓在冬至日祭祖掃墓,追思先人,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依然廣泛流傳。“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華夏民族承傳了數千年的傳統。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冬至節起,我們就進入了數九寒天,要經過九九八十一天才能迎來明媚的春天。民間有流傳“九九消寒歌”,形象地記錄了從冬至至來年春分之間的物候變化。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看楊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九九消寒歌

除消寒歌外,還有一種“九九消寒圖”。常見有三種形式:文字九九消寒圖、圓圈九九消寒圖、梅花九九消寒圖

中保養生與你一起,邂逅最美的冬至!

梅花九九消寒圖

文字圖由九個九劃的字組成。每過一天,就畫一劃,即在空心處塗上紅色,等字全為紅色了,就迎來了春天。

圓圈圖由八十一個圓圈組成,天陰則塗上半圈,晴則塗下半圈,風天塗左半圈,雨天塗右半圈,降雪圖中央。

梅花圖最簡單,一天塗一瓣。等素梅變紅梅就出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