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為什麼最終都沒有進入過軍機處?

亮仔學史


這個問題可謂相當複雜,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人,絕非等閒之輩,必定對清朝的政治體制,以及李鴻章這個人有著深刻的認識。

縱橫對這方面也有一些拙見,本文就來探討一下,號稱“相國”與“中堂”的李鴻章為何終身都沒有進入過軍機處。

清朝軍機處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

關於清朝的政治制度,是歷朝歷代封建制度中最複雜的一套,在繼承了前朝制度的同時又帶入了自身的制度,在後來的融合中又“研發”了很多套制度。

所以,清朝的制度一直都在變,歷史教科書上介紹的“軍機處”是軍機處剛剛設立時期的模樣,雍正時期,清朝一直對西北用兵。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協助他處理軍務,儘管設立的軍機大臣都是當朝權貴,以親重大臣兼任,但是也改變不了,軍機處是一個臨時機構的性質。

軍機處設立之初,大部分官員都是兼任,連個正式衙門都沒有,軍機大臣乾的事情說起來是決策軍國大事,實際上沒有任何決策權,只有建議權,說白了,軍機處就是皇帝的秘書機構,是加強中央集權與專制皇權的一個部門而已。

到乾隆以後,軍機處的地位不降反升,其職責幾乎無所不包,成為全國政事的中樞,和珅擔任軍機處領班大臣的時候,已有尾大不掉之勢,到嘉慶時期,軍機處已經成為擁有一定全力的宰輔機構。

1861年辛酉政變後,奕欣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軍機處的權力大大提升,後來慈禧在1884年,藉著中法戰爭失利的機會,將奕欣等軍機大臣全體罷黜,把他及其勢力從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全部清洗出去。 更換了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慶親王奕劻等管理軍機處。

由此可見,到清朝後期,軍機處實際上已經淪為清朝權貴掌管的一個重要的權力機構,並且已經成為慈禧的私人專制工具。

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夠不夠資格進入軍機處?

以李鴻章的職務,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是絕對夠資格進入軍機處的,這一點,從李鴻章後的接任者榮祿的情況來看,就被授予軍機大臣了,可見,李鴻章是夠資格擔任軍機大臣,而沒有機會擔任。

我看有答主說,李鴻章是漢臣,所以不具備進入軍機處的資格,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軍機處中,並不缺乏漢臣,雖然後期都是由親王領銜,但是也有很多漢臣。

清末四大名臣中,左宗棠、張之洞等人都進過軍機處,而曾國藩和李鴻章沒有進入過,說起來就有點複雜了。

但是,左宗棠和張之洞進入軍機也是象徵性的,張之洞是在臨死前兩年進入的,左宗棠就進入幾個月就被整出來了。

所以,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還是與軍機處的性質分不開,軍機處說到底是最高統治者的秘書機構,最起碼也要是京官,李鴻章等人都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以地方官員的身份崛起的,說到底,李鴻章一直都是一方大員,而不是中央官員。

即使,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都可以在北京辦公,然而這依然是地方性官員,李鴻章常年在外圍置辦洋務,和洋人打交道,根本沒有時間在皇帝身邊“跪受筆錄”。

不讓李鴻章進入內閣,也是慈禧馭人之術的表現

在洋務運動時期,實際上並不是軍機處一枝獨秀,還有一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衙門可不得了,也是1861年設立的,主管晚清外交事務,並且兼管通商、海防、關稅、路礦等等事務,是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機構,早期都是由軍機大臣同時擔任總理衙門的最高行政長官。

李鴻章雖然沒有進入軍機處,李鴻章的北洋通商大臣職務就在其中,所以,李鴻章有此職務是完全有資格與軍機處的那些老雜毛(翁同龢)叫板的。

當然,軍機處的這幫人都兼任過總理衙門的職務,因此,李鴻章沒有兼任軍機大臣,實際上還是有點遺憾的,究其原因縱橫認為還是慈禧對李鴻章的不放心。

以慈禧的影響力,想要安排李鴻章進入軍機處那還不像玩一樣。

慈禧對於李鴻章是十分了解的,能耐大的很,就是害怕權力過大容易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對李鴻章是“物用其盡”,對李鴻章的權力則是“多方制肘”,另外,在慈禧垂簾聽政前,軍機處是對皇帝負責的,所以,慈禧也給自己留了一手,讓翁同龢擔任軍機大臣和李鴻章去掐。

要是李鴻章擔任軍機大臣和光緒撮合到一起了,那對於慈禧來說才是得不償失,李鴻章既然不對光緒負責,那麼當不當軍機處大臣也沒什麼打緊的。

李鴻章和曾國藩一樣,影響太大,如果讓他們進入權力中樞,對於清朝統治者是極為被動的,袁世凱1907年擔任軍機大臣就遭至清廷權貴的忌諱,最終被罷免回家。


史論縱橫


讀近代史不可逾越李鴻章,可見李鴻章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多麼重要的地位。然而,這位被慈禧稱作“再造玄黃之人”的權臣卻自始自終都沒有進入過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

先來科普一下清朝的軍機處,軍機處是總攬軍、政大權於一身,對皇帝直接負責的一個機構,在權力上屬於全國最高的權力機構,是維護封建皇權的統治工具。進入軍機處幾乎是每一個文臣畢生的夢想,如果能夠進入軍機處,也算得上進入了真正的權力中樞了。



當然,李鴻章作為文臣,沒有進入軍機處自然也是他這一生的遺憾,可是,為什麼李鴻章倍受慈禧信任,權傾一時,卻始終沒有進入到軍機處呢?

我們知道,李鴻章做過很多年的直隸總督,這個位子可是相當於封疆大吏之首,可見慈禧對李鴻章有多麼看中。並且除此之外,李鴻章手中掌握著淮軍,再後來經慈禧授意下去組建北洋水師,可以說,李鴻章手中的權力是沒有一個作為臣子的可以替代的。既然手中已經有了如此大的權力,那麼如果將李鴻章放進軍機處,那必然會受到其他大臣,尤其是王公貴胄的反對,畢竟李鴻章還是一個漢臣,就更加不妥了。

再者,當時沒有外交部,所以同列國商討事宜的事情大多是由李鴻章擔下來了。當時請廷“天朝上國”的思想還很濃厚,一方面列強指名道姓要同李鴻章商討事務,另一方面清廷也不想將這種涉外事務攬進內務,所以讓李鴻章在直隸總督的位子上以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同列國大使協商交流就成為了一個既定事實。



其實說到底,就是李鴻章比較務實,只有將其放在權力中樞之外,才能夠讓其有足夠的發揮空間。當然,雖然李鴻章沒有進入到軍機處,但是慈禧也是很給李鴻章面子的,總是給李鴻章一些頭銜,然後就是封爵,其身份地位在清廷中份量也是十足。


妙齡老翁談歷史


李鴻章是清末重臣,與曾國藩和左宗棠合稱晚清三傑,但是這三人都是漢人。滿清本來是不會讓漢人坐上很高的位置的,但是在晚清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清朝統治者不得不啟用漢人,恰恰出了晚清三傑,間接地也為清朝續了命。其中李鴻章應該最被人熟知,因為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的,他也因此揹負了許多罵名,但他依舊是晚清的依靠。為何這樣的重臣到死也沒進軍機處呢?

軍機處是清朝的中樞權力機關,軍機處的創立也標誌著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軍機處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總攬軍、政大權,實際上就是清朝的最高執政機關。與李鴻章同期的重臣左宗棠都進了軍機處,而李鴻章為何進不了?主要有幾點原因。

第一點原因就是軍機處大臣多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充任,都是中央的人。而李鴻章一直是直隸總督,屬於地方官,怎麼會輕易調回京城擔任京官進軍機處呢。

第二點原因就是李鴻章並不適合做軍機處的工作。軍機大臣一般都是搞內政的,可李鴻章是軍事起家的,又牽頭了洋務運動,後來當上北洋大臣主管外交。明顯是完全不同性質的工作,李鴻章當然不會進軍機處處理他不熟悉的內政工作。

第三點原因就是軍機處當時已經逐漸沒落了,慈禧太后是清帝國的實際掌權人,又非常信賴李鴻章,李鴻章進不進軍機處沒有意義,得到統治者的信賴是最重要的。

不過雖然李鴻章從來沒有做過軍機大臣,但他對晚清是非常重要的。早些年他組建淮軍與太平天國作戰,從此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在清朝的國門被英國火炮轟開後,許多外來思想、西方文化都流入中國,但長期閉關鎖國導致人們對這些新思想新文化難以接受,但是李鴻章不同,他非常重視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創始人,建立了一批現代化軍工業,還創辦了輪船招商局,後來又一手建立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清政府自然知道李鴻章的重要性,不把他設為軍機大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有更重要的工作需要他做。

後人都說李鴻章是賣國賊,但是在那種大環境下,李鴻章已經盡了全力為國與列強談判了,就連日本的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以和世界列強爭長短的人。”這句話足以證明李鴻章在外交方面的才華。正是李鴻章在清帝國的重要性和地位,他才能代表清政府與列強談判,否則列強如果看到清政府派出的是一個地位不高無法代表清廷的官員,怎麼會願意談判。

許多人都說“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縱使李鴻章簽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但是我們要知道在那種情況下他不籤不行。不能只記著李鴻章犯的不可避免的錯誤,而忘了他奮力救國的功績,只是腐朽的大清,豈是他一個李鴻章能救回來的?


風塵講歷史


手握重兵的漢人督撫是清廷的防範對象,怎麼可能讓你進入軍機處?



阮景東


李鴻章生不逢時啊,十分惋惜。


Yujm1


他是管軍機處的,回答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