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军事工业,指从事军事工业产品生产的工业,包括军事装备和武器两个方面,从事军事工业生产的企业就是军工企业。军工生产和一般的商品生产不同,并不完全服从于普遍的经济规律,而是和一国的军事和国防战略息息相关。军工产品的质量要比一般产品的高,一般在接受政府的订单后开始制造,不能像普通非军需品一样成批量制造;军工产品的技术和普通工业生产的技术么间可以互换,甚至同一种技术可以同时制造军事和民用产品,也就是军事民用生产能力互换能力。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一、日本的军事工业支撑了日本对外战争的能力

日本是一个弧形排列的岛国,因位于亚洲最东端,史称“日出之国”。然而本土面积只有37.78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德意日”王国同盟之一,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安全的主要威胁。除了在人类学上认为的,日本民族文化传统理念和思维习惯本身难以捉摸外,更为重要的是日本有着当时倾举国之力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和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海军航空兵作战能力等。

二、日本的财阀正是这些军工产品的生产者

日本的军事工业支撑了日本对外战争的能力,而日本的财阀正是这些军工产品的生产者。和世界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日本的财阀起步比较晚,在1868年明治维新序幕揭开之前,日本一直处于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之下,直到美国“黒船”来袭才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为了摆脱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险,明治政府通过“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政策积极推动日本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但是日本的资本主义没有经历过英国的

“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宣言”运动本身自然的独立发展过程,民营经济这个时候还未建立,只有靠明治政府实业政策等建立起来的几个官营企业,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古河等。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三、日本的财阀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政治、军事扩张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正如史论家山路爱山所说:“政商这个特殊阶层是在明治初期那个时代所形成的特殊的社会情况下产生的……最初的明治政府,特别是成为中心人物的岩仓、太久保等人,他们确立干到底的决心,要把国家职能摆在主导位置上插手民间企业。在人民尚未行动之前,要国家先走一步,用照顾和鞭策、奖励和保护等办法,尽快地使日本这个国家变成西洋式的国家。”

因而,日本的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是政府和商人共同完成的,日本的财阀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政治、军事扩张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四、日本完成从资本主文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保护海外航线和本国航路就是保护本国的生命线,到1870年底日本的海运也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明治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决心发展本国的工业,特别是通过造船业与欧美汽船公司竞争,夺回日本的海上航线,于是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本国民营企业对航运的发展,三菱由此诞生。以三菱、三井为首的财阀成为支撑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从明治维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的财阀经过国内企业一系列的竞争、合并,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刺激国内工业的发展化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大正景气”的经济发展影响下,日本的各财阀达到了一个从量到质的飞跃,完成从资本主文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如:在战前,三菱造船部与矿业部利润充其量不过是10%-30%,但到了1918年下半年,“三菱造船”与“三菱矿业”利润率分别高达170%-190%。

五、日本财阀作为战争的后援部队,直接参与了战争

战争景气推动了日本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而这两个部门又直接地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资本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掠夺原材料,为帝国的扩军备战提供一个试验场。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由于战线的拉长化及战争物资的需要,中国的东三省也被绑架在了日本军需工业化的战车上,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出台《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把满洲作为日本军需工业的基地,在短时间内将满洲的铁矿石、煤炭、钢铁、液体燃料、武器的生产能力扩大2-5倍。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三井的重工业部门,如:三井矿山、芝浦制作所等都陆续到满洲开发投资;住友金属、满洲住友钢管取得销售代理权;与此同时,关东军司令部对事关军备后勤的农产品实行了严格的统制,在大豆、米、小麦、杂谷等重要的农产品收购中,三井物产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

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靠的是强有力的武器装备,更是靠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日本财阀作为战争的后援部队,直接参与了战争。它们通过国家的对外战争直接获取企业的利益,同时也因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市场直接推动了日本国家的对外侵略政策。

六、日本的战线拉到哪里三井的资本就推到哪里

明治维新以来,三井就与日本的侵略政策紧密融合在了一起,日本的战线拉到哪里三井的资本就推到哪里。在中国战场中,三井更是直接扮演了日军的物资运输和对中日两国对于战争资源抢夺的角色。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在整个中日战争中,“治安战”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说很多日系企业尤其是三井物产是随着军事活动一起展开的,在日军武力打开中国市场的前提下,日资企业夺取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以此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尤其是三井在中国市场的活动,不仅帮助日军抢夺物资,还在中国设立各分社,如木船制造公司,补充日本军队运输船只的不足。

当战争发展到相持阶段后,物资争夺战决定着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对于只控制铁路和城市沿线的日军。在日军如何与中国军队夺取粮食以维持占领地方面,三菱商社和三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三井物产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作物,然后运输到华北、华中地区进行交易,维持着日军部队的后勤保证。当战争发展到1940年,华北地区的人口不断发展及八路军数量不断壮大的情况下,禁止华北的粮食外运。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在遭遇粮食危机的情况下,日军为了确保军粮的供应,确定三井和三萎为负责收购,在县警备大队及日军协助下用武力强制收购粮食。日军还展开了“烧光、杀光、抢光政策”。随着日本扩大侵略战争及中日两国对于粮食争夺战的愈演愈烈,日本这种以战养战的方式不仅大大减少了对国内经济的消耗和影响,更是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衰弱。

七、日本逐步建立了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战时经济体制

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逐步建立了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战时经济体制。在这个时期里,战车、军舰、飞机、军用汽车的生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力扩军备战的结果就是国家财政及军费的大量增加。1931年日本的军事总支出占国家年总支出的比重为31.2%,到了;1932年就增加到35.9%,并每年递增的方式在增加。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将近15年中,不能说通过战争的三个阶段1931-1936,1937-1941,1942-1945,直接推动了军事工业的发展,但如果国家财政没有对军事费用的投入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军需工业的发展直接依存于政府和国家的订单。而决定政府订单的是国家财政中军事费用的动向,也即军事预算和军事支出的多少是决定军事工业是否繁荣的直接因素。

在日本发动全面战争期间的每个阶段军事总支出都是在增加。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从一开始的4亿多日元到后来的7亿、8亿、9亿、10亿,随着年份逐渐递增。在全面爆发侵华战争前,从1936年到1937年的军费出现了急速的增长,整个国家年总支出也翻了一番,说明整个日本国家工业都在为中日全面战争积极备战。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再次急增到125亿日元左右。

玉国,鲁燕《日本军工产业规模分析》

朱伟,徐恒大《透视日本军工动员潜力》

刘琳《日本军工“寓军于民”模式研究—以三菱重工为例》

福田惠介,大坂直树,陈言《日本军工大揭秘》

张国权,王纪侠,王卫东《藏军于民的日本军工企业》

冯锋《日本军工巨头三菱发迹史》

柴垣和夫:《三井和三菱:日本资本主义与财阀》

作为一个岛国,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日本打完“一战”和“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