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期貨:技術分析到底有沒有用

中信建投期貨:技術分析到底有沒有用

投資分析有基本面和技術面之分。期貨投資的基本面分析主要針對宏觀經濟、行業政策、生產消費等各方面,通過分析判斷後期供需變化,然後完成投資,一般需要長期的積累以形成對整個產業的深刻認知,普通投資者實在難以完成。技術分析則主要通過對K線圖、成交量、價格、形態等總結分析,對未來走勢做出預測,然後進行投資。技術分析由於只涉及盤面信息,獲得途徑簡單,學習“簡單”,因此普通投資者更喜歡使用它。

鑑於普通投資者大量運用技術分析進行投資,中信建投期貨團隊將站在分析員的角度,對包括技術分析見解、技術分析基本邏輯、技術分析的缺陷等,推出系列文章,幫助投資者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極其方便直觀,以至於作為分析員,我們在私下預測行情的第一反應通常也是拉開行情軟件,查看一波支撐位、阻力位、前高前低。儘管我們的研究分析90%集中於基本面,僅有10%不到的權重會對技術面進行分析,但是,這不到10%的權重卻會對我們的行情判斷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我們根據基本面的變化,認為供需偏緊,價格將繼續走高,但由於盤面上價格來到了前高壓力位,則我們通常會在報告中加入“短線回調”、“承壓回落”等類似字眼,提示投資者價格可能在該位置有回落風險。而現實往往是簡單直接的強力上升,即通常所說的“突破”。

為什麼我們認為前期高點會是一個壓力位?筆者認為,最直接的原因是心理因素。價格的波動實際上買賣雙方的博弈。在上一個高點,市場上的賣方力量戰勝了買方,導致價格的上漲趨勢終止,那麼當價格再一次來到前期高點時,市場理所當然地認為,賣方的力量將再次戰勝買方。許多情況下,價格在壓力位確實會有一定的回調,這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舉一個例子:首先,隨著價格接近壓力位,一批投資者對價格回落的預期不斷增強,他們準備好了隨時準備賣空;然後,另一波“更聰明的”投資者則認為部分參與者當價格出現高位回落跡象時會跟進做空,於是他們會在價格衝高的時候大舉賣空,然後等待跟隨者入場,賣方力量暫時性戰勝買方,價格回落。在這樣的過程中,自以為“聰明”的投資者,並不一定比前者更容易掙錢,因為他們往往屬於激進者,他們是在“猜頂”,結果多數時候是猜在了半山腰。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筆者在首段描述技術分析是“總結分析”。什麼意思?筆者以為,技術分析自身並沒有任何的“純天然”邏輯,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所有技術分析方法、技術指標,無論複雜與否,都是在對過往行情總結的基礎上得來的。這些總結會有效嗎?筆者認為大部分是無效的。但是,技術分析並非毫無價值。

為了更好的理解技術分析,我們仍然需要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技術分析包含三大假設:1、市場包含消化一切信息;2、價格以趨勢方式波動;3、歷史會重演。筆者對這三個假設的認知是:1、市場是一個公平的市場,所有投資者都是理性且獨立的;2、價格的變動方向不會輕易改變;3、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受時間和篇幅的影響,本文先告一段落,筆者將在下一篇中詳細闡述對技術分析三大假設的理解。同時,我們歡迎各位投資者留言,一起探討技術分析的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