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在如今錯綜複雜的研學市場,“遊而不學、學而不研”等問題層出不窮。那麼如何建立科學健康的研學旅行機制,讓孩子們在研與學中真正有收穫,讓研學之旅名副其實,留下難忘的成長印記?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1

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新時代的教書育人不再是傳統狹義的知識傳授與技能習得,而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素質教育的角度,立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自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研學旅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對高中階段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尤其在價值體認方面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

研學旅行有利於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有利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有利於發展素質教育,從小培養學生文明旅遊意識,養成文明旅遊行為習慣。換句話說,開展研學旅行,應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2

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教育工作的“魂”。新時代的教育就是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從娃娃抓起,強化教育引導和實踐養成。

研學旅行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形式,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我國“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通過把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會,在實踐中瞭解國情、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社會責任感,從而深入感知、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研學旅行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根據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教育目標,有針對性地開發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踐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精神等等,促使學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行動自覺。

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對高中階段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尤其在價值體認方面明確提出:“通過研學旅行,深化社會規則體驗、國家認同、文化自信,初步體悟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增強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國際視野。”

實踐證明,大力推進研學旅行,讓廣大中小學生在其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革命光榮歷史,感受改革開放偉大成就,能夠切實增強學生對“四個自信”的理解與認同;能夠切實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因此充分發揮研學旅行的育人功能,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3

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信息化社會、互聯網時代

隨著人類邁入信息化社會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學校教育的內外環境、組織形式和功能作用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學習”的概念已經被重新定義,世界教育生態也正在進行轉型和重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15年12月發佈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報告中指出:“過去,把教育理解為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和有組織的學習。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許多學習是非正式的。這種非正式學習是所有社會化經驗的必然體驗。”

獲取知識渠道寬闊

當今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變得更加寬闊,既有書本學習,也有實踐學習;既有課堂學習,也有校外學習;既有制度化學習,也有非正規的學習狀態。目前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從傳統教育機構,轉向混合、多樣化的學習格局,讓學校教育和正規教育機構與其他非正規教育經驗開展更加密切的互動。

順應教育發展趨勢

研學旅行正是順應教育發展的這種大趨勢,超越學校和課堂的侷限,讓中小學生從學校課堂走向更廣闊的、豐富多彩的外部世界,這不僅是我國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互銜接的創新形式,更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特別強調:“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

教育形態的革新

可以說,研學旅行改變了我國學生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方式,是對現有教育形態的一次革新。

在學習情境上,研學旅行使課堂由固定封閉變為動態開放,由校內搬到校外。從鄉土鄉情、縣情市情、省情國情的真實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出發,引導學生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或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真實的感受、豐富的體驗和實踐,形成並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知,培養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情感認同、思想認同、政治認同。

在學習方式上,研學旅行將知識性目標、能力性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領域的目標維度進行整合。由靜態的課堂記憶學習為主轉變為動態的體驗學習為主,由個體學習為主變成小組合作學習為主,由學生的被動傾聽變為主動踐行,在讓學生全身心進行“體驗”“體悟”和“體認”的過程中,通過親身經歷、主動實踐、積極探究、理性反思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4

發展素質教育的推動力量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認知與實踐脫離、知與行分離的傾向,在人才培養方式上,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養成,忽視基於實際情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性學習,實踐教育環節薄弱甚至缺失,已成為制約我國中小學發展素質教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瓶頸。要促進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實現育人方式的重點突破,必須切實發揮實踐教育的重要價值,強化實踐教育對學生的引領作用。

實踐教育育人功能

研學旅行彰顯的實踐育人功能,是發展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眾所周知,教育需要兩個過程,一個是認知發展和概念建構的過程,另一個是集體形成思維實踐的過程。從發展素質教育的方向看,教育必須處理好學習知識和社會實踐的關係。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僅有書本知識的學習,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當今時代孩子們欠缺的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現代學習理論也揭示,人類學習的最佳狀態不是靜態、被動地獲得知識,而是全身心經歷的探究世界與人生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

研學旅行正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一項教育活動。

在教育理念上,研學旅行強調認知學習和實踐體驗、即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的緊密結合,使體驗得以系統化和理性化,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在教學方式上,研學旅行倡導課堂講授和現場實踐的緊密結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設計特別注重學生實踐性的學習,強調要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侷限,在活動時空上向自然環境、社會活動領域和學生的生活領域延伸,引導學生走近自然,關注社會,反思自我,在行走的課堂中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和方法,充分地促進學生“知與行”“動手與動腦”“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結合與統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研學旅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新時代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等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

研學旅行作為新時代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一方面,研學旅行極大拓展了教育的空間,打破以學校為單一場所的教育環境,使教育走出學校的圍牆,使教學不再侷限於教室之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紅色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國防資源和博物館、工礦企業、知名院校等企事業資源的育人功能,做好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有效銜接,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豐富的活動載體。

另一方面,研學旅行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旅行變成課堂,社會成為教材,世界成為老師。學生們在實踐體驗的基礎上,關注實踐、立足實踐,在做中學、學中做,把書本上死的知識變成活的實踐,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增長才能和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有利於個人成長及社會進步的綜合素質。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總之,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系統構建實踐育人體系,充分發揮研學旅行在立德樹人中的實踐育人功能,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教育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中樹立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

版權說明:本文來源光明日報本文僅供交流學習,圖片來源於晉中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若來源標註錯誤、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煩請告知,將立即刪除,謝謝。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研學」為什麼說研學旅行是對我國現有教育形態的革新?


掃碼瞭解課程詳情

請留下您指尖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