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木椟与绢帛

浙江工业大学 汪哲皞 李然

钱存训先生在《书于竹帛》中称:“古代文字刻之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称之为‘书’。”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主要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可谓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

简牍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尚书·多士》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在殷墟甲骨文中曾出现“册”的象形字。简牍(图一)(图二)是我国古代遗存下来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简牍大概是在公元前500年间问世,在纸发明以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益于自然的馈赠,竹木在我国的广泛程度正如纸草之于埃及,贝叶之于印度,其能就地取材,相比较绢帛来说廉价易得。竹子作为竹简的主要书写材料,其制作主要是经火烤之后去除竹子的多余水分,这一过程称之为“杀青”,这不仅可以防止变形,不易被虫蛀,而且便于书写,因此竹简也被称为“汗青”。木牍多用杨木及柳木,木质色白且质轻,能够将墨汁饱满的吸收, 其制作手法与竹简相似。古人在用简牍书写时,其工具并不只有毛笔一种,在长沙左家公楚墓及浙江绍兴306号战国(越国)墓中皆出土了铜削、铜刀、刻刀或削等,这些工具使简牍像西洋的羊皮纸一样也有重写的功能。

根据汉代的记载,专家学者认为不同性质的的文字内容,如经、子或诏令等,其简牍长短规格也不一样。《中国印刷史》中关于竹简有这么一段描述:“近年发现的竹简,一根长或二十二三厘米,短只十三,长至六七十厘米。一简字数少或八字、十字,普通为二三十字,多者至六七十字,普通多为一简一行,也有一简两行、三行的,多为一面书写。写好字的竹简或木简,用绳子、丝线或皮条,栉齿编连起来,称为‘丝编’或‘韦编’。编连竹简的绳子有三编、四编,以上下两编较普遍。”

竹简、木椟与绢帛

(图一)西汉敦煌马圈湾木牍。

竹简、木椟与绢帛

(图二)居延汉简。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代烽燧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出土简牍一万余支,是此次挖掘的重大收获。“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的金塔县肩水金关被发现而得名。

木牍竹简从春秋时期始到纸张的普及使用之前,在很长一段时期是我国书籍的主要形式,故有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也有柳宗元敬佩陆质而形容其“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更有称刀笔吏者,盖出于简牍的书写与阅读特性。相比竹简木椟的粗重,绢帛更加轻巧却也更加奢侈。中国养蚕缫丝的历史大抵是比青铜冶炼要早上许多的,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但人们开始使用锦帛进行书写的时间却是比简牍还要晚上一点。

至殷商时期,在甲骨之上亦常见“丝”、“蚕”、“帛”等文字符号。《晏子春秋》著:“著之于帛,申之以策。” 诸多资料将帛书的起源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帛书又称缯书,以白色的丝帛作为书写材料,现存于世的帛书以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楚墓出土的为最早(图三)。古人不仅将锦帛用于书写,还用来制作疆域地图,其中绘制于约公元前168年的西汉文帝初元十二年的《地形图》、《驻军图》、《城邑图》最具代表,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帛书地图。

在使用帛书时,不少方面与简牍很像。有的帛书上会画出黑色或红色的行格,被称为“乌丝栏”或“朱丝栏”,看似与今日的信笺很像,实则是模仿了简书的样子。帛书的质地柔软,可塑性极高,在保存时可折可卷,而在书写时,也可根据文字篇幅的长短进行裁切,不至于浪费。

竹简、木椟与绢帛

(图三)楚帛书又名“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书写于战国时期的楚国,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儒家和道家等流传久远的中国传统都是在那个时期成形的。楚帛书的面积为47*38cm,出土于20世纪30年代,该稀世文物现存美国华盛顿亚洲美术馆。

由于帛书的材料为丝织品,以当时的生产条件想要得到一块完整的织物,费时费力,因此价格昂贵,只有当时的王公贵族才可消费得起,普及度不高。但也正是因为帛书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我国的书写材料发展史,为中国图书史加添了辉煌一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