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灣區:推動粵港澳文化合作共贏

2018年12月15日晚,廣州國際文學周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盛典拉開帷幕,伴隨著悠揚的小提琴聲,國家一級演員王虹深情地朗誦詩人舒婷的名篇《致橡樹》。海內外文學大咖雲集,掀起文學熱潮。

團結粵港澳文學人士和文學機構、凝聚更多文學共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為公眾提供更多文學服務……以文學為紐帶,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快形成多層次的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期間,參觀了廣州永慶坊的“三雕一彩一繡”展覽與粵劇藝術博物館,並強調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從全球範圍內的灣區經濟來看,文化是灣區經濟中“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只有達到文化上的認同與融通,才能形成大灣區11座城市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大灣區內,有源遠流長的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過程中形成創新性、國際性等特點,而內核是嶺南文化的同根同源,這是構建“文化灣區”重要的文化基礎。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文化灣區”的建設也駛上了快車道。在粵港澳三地,影視、文學、非遺、文化產業等領域的交流機制和平臺風生水起,正深耕大灣區文化生態,共建“文化灣區共同體”,不斷探索在文化傳承和協同發展上的創新。

保護文化根脈激活粵港澳的文化DNA

建設“文化灣區”,需要不斷激活嶺南文化的DNA,讓大灣區以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生動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

文化湾区:推动粤港澳文化合作共赢

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也是連接粵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紐帶。在粵港澳三地聯合申報下,2006年粵劇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1月25日,第16個“穗港澳粵劇日”,雖然天降大雨,依然沒有影響戲迷看戲的興致。廣州文化公園中心臺周圍圍滿了觀眾,臺上粵港澳三地大佬倌同臺比拼,“粵派”武功漂亮,“港派”字正腔圓,臺下觀眾不斷喝彩,大呼看得過癮。同一天,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太空館,粵劇電影、粵劇摺子戲演出、兩代粵劇藝人講座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眾多香港市民。

“粵劇日”成為粵港澳三地粵劇人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節日。自2003年起,由原廣東省文化廳牽頭,聯合澳門文化局、香港康文署共同設立“粵劇日”,至今已走過了15年。“粵劇日”的設立對粵劇的保護、傳承和推廣以及三地交流平臺的搭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9年將是粵劇入選世界級非遺10週年,廣東計劃聯合港澳展開對粵劇更大的合作項目,推動古老粵劇在新時代的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增強三地的文化凝聚力。

在香港,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經過多年的籌備和建設,將於2019年1月正式啟動。由粵劇泰斗白雪仙擔任藝術總監的粵劇經典《再世紅梅記》將成為開幕大戲,連演9場,拉開戲曲中心開幕季演出序幕。

2019年也是澳門特別行政區迴歸祖國20週年。據悉,2019“粵港澳粵劇群星會”相關工作正在籌備中,演出首場將在澳門舉行。

在中山,籌備了大半年的香山粵劇研究院於2018年10月底正式成立。“接下來,研究院將利用現有的‘香山大戲臺’和‘粵劇聲像博物館’,打造一個常態化的三地創作演出和人才培訓平臺。”香山粵劇研究院院長鄧志駒說。目前,研究院不僅和香港粵藝文化推廣協會、中國戲劇曲藝家(澳門)聯誼會、三藩市中美粵樂交流會、澳門鳴鳳曲藝會等簽訂了合作協議,還與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交換了培養粵劇專業人才合作意向書。

廣東省社科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志鵬認為,在構建文化灣區中,三地應聯合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通過實施粵港澳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為代表的嶺南文化,不斷提升粵港澳的文化凝聚力和認同感。

粵港澳通過攜手對共同文化根脈的保護、活化與利用,著力構建粵港澳文化共同體,孵化新型的灣區文化形態——一種既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又展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成果的國際型文化形態。

搭建平臺促進文化深度交流2018年12月12日,廣州氣溫降至8℃,羊城創意產業院內卻人聲鼎沸,一派熱鬧景象。當天,來自粵港澳三地文化創意產業界的100多名企業家、權威專家、商界翹楚齊聚在這裡,共同見證了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的成立。

“文化創意產業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將攜手推進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大灣區建設的一支生力軍,為廣東改革開放‘二次創業’添磚加瓦,為內地與港澳交流架起一座金橋。”該促進會會長張宇航發表成立宣言,而這也是10134家分會會員的共同心聲。

文化創意作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不斷推動著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的崛起和發展,粵港澳三地文化創意產業界敢為人先,勇於擔當,做行業與時代的探路人、突擊隊和共同體。

“粵港澳大灣區既深深紮根於中國土壤,又是一個對世界開放的門戶,會給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帶來特殊的優勢和空間,而促進會匯合灣區內所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力量,讓大家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經濟學家梁桂全說。

在電影行業,粵港澳三地正積極行動,深度合作。一方面,廣東電影票房連續16年蟬聯全國榜首,另一方面,港澳有著國際化的電影人才和製作團隊。從培養人才著手,打通三地傳統影視產業的全鏈條合作,激活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產業復興,這是廣州正在進行的探索。“吸引香港電影的諸多專業化機構到廣東來創業,在實打實的生意、項目中融通成一體。”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說。

文化湾区:推动粤港澳文化合作共赢

一個多月前,暨南大學與中國電影家協會、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博納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署《暨南大學珠江電影學院框架協議》,宣佈籌備成立暨南大學珠江電影學院。作為華南第一所專業的電影學院,該學院將致力於培養造就一批電影產業各個方面的青年英才,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電影的國際傳播輻射能力。

計劃落地於惠州的“粵港澳大灣區影視中心”項目,由粵港澳相關機構共同策劃建設。2018年11月27日,由廣東省電影局、香港電影發展局、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18粵港澳大灣區電影考察交流活動”在惠州舉行。在活動現場,粵港澳三個電影合作項目舉行簽約儀式。粵港澳三地將聯合制作反映“兩航起義”的電影,計劃在2019年開機,2020年上映。

在南方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看來,文化創新發展將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可或缺的部分,促進大灣區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他建議,儘快出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國家有關部門聯合三地政府共同推動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同時,粵港澳應構建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大灣區文化產業主體多元協作,政府、高校、企業和相關行業協會等共同合作。另外,要打破區域壁壘,推動文化生產要素優化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