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經濟觀察系列(三)

近日,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研究中心對外發布《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根據對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五個指標體系的評價,廣東省綜合創新能力連續第二年居全國榜首。而城市作為科技創新活動主要陣地,在我國建設創新驅動型經濟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核心就是推動灣區內部創新集群發展,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增長。伴隨國家創新戰略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深圳、廣州紛紛提出打造世界級創新中心目標,灣區整體定位更是對標舊金山灣區,朝著“下一個硅谷”目標發力。舊金山灣區作為全球科創中心,其成功的關鍵就在於硅谷創新體系的建立與推動。大學與企業的創新雙驅動模式再加上資本力量為舊金山灣區迅速發展成為世界頂級灣區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轉型之路同樣也瞄準了創新發展路徑,那麼大灣區離“下一個硅谷”還有多遠?區域內各城市創新機制存在哪些不同?本文根據大灣區區域內部創新投入、產出數據,整理概括區域創新發展的總體格局與主要特徵,在區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基礎上探索區域創新形成機制,為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更為深入的數據分析與決策參考。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根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廣東省創新綜合能力於2017年首次超過江蘇省排名全國榜首,今年更是蟬聯第一(圖1)。廣東省創新綜合能力的穩固發展說明在大灣區發展規劃實施過程中創新已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具體評價體系中,廣東省在企業創新、創新環境與創新績效綜合指標中均排名第一,但在知識創造以及知識獲取方面評分相對較低(圖2),說明廣東省在創新成果轉化與應用方面實力較強,但創新源頭方面的綜合能力是區域發展短板,知識創新能力還有待加強。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來源:《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18》,英飛諮詢整理

近年來,廣東省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研發投入、技術轉移以及創新載體等多個方面領先於其他省份地區。2017年全省研發(R&D)投入經費支出達2343億元,同比增長15.2%,這也是2016年廣東研發投入總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後,總量連續兩年保持全國首位。其中企業研發投入佔比高達88.9%,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2萬家,高技術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佔GDP比重達51.02%,企業成為區域經濟創新主要載體。

儘管廣東省在全國創新綜合能力方面佔據領先位置,但灣區內部創新經濟發展極為不平衡。從大灣區2017年內地9城市先進製造業以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及所佔比重可看出(圖3、4),深圳在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方面大幅領先其他灣區城市。東莞、佛山則依靠製造業傳統優勢,在先進製造業發展中表現突出。在結構調整、動能轉換與經濟轉型等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科技創新驅動的先進製造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傳統制造中心轉型的主要支撐。但灣區另一中心城市廣州在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方面均大幅落後於深圳。廣州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僅為562.25億元,不僅遠遠落後於深圳的5353億元增加值,還與東莞、惠州存在一定差距。從目前來看,廣州轉型探索剛剛起步,以科技帶動、改造規模龐大的存量傳統制造業仍需加緊腳步。面對改革機遇,廣州市新出臺的建設“中國製造2025”方案將成為廣州製造業轉型的關鍵。廣州豐富的科研、教育資源以及發達的服務業體系都將為廣州高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灣區內部其他邊緣城市如肇慶、江門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與所佔比重都較低,與灣區其他城市差距進一步拉大。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創新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一直以來都是經濟學領域研究討論重點。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最重要的貢獻就在於提出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將知識和技術創新看作是經濟增長的源泉,而對知識與技術創新等經濟內生變量的大力投入則是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核心。從大灣區各城市R&D投入與產出數據來看,深圳2017年R&D投入達977億元。除了總量數據,國際上還常用研發經費佔GDP比重來衡量地區研發投入強度。從數據來看,深圳研發投入強度為4.34%,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也遠遠領先於灣區其他城市。儘管廣州研發投入總量達到532億元,但研發投入強度僅為2.48%。全國範圍來看,根據此前公佈的全國主要城市研發投入統計數據,深圳與北京、上海位居全國研發投入第一梯隊,廣州研發經費總量低於天津,與蘇州、武漢等新興城市研發經費差距也在縮小。值得注意的是,廣州研發投入強度僅排名全國17位,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整體研發水平也落後於長三角地區城市。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來源:廣東省統計年鑑2018,香港政府統計處2017年數據,澳門數據來源於世界銀行2015年統計數據

根據2017年各城市創新產出數據,深圳在專利數、新產品產值方面大幅領先。歷史數據表明,近十年來深圳與廣州在創新研發投入與產出的差距逐步拉大;東莞創新成果轉化方面進步明顯,2017年新產品產值要略高於廣州,在大灣區中東莞作為創新應用中心的地位越來越顯著。廣州作為商貿中心,在工業產業方面存在明顯短板,科研方面也與北京上海高校科研機構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廣州市政府已經意識到創新能力方面的短板,加大研發投入的任務已被寫入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計劃到2020年廣州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要達到3%,但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比例也僅是達到目前武漢、南京、杭州等城市水平。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為了進一步瞭解大灣區區域創新形成機制以及創新經濟驅動力,筆者根據大灣區內地9城市創新投入、產出的相關歷史數據構建迴歸模型。衡量創新驅動力的主要變量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企業研發人員、政府研發經費支出、政府研發人員、對外投資以及人均GDP。創新產出則主要由專利數量以及新產品產值作為衡量。在我國,專利分為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在我們構建的模型中細分專利變量將更為直觀地區分創新形式與性質。

打造“下一個硅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型經濟發展前景與挑戰

從迴歸結果可看出,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對創新具有顯著正相關關係。經濟學界現代創新理論提出者約瑟夫·熊彼特就曾強調企業在創新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具體來說,企業的研發投入既能促進本企業技術、生產的革新,這些創新成果也能溢出到其他企業並促進行業、整體社會經濟的創新,形成知識溢出效應,使得創新收益遞增。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各項指標中的數據也驗證了大灣區企業創新的活力。深圳作為大灣區內部創新中心,企業對創新的拉動作用有目共睹。有數據顯示,深圳的研發經費90%以上來自企業,與北京、上海創新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深圳市高科技企業代表如華為、騰訊、中興、比亞迪等企業已成長為世界級企業,極大推動本地創新經濟發展。在市場力量相對集中的行業,大企業具有較強的研發優勢,在漸進式創新和流程創新方面貢獻較大。但在新興行業,中小型企業顛覆式創新也為行業、區域整體經濟發展帶來活力。因此鼓勵中小企業創新力量的發展,對未來灣區經濟轉型之路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政府研發投入也對專利方面的創新有積極促進作用,但在新產品產值這一變量上政府研發經費投入並沒有產生顯著效應。除了企業、政府研發投入外,人均GDP對創新產出也有較為顯著影響。除發明專利外,人均GDP對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以及新產品產值均有正向影響,經濟、產業發達地區創新產出及成果轉化效率較高。

總體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綜合能力在全國範圍內依然處於領先位置。憑藉著發達的外貿經濟、活躍的創新創業氛圍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大灣區創新綜合能力在近幾年有質的飛躍。大灣區區域創新能力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企業創新能力、產業對科研創新成果的轉化能力方面。其中深圳已經發展成為全國創新中心,研發投入水平甚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東莞、佛山、惠州作為傳統制造業中心,近年來在大灣區規劃轉型中也逐漸發力,產業逐步轉向高端製造業、創新產業等新動能。受經濟轉型驅動,這些城市創新步伐明顯加快,創新成果在全國範圍內表現亮眼。而廣州作為灣區核心城市,近年來在創新投入、創新產出方面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如若廣州創新驅動不足,長期來看城市未來經濟將難以找到新增長點,其在灣區內部所發揮的經濟核心輻射能力以及競爭能力也會大為削弱。目前根據廣州市政府規劃,廣州將會加大創新投入,在發揮其原有服務業、科研優勢外加大對創新產業、智能製造業等投入,通過推動產學研相結合以及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創新經濟發展。在充分發揮大灣區集群優勢以及產業特色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打造出“下一個硅谷”,成為全球創新經濟新的增長極。

(作者:歐陽夢春:英飛諮詢經濟師,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人民大學經濟學碩士;文韻:英飛諮詢高級經濟師,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博士)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英飛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