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大賽中國沒奪金該反思,但不應讓“禁奧令”背鍋

數學大賽中國沒奪金該反思,但不應讓“禁奧令”背鍋

作者/熊丙奇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2月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簡稱RMM ) 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閉幕,最終成績揭曉,以色列選手排名第一,而中國隊無一人獲得金牌,最好成績是獲得銀牌的第15名,總成績排名第6。

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中國在奧數項目競爭上的又一次慘敗。之所以說是“又一次慘敗”,是因為在分量極重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比賽中,過去拿冠軍拿到手軟的中國隊,已經有連續4年沒有拿到冠軍了。在這4年裡,有3年的冠軍屬於美國。

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國從拿奧數冠軍拿到手軟到現在連續無緣冠軍?有很多人把原因歸為我國取消奧賽加分,治理“瘋狂奧數”,並呼籲反思治理瘋狂奧數的政策。在筆者看來,問題不在於治理瘋狂奧數,而在於在治理瘋狂奧數的同時,沒有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引導學校和家庭重視學生個性和興趣培養。

在之前有奧賽加分政策時,學校和家長功利地打造學生特長,出現“全民奧數”;而在取消奧賽加分後,對於高校自主招生關注學科競賽獲獎學生,學生和家長也是以功利態度對待,不是重視發展學科的興趣、特長,而是在意通過競賽獲獎獲得高考錄取優惠。因此,根本的原因,是過於功利地對待興趣和特長髮展,忽視學生真正的興趣和特長培養。而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視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培養,一方面要建立科學的多元評價體系,另一方面,需要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自主權,推進個性化教育。

近年來,為治理“瘋狂奧數“等給學生帶來的學業負擔,我國明確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得將競賽成績和入學掛鉤,到2020年之前,全部取消義務教育學校的特長生招生,同時,中高考均取消獎勵性質加分,只是在部分學校的自主招生中關注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治理“瘋狂奧數”的思路是,降低競賽的擇校功能、升學功能,讓奧數迴歸本身的價值。這一思路沒有錯,但是,需要相應的配套,這就是所有中小學要有更大的自主辦學空間,能在辦學中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培養,與之對應,還需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不同大學、不同專業有不同的招生標準,引導學生髮展不同的學科特長。

在美國,奧數的歷史遠比我國長,但是,從沒有形成“全民奧數”,一直是有興趣的學生才學奧數,沒有興趣的學生則不學奧數,而是去發展自己的其他興趣。這種學習數學的局面,使美國學生數學平均分不高,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的表現,遠遠落後於我國上海地區學生,但是方差很大,拔尖的學生特別優秀。這種基於興趣發展的奧數,才會走得長遠,而且奧數獲獎者,有很多未來成為數學大師。這和美國中小學辦學,以及大學招生體系有關,美國大學實行自主招生,科學、工程專業會對學生提出數學成績的要求,而人文、社會科學等專業,則不提要求,或者要求很低,因此,在中小學中,有數學興趣者多學數學,數學成績不錯,而且是真正發展自己的數學興趣;而沒有數學興趣者則學難度很低的數學,數學成績看上去不怎麼樣,但也不用花時間去補數學,他們把更多時間用到自己喜歡的其他學科上,如藝術、體育。

我國出現“全民奧數”、“瘋狂奧數”的現象,這並不是奧數自身的問題,而是評價體系的問題。一方面,我國中高考是用統一考試科目的分數來評價、錄取學生,而統一科目中,數學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因此,所有學生被要求學一樣難度的數學,不管對數學有無興趣,也不管未來進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我國出現的全民奧數現象,不是學生都要去爭取奧賽獲獎,而主要是提高數學成績,因此,即便取消奧賽獲獎加分,還是有奧數培訓熱;另一方面,在單一的分數評價之外,為關注學生的特長髮展,我國以前推出了加分政策、特長生招生政策,現在則推進部分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這些政策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進名校的又一途徑,於是,功利對待奧數,不是發展特長而是“打造特長”。我國學生的整體數學平均分很高,之前在高度重視奧賽時,奧賽競賽表現也很好,但是,學生的數學興趣、數學素養培養與歐美國家還是有差距。我國學生大多以應試化、競技化的思路對待奧數,而歐美國家學生更多以興趣、特長髮展對待奧數。

毫無疑問,如果評價體系不變,治理“瘋狂奧數”,並不能減輕學生的負擔——為獲得中高考高分,學生還是要參加培訓,同時,學生和家長對於發展學科興趣的積極性會進一步被壓縮,尤其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取消特長生招生、取消中考學科競賽加分後,大家都回到比拼中考核心科目的考試分數。簡單來說,治理瘋狂奧數,得到的結果是學生負擔沒減輕,奧賽競賽表現不如意。

怎麼辦?當然不是恢復以前的政策,而是深入推進改革,我國學生學業負擔沉重,個性和興趣得不到有效發展的共同問題,都指向單一的評價體系,以及學校辦學千校一面,缺乏個性、特色。因此,必須在接下來的教育改革中,切實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推進所有中小學進行多元教育、個性化教育,這解決的不只是數學學科學習和數學人才培養的問題,而是所有不同學科學習和個性化人才培養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