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與張居正:明版將相和的表面下,是武將淪為文官附庸的真相

趙惠文王十七年(公元前282年),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的廉頗心中很是鬱悶。因為在他看來只會逞口舌之利的藺相如,居然在秦、趙澠池會盟後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當時的高級爵位),地位在自己之上。

對此,廉頗心中是一萬個不服氣。他雖然早在之前一年就已經被趙惠文王封為上卿,但那是憑著戰場上真刀真槍得來的。於是,為了抒發心中的怨氣,他決定要找個機會給藺相如點顏色看看。

藺相如得知此事後,不僅藉故不上朝以避免同廉頗在站位上發生爭執,還在路上遠遠的看到廉頗就調轉車頭回避。

藺相如對廉頗的一再退讓,使得他手下的門客都看不下去了,紛紛出來勸說藺相如要對廉頗還以顏色。

戚繼光與張居正:明版將相和的表面下,是武將淪為文官附庸的真相

藺相如無奈只得親自出來向眾位門客解釋:“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會懼怕廉頗。之所以對他一再退讓,不過是因為擔心我與他之間的爭鬥會給秦國製造攻打趙國的機會。如今各國紛爭不斷,我只能把趙國的安危擺在前面,把自己的榮辱放在後面。”

這些話傳到廉頗耳中後,他不免被藺相如的大義所感動,於是就親自登門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終於盡釋前嫌、把酒言歡,不僅成為生死與共的好友,還共保趙國成為戰國後期的強國。

此後,由廉頗與藺相如共同演繹的‘將相和’成為千古美談,甚至‘將相和,天下平’這一說法也逐漸成了人們心中的共識。

時光流轉,1800多年後的晚明時期,朵顏、插漢等部遊牧騎兵反覆蹂躪著大明的北部邊境。為了應對這一威脅,抗倭名將戚繼光被調至薊鎮(大明九邊重鎮之一)整頓防務。隨後,得益於張居正的全力支持,戚繼光才能在沒有任何掣肘的情況下將薊鎮及其周邊防務打造的固若金湯。

戚繼光與張居正:明版將相和的表面下,是武將淪為文官附庸的真相

單從表面上來看,戚繼光與張居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1800多年前的廉頗與藺相如,二人之間的關係也堪稱是明版將相和。並且,他們合力共保大明北部邊境太平之事算得上是一段佳話。

雖然這個明版將相和從表面上看很是美好,但如果我們掀開這個表面往下看,才能發現它與原版將相和之間的區別。

在平定大明東南沿海倭亂的戎馬歲月中,戚繼光不僅領兵屢戰屢勝,也同時目睹了另一位抗倭名將俞大猷(跟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的起起伏伏。

關於俞大猷的起起伏伏,也許在一般人看來只是朝廷賞罰分明的結果,可是心思活絡的戚繼光卻明白其中緣由肯定不會這麼簡單。在經過一番深入的瞭解之後,他才得知了俞大猷朝中有人的真相。

這件事帶給戚繼光心中的震撼可不是一點半點,看似耿直的俞大猷,背後竟也有這種貓膩。同時,他也很能理解俞大猷的做法,畢竟背靠大樹好乘涼啊!於是,他也決定給自己找一顆‘大樹’。

戚繼光與張居正:明版將相和的表面下,是武將淪為文官附庸的真相

要說這戚繼光到底是戚繼光,他給自己找的‘樹’不僅大,而且還是一顆‘參天大樹’。

這顆‘參天大樹’不是別人,正是那位被後世稱讚能給大明‘續命’的張居正。

前文說過,廉頗在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後,二人成了生死與共的好友。而戚繼光與張居正之間雖然沒有‘負荊請罪’的環節,但同樣關係也很密切。這裡我們列舉兩件事來說明:

​第一件事:大明武將的地位從建國開始就一直下滑,到了晚明時期駐守各地的武將要受當地文官的節制,因此武將時常會受到這些文官的掣肘。但是戚繼光鎮守薊鎮時卻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因為‘居正尤事與商確,欲為繼光難者,輒徙之去’;

第二件事:萬曆元年正月,有一逃兵名王大臣,潛入宮禁慾行刺皇帝,幸好被侍衛當場拿下。在隨後的審問中,此人張口便說:“我是戚大帥手下”。如果不是張居正幫忙撇清了干係,戚繼光很可能要被此案牽連落得一個治軍不嚴之罪。

只是戚繼光與張居正之間的這種關係,卻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根據史料中的記載,戚靠吃空餉得來的銀兩幾乎全部都用在了維持同張居正和其他朝臣的關係之上。並且,戚繼光還甘願淪為張居正的附庸,他在寫給張居正的拜帖中居然是用“門下走狗小的戚某”為開頭。

戚繼光與張居正:明版將相和的表面下,是武將淪為文官附庸的真相

以此觀之,戚繼光和張居正還真比不上廉頗與藺相如,因為戚只是張的附庸。雖然他們兩人之間良好關係的建立也有彼此欣賞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出於戚對張的巴結與討好。幸虧戚繼光與張居正都有國泰民安的理想,所以有他們兩人在是整個大明的幸事。如果他們兩人也像仇鸞和嚴嵩那樣,那可就是大大的不幸了。

通過戚繼光與張居正之間的關係,也讓其他的大明武將們明白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即便戰功赫赫如戚繼光、即便戚繼光已經官居右都督(一品武職),也只有在文官的庇護下才能施展自己的胸中抱負。

當這個事實逐漸成為所有大明武將心中的共識後,他們也只能以文官附庸的身份繼續存在下去。

大明立國之初曾明確規定文武平等,但是由於這一時期戰事頻仍,所以實際上武將的地位要高於文官。正統十四年的‘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武將的地位開始持續下滑,文官漸漸取得了軍事上的主導權。發展到崇禎時期,所有的戰事都是文官領著一群武將在前線拼殺。

戚繼光與張居正可以被看做是其中一個標誌性的轉折點,在他們之前還零星有武將作為戰爭統帥的情況出現,而在他們之後卻再也沒有這種情況出現了。所以說,戚繼光與張居正這個明版將相和的表面下,是武將淪為文官附庸的真相。

【感悟:最應該欽佩的還是戚繼光,他跟胡宗憲應該算一類人,因為他倆巴結、討好張居正和嚴嵩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實現自己胸中平亂安邦的抱負。】

【璽言春秋明末歷史第七講,參考資料:《史記》、《明史紀事本末》、《明史》、《明神宗實錄》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