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在看《流浪地球》電影之前,我先看的預告片,第一感覺有些類似三體。同樣的地球生存的主旋律和科幻背景。後來知道這個故事就是劉慈欣寫的。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本來我並沒有打算看這部電影,是家裡過年沒意思,家人拉著去看的。說實話我對《流浪地球》的期望並不十分高的,應該是我看多了國產電影留下的後遺症。

現在中國站世界票房第二,但是影片的觀賞性卻不盡人意,近年的“國產大片”,無論從特效還是娛樂性上來說,顯然都是名不副實的。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而這次的《流浪地球》,則可以說,是一次正確的示範。十分的符合了“國產”、“科幻”、“大片”這三個要素的電影。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上線沒幾天各大網站爭先出現《流浪地球》的文章,主要圍繞該影片作為科幻片夠不夠“硬”的問題和舔狗吳京或黑吳京。

首先該影片夠不夠“硬”的問題,其實這是毫無意義的,這個世界上真正經得起推敲且兼具娛樂性的硬科幻片屈指可數,如果硬是要用邏輯去看電影,還不如不看。

那些被奉為經典的好萊塢科幻電影上未必比流浪地球更嚴謹,事實上大部分都極其扯淡。

說實在的討論影片是否夠硬、夠科學或黑或添吳京是在浪費時間,脫離了電影本身的爭論。我們應該討論該電影的本身和成功的理由。

我在觀看過程中,看到了《流浪地球》和以往國產電影有一個重大的不同,我認為這很可能成為中國電影分水嶺,一座里程碑。

這個重大的不同就是“視角感受”,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內心的感受是有差異的,應當發揮出視角的表現力。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簡單舉個假設,你走在一條大街上,左側3米是一座高約60米的大廈,而在10層安裝了炸藥,突然發生了爆炸,轟鳴的巨響,你會驚慌的向上抬頭看去,爆炸產生的黑煙、火光和鋼筋會凝土向四周噴湧,遮蓋了你的視線,大量的碎狀物帶著火光急劇而下向你砸來。這時你的面容剎那變成驚恐,你感到就像是天塌了一樣,1樓的玻璃門窗顫動不停,就像你的心一樣。

換個視角,你距離這條大街100,正前方大廈發生爆炸,我猜你心理立刻浮現倆字,臥槽。看著前方的大廈還冒著煙,你心理有點驚,但僅此而已,不會恐懼慌亂。

這兩種視角上的刺激感受有明顯的量與質的差別。第一種視角體驗更具表現力,這一項是國內電影所不具備的,而好萊塢深精此道。這說明了《流浪地球》影片製作時充分的考慮了這一點。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日後也會有更多的影片展現這一點,重視視角對心理感受的巨大差異。

如果視角對心理感受發展的夠好的話,那麼“心理感受”還可以獨立出來。再假設一個畫面,電影中主角感到生活苦悶孤獨,我想到中國電影的畫面是一個人酒吧喝悶酒,或者主角眼裡無神,獨自一人,而出現一大段獨白,充滿了空虛寂寞冷和二傻。

如果重視觀眾體驗,內心感受,我想這個畫面可以,情人節的夜晚你走在大街上,街道傍路燈光閃爍不定,空蕩蕩的街道顯有些昏暗,冬天的寒冷還有褪去,你還穿著羽絨服。身側旁邊數米處小區,透過玻璃,你看到一家人都褪去外套穿著毛衣有說有笑的過生日,也可以是一對情侶在說情話。也可以是年輕孩子的嬉笑打鬧。而你轉過頭凝視他們,表情暗淡寂寥。這樣景物和內心的融合,加上反差對比,更能突出主角內心感受。我想這應該更能讓觀眾有更高的體驗。

《流浪地球》的成功,一部分還是沾了劉慈欣的《三體》帶來的科幻熱,還有吳京的《戰狼2》的好評,人們對吳京的期待。吳京沒有辜負人們對他的期待,《流浪地球》將超越《戰狼2》。

雖說吳京在《流浪地球》不是主角,但卻留下的印象超越了主角。如果你看過《三體》在對比吳京你也許會想到一個人,“章北海”。《三體》中戲份很少卻留下最印象深刻的人。吳京和章北海不管從性格和人格上一點不像,不過一點是像的,電影中吳京是孤狼作戰(基本上是,不要較真),揹負重任拯救他人,突顯堅決的意志,這讓觀眾十分的喜愛。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國人非常的吃這套,“崇拜個人”。不管是虛幻和現實,比如網文小說的各大豬腳,《戰狼2》是按照小說《彈痕》改變的,主角有很濃的網文主角的味道,《流浪地球》也是,主角狂拽酷炫吊炸天、憂鬱深沉無所謂、外猛內柔純爺們。青幫老大杜月笙,或者現在的普京,都有這麼一股味道。

國人內心有這麼一種期待,希望他人能實現自己的需求。國人不信制度,相信個人,將群體的需求放在個體身上,而個體實現他們的需求,也會得到他們的支持,這形成一種循環。就像是江湖的人情世故,或者說是政治。

我想吳京也許對此深有體會,也或許看中了國人對小說主角這樣性格氣質的喜愛,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傾向,就像是女人喜歡小鮮肉一樣。

當然這只是個人推測,答案只有吳京自己心裡清楚。不管怎麼樣《流浪地球》和《三體》一樣取得了響亮的名聲和商業價值。個人認為,是一部設定非常好的、格局和逼格都非常高的科幻片。祝賀他的成功,今後任何一部打著“科幻大片”、“災難大片”旗號的國產電影,“絕對”都會被拿來和《流浪地球》做比較。

最後再來吐槽一下電影槽點

1.劉啟這個主角的性格並不討喜,情感描寫的不到位,有點豬隊友。

2.韓子昂的死給人的感覺有點唐突,一種人就這麼死了的感覺。雖然是劇情需要吧,後面需要劉啟去開車,只能讓老司機去死了。

2.MOSS這個AI,名字還叫“BOSS”居然被一瓶酒給滅了的確感覺有點草率。


拋下舊國產吳京的網文主角路線。《流浪地球》成就科幻電影分水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