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誓死保卫明朝,你怎么看?

用户中国布衣


明朝从建立之初,皇帝对待臣下就有所亏欠,某些皇帝在某些时期的一些作法,称得上恶劣、狠毒,但纵观有明一朝,始终不缺少忠贞而不畏死的文武大臣,前仆后继,耐人寻味。

我们简单看一下李定国的身世。

李定国是陕西延安人。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收养了许多养子,比如孙可望、刘文秀、李定国等人,让他们改姓张,都任命为将军。按照《明季南略》的说法,李定国为安西将军。

顺治三年,张献忠被清军杀死之后,孙可望、李定国等人率领残部进入贵州、云南,随后向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投降。

顺治七年的七月,朱由榔进封孙可望为平辽王,又为刘文秀、李定国等人分封公爵。很快,李定国进封为西宁王,刘文秀为南康王。

顺治八年,李定国率领八万大军攻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焚而死。同年十一月,李定国率领四万大军在衡州一带伏击定远大将军尼堪,将其杀死。

李定国接连杀死清朝的两位亲王,实力与威望大增,他和孙可望之间的矛盾也公开化。二人都想控制永历皇帝朱由榔。

顺治十四年,孙可望在争斗中落败,率部投降清军。清军分三路向云南进军,朱由榔任命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率军守御,无奈双方力量相差悬殊,云南失守。

李定国、白文选带着朱由榔撤往永昌、腾越等地,清军穷追不舍。李定国分兵护卫朱由榔进入缅甸,自己退守孟艮,和白文选一起,多次尝试救回朱由榔,都没有成功。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平西王吴三桂率军入缅,缅人交出朱由榔,白文选投降。康熙元年四月,朱由榔在云南被吴三桂处死。

李定国一直组织兵力准备援救,得到凶信之后,“呼天恸哭”,只求速死。

六月,李定国病倒,很快去世,临终前对儿子和部将说:“就算死在荒野,也不要投降。”

从顺治七年归附永历政权,十余年间,李定国称得上忠心耿耿,尽忠尽力。其中原因,个人认为有这几方面:

第一,北京陷落后,强大的清军成为南明政权、李自成残部、张献忠残部的共同敌人。他们无力单独对抗清军,很自然地寻求联合,于是,曾经殊死搏斗多年的势力结成了同盟,依托西南,对抗清军。这其中有一点共同抵抗外族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第二,在孙、李之争中,朱由榔更倾向于李定国,封他为晋王,暗中命令他带兵前来护驾,其中表现出来的信任让李定国感泣,发誓要以身相报,朱由榔又专门铸造了一枚金印送给他,上面有“屏翰亲臣”四个字。

朱由榔虽然不成器,名义上毕竟是明朝的皇帝,李定国此前跟着干爹张献忠做了多年的流寇,现在身份一变,得到如此尊崇地位,自然要死心塌地地护卫这位君主。

第三,是李定国个人的禀性。朱由榔死后,李定国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完全可以存活下去。但从他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因此也成为明朝最后一位忠直的武将。


于左


清朝御史弹劾原为李定国的同袍后来反目成仇并投降清廷的孙可望的时候说他:

始以张献忠养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愤。

撇开阶级立场的根本差异,这在某种意义上基本上也是事实,而李定国作为张献忠的养子,论起这一阶段中张献忠的诸多暴行,不能不说也是有份的。

(1644年,年仅24岁的李定国被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封为安西王、安西将军,监十六营,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大将军)

李定国的后来的转变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张献忠本人临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要求养子们和明朝联合抗击清军,即张献忠对李定国等人说的“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其中有一个因素竟然和明代著名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有关。且听谈古论金细细道来。

当时,有个姓金的读书人在李定国戎马倥惚之余抽空为李定国讲说《三国演义》,在说书的过程中,金秀才痛斥欲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法,试图操控永历小朝廷来压服李定国、刘文秀的孙可望是不忠于汉朝的董卓、曹操,而殷切希望李定国成为协助刘备“恢复汉室”的诸葛亮。李定国听到这样的内容十分感动,说道:

在下不敢盼望能够做到像诸葛武侯那样高大上,但我一定勉力学习关羽、张飞、姜维。

(关公京剧脸谱)

(姜维京剧脸谱)

在国难当头之际,曾经被现代的许多人们鄙夷所谓的封建正统观念其实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不能一概以糟粕视之。

宋儒有言:

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人。

对于很多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古人,小说演义民间戏曲,使得忠孝节义的观念贯注到他们身上,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李定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范例,而他本身苦心孤诣、坚忍不拨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


谈古论金


李定国是我敬佩的人物之一,虽然他不完美,他刚愎自用,他排除异己,任人唯亲。但是他有很多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比如他后期对明朝的忠贞,和对永历帝的誓死效忠,这些都是我们后人该学习的。

患难见真情,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在你最落魄的时候还和你不离不弃的,这样的是值得深交的。往大了说,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权也是这样。

大明王朝出现了无数能臣战将,能力和功劳比李定国大的人物那是太多了,如果组织一场考试,李定国所作出的成绩绝对不是排在最前面。

但是李定国却是在大明王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加入大明,就比如一个朋友在你官场失意,仕途渺茫的时候接近你,这样的人,不说别的,这种义气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大明王朝辉煌的时候确实我真多人才向这个政权靠拢,但是当这个政权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时候还加入进来的人,这就算是英雄了,因为结果已经很明了,大厦将倾,独木难撑。这时候你进来意味你的头颅随时都可能搬家,那时候别说普通人,就算是朱明宗室好多人都吓得不敢出来当皇帝,因为谁当谁就得陪葬。

所以我觉得李定国很了不起,当然很多原因造成他无法有大的作为,最主要的就是汉人太多了,你有没有发现,人多了就会有矛盾,人多了就不团结。当时汉人和满人的比率是几百比一,甚至是几千比一。但是强大的汉人却被弱小的满人给征服了。

明朝到了末年依然是这样,很多军阀最国家即将灭亡的时候考虑的是各自的利益得失,虽然当时还有很多军队和地区效忠明朝,但实际上却还是一盘散沙,如果当时各方力量足够团结,结果可能是另一种。

我们都知道郑成功,郑成功我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自私的将领,李定国打广东的时候是有发出邀请,让他出力协助,结果这哥们按兵不动,坐视李定国失败。也许是他家人被满清挟持做人质的原因吧,反正在南明时期郑成功没起什么作用,作用大的就是他北伐打到了南京,结果还是他指挥不当,最后全盘失败。郑成功要不是看到在大陆上快站不住脚,他也不会去打台湾。

相比来说李定国好像没有私心,从加入南明以来他处处在为这个政权在打拼,也是因为他,南明才没那么快灭亡了,但是他毕竟资源有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在大时代面前不得不妥协。

所以他跟着南明走到了最后一步,每一个政权即将灭亡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叛变,李定国到死都没有叛变,临死还交代自己儿子要继续自己的遗愿。

我看重的不是李定国的孤忠,他这人确实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死在他手里有满清的两个王爷,因为他顺治皇帝都想差点和南明南北分治。

这人确实会打仗,满清当时是中国最难打的军队,但是李定国比他们更能打。即使在最后逃往的路上,他组织残兵败将在磨盘山设了埋伏,如果不是叛徒出卖,可能吴三桂就死在那里了,最后无奈,各方的因素都在和南明做对,所以南明灭亡也是天意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其实这就是个人信仰问题,如历史上的方孝孺,史可法,但是终于国家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以身许国,人人敬重,但是自己报国可以,不能拉上那么多垫背的!

方孝孺,因为他十族都因他而死,我想他在死之前,只所以口气这么大,就是有这么多垫背的人,以为朱棣不敢杀他!

史可法,在清军攻打南京城时,誓死不投降,无论怎么劝说,虽然当时明大势已去,因为他用全城的百姓做担保,为他殉葬,他死不怕,有全城的百姓和他一块死去!

他们的精神固然可歌可泣,但是你赞同吗,作为前朝的元老,你想上不辜负皇恩浩荡,下不愧对黎明百姓,完全可以自裁了之,自己一人一身殉国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如此,也许这就是人性!

李定国就如文天祥一样,可敬可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个民族英雄!


明鉴台


小玥来回答:

李定国,一个差点改变历史的民族英雄,当年作为张献忠手下反抗明朝的勇士,但是当蛮夷窃据我土,毅然放下恩怨,共赴国难,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定国是南明时期汉人最后的英雄。最早是农民军张献忠的部下,作战勇猛,多智。后来满清入关,李定国基于民族大义,扶持南明永历帝。



先是击败汉奸孔有德,然后又在衡阳一战击败八旗精锐,杀死清王尼堪。后南明权层孙可望嫉妒李定国,挑起南明内乱。最后不顾民族大义投降,使得南明军事力量元气大伤。清军趁机进攻,李定国精心策划的磨盘山之战再次因叛徒出卖,导致损失惨重。

永历帝逃往缅甸,缅甸军队趁机进攻李定国部,却被击败。但吓破胆的永历居然命令军队退兵。由此,南明将帅离心离德。但李定国仍然在缅甸边界苦守不降。他的一生为天下人而战,天下无一人助之。


小玥历史


赎罪?还是良心发现?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这个天子有点弱。死保大明为什么当初要毁呢?当初毁大明这些人一个个都成抗清英雄了。就连先反明,再降明,再投清,又投明。“嘉定屠城”“广东屠城”“福建屠城”的刽子手,剿灭南明二帝的李成栋也成抗清英雄。还有没有是非观念了?李定国反明烧杀抢掠的时候怎么没保大明江山?和张献忠追杀明军,洗劫成都时候怎么没想保大明江山?张献忠死了他跑云南来死性不改屠城时候怎么不保大明江山?最后到保起大明了,传说中的放下屠刀,弃暗投明?🤣🤣🤣🤣


青瓷雅居


李定国是大英雄,三撅明王,虽然他没有成功但这丝毫没有抹轻他的英雄气概!他可以说是一生都在战斗,年轻时跟随张献忠与明军战斗,但是他最主要的还是与清廷的斗争,虽九死而无憾,他知道当时明已是落日余晖,而满清却是初升之朝阳,但他还是在战斗,他只不过是为我们汉民族在战斗,不想汉民族做奴隶。但明却真的完了,造的孽太多,朱洪武积的那点儿德已经被败光了,大厦将倾,李定国却是一个人在战斗,其实李定国正是我们汉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一个缩影,有人问我们汉民族为什么历数千年而不死,正是我们有这种悲情的勇士!万古不死李晋王!


沉默的精灵503


因为他维护的是汉人最后的道统。

可笑的是,那些读书人早早的投降清庭,而这些农民起义家反而不投降。

李定国本来有可能三撅名王,在针对吴三桂的埋伏中,由于一个文官的投降而泄漏军机给对方,即使是这样,也让吴三桂吃尽苦头。

其中坚持最久的是夔东十三家,作为闯王余部坚持到康熙年间,然而史书由文人记录,不会写出他们的坚守与困苦。


大言身寸


忠贞可嘉,然力不可挽狂澜于历史大潮,大厦将顷,非独木可支也,愚忠愚孝乃儒家教化之糟柏。就汉民族角度而言,李定国可谓是最后的汉民族利益捍卫者,论此当褒扬。可从历史发展的社会规律而论,李定国注定是一悲剧人物,唱响最后的挽歌,可叹可惜!我们衡量历史事件人物无不以历史背景为评价条件,既要唯事实求是,也不要挟带个人私货。历史总是这样写就,李定国不过是历史烟云中一粒尘埃,历史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而己。


凯恩1997


他并不是保卫明朝,而是保卫汉人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