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誓死保衛明朝,你怎麼看?

用戶中國布衣


明朝從建立之初,皇帝對待臣下就有所虧欠,某些皇帝在某些時期的一些作法,稱得上惡劣、狠毒,但縱觀有明一朝,始終不缺少忠貞而不畏死的文武大臣,前仆後繼,耐人尋味。

我們簡單看一下李定國的身世。

李定國是陝西延安人。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收養了許多養子,比如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等人,讓他們改姓張,都任命為將軍。按照《明季南略》的說法,李定國為安西將軍。

順治三年,張獻忠被清軍殺死之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率領殘部進入貴州、雲南,隨後向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投降。

順治七年的七月,朱由榔進封孫可望為平遼王,又為劉文秀、李定國等人分封公爵。很快,李定國進封為西寧王,劉文秀為南康王。

順治八年,李定國率領八萬大軍攻陷桂林,定南王孔有德額頭中箭,自焚而死。同年十一月,李定國率領四萬大軍在衡州一帶伏擊定遠大將軍尼堪,將其殺死。

李定國接連殺死清朝的兩位親王,實力與威望大增,他和孫可望之間的矛盾也公開化。二人都想控制永曆皇帝朱由榔。

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在爭鬥中落敗,率部投降清軍。清軍分三路向雲南進軍,朱由榔任命李定國為招討大元帥,率軍守禦,無奈雙方力量相差懸殊,雲南失守。

李定國、白文選帶著朱由榔撤往永昌、騰越等地,清軍窮追不捨。李定國分兵護衛朱由榔進入緬甸,自己退守孟艮,和白文選一起,多次嘗試救回朱由榔,都沒有成功。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平西王吳三桂率軍入緬,緬人交出朱由榔,白文選投降。康熙元年四月,朱由榔在雲南被吳三桂處死。

李定國一直組織兵力準備援救,得到凶信之後,“呼天慟哭”,只求速死。

六月,李定國病倒,很快去世,臨終前對兒子和部將說:“就算死在荒野,也不要投降。”

從順治七年歸附永曆政權,十餘年間,李定國稱得上忠心耿耿,盡忠盡力。其中原因,個人認為有這幾方面:

第一,北京陷落後,強大的清軍成為南明政權、李自成殘部、張獻忠殘部的共同敵人。他們無力單獨對抗清軍,很自然地尋求聯合,於是,曾經殊死搏鬥多年的勢力結成了同盟,依託西南,對抗清軍。這其中有一點共同抵抗外族的意味,但更多的是出於生存的需要。

第二,在孫、李之爭中,朱由榔更傾向於李定國,封他為晉王,暗中命令他帶兵前來護駕,其中表現出來的信任讓李定國感泣,發誓要以身相報,朱由榔又專門鑄造了一枚金印送給他,上面有“屏翰親臣”四個字。

朱由榔雖然不成器,名義上畢竟是明朝的皇帝,李定國此前跟著乾爹張獻忠做了多年的流寇,現在身份一變,得到如此尊崇地位,自然要死心塌地地護衛這位君主。

第三,是李定國個人的稟性。朱由榔死後,李定國可以有其他的選擇,完全可以存活下去。但從他的表現來看,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因此也成為明朝最後一位忠直的武將。


於左


清朝御史彈劾原為李定國的同袍後來反目成仇並投降清廷的孫可望的時候說他:

始以張獻忠養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憤。

撇開階級立場的根本差異,這在某種意義上基本上也是事實,而李定國作為張獻忠的養子,論起這一階段中張獻忠的諸多暴行,不能不說也是有份的。

(1644年,年僅24歲的李定國被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權的張獻忠封為安西王、安西將軍,監十六營,已經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

李定國的後來的轉變有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張獻忠本人臨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也要求養子們和明朝聯合抗擊清軍,即張獻忠對李定國等人說的“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其中有一個因素竟然和明代著名的演義小說《三國演義》有關。且聽談古論金細細道來。

當時,有個姓金的讀書人在李定國戎馬倥惚之餘抽空為李定國講說《三國演義》,在說書的過程中,金秀才痛斥欲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法,試圖操控永曆小朝廷來壓服李定國、劉文秀的孫可望是不忠於漢朝的董卓、曹操,而殷切希望李定國成為協助劉備“恢復漢室”的諸葛亮。李定國聽到這樣的內容十分感動,說道:

在下不敢盼望能夠做到像諸葛武侯那樣高大上,但我一定勉力學習關羽、張飛、姜維。

(關公京劇臉譜)

(姜維京劇臉譜)

在國難當頭之際,曾經被現代的許多人們鄙夷所謂的封建正統觀念其實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當積極的作用,不能一概以糟粕視之。

宋儒有言:

不識一字,亦須還我堂堂的做人。

對於很多文化程度不太高的古人,小說演義民間戲曲,使得忠孝節義的觀念貫注到他們身上,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李定國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範例,而他本身苦心孤詣、堅忍不撥的精神也激勵著後人。


談古論金


李定國是我敬佩的人物之一,雖然他不完美,他剛愎自用,他排除異己,任人唯親。但是他有很多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比如他後期對明朝的忠貞,和對永曆帝的誓死效忠,這些都是我們後人該學習的。

患難見真情,不管是朋友還是愛人,在你最落魄的時候還和你不離不棄的,這樣的是值得深交的。往大了說,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政權也是這樣。

大明王朝出現了無數能臣戰將,能力和功勞比李定國大的人物那是太多了,如果組織一場考試,李定國所作出的成績絕對不是排在最前面。

但是李定國卻是在大明王朝即將滅亡的時候加入大明,就比如一個朋友在你官場失意,仕途渺茫的時候接近你,這樣的人,不說別的,這種義氣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大明王朝輝煌的時候確實我真多人才向這個政權靠攏,但是當這個政權一步步走向滅亡的時候還加入進來的人,這就算是英雄了,因為結果已經很明瞭,大廈將傾,獨木難撐。這時候你進來意味你的頭顱隨時都可能搬家,那時候別說普通人,就算是朱明宗室好多人都嚇得不敢出來當皇帝,因為誰當誰就得陪葬。

所以我覺得李定國很了不起,當然很多原因造成他無法有大的作為,最主要的就是漢人太多了,你有沒有發現,人多了就會有矛盾,人多了就不團結。當時漢人和滿人的比率是幾百比一,甚至是幾千比一。但是強大的漢人卻被弱小的滿人給征服了。

明朝到了末年依然是這樣,很多軍閥最國家即將滅亡的時候考慮的是各自的利益得失,雖然當時還有很多軍隊和地區效忠明朝,但實際上卻還是一盤散沙,如果當時各方力量足夠團結,結果可能是另一種。

我們都知道鄭成功,鄭成功我可以說是一個比較自私的將領,李定國打廣東的時候是有發出邀請,讓他出力協助,結果這哥們按兵不動,坐視李定國失敗。也許是他家人被滿清挾持做人質的原因吧,反正在南明時期鄭成功沒起什麼作用,作用大的就是他北伐打到了南京,結果還是他指揮不當,最後全盤失敗。鄭成功要不是看到在大陸上快站不住腳,他也不會去打臺灣。

相比來說李定國好像沒有私心,從加入南明以來他處處在為這個政權在打拼,也是因為他,南明才沒那麼快滅亡了,但是他畢竟資源有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人在大時代面前不得不妥協。

所以他跟著南明走到了最後一步,每一個政權即將滅亡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叛變,李定國到死都沒有叛變,臨死還交代自己兒子要繼續自己的遺願。

我看重的不是李定國的孤忠,他這人確實有能力,直接或間接死在他手裡有滿清的兩個王爺,因為他順治皇帝都想差點和南明南北分治。

這人確實會打仗,滿清當時是中國最難打的軍隊,但是李定國比他們更能打。即使在最後逃往的路上,他組織殘兵敗將在磨盤山設了埋伏,如果不是叛徒出賣,可能吳三桂就死在那裡了,最後無奈,各方的因素都在和南明做對,所以南明滅亡也是天意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或雲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陝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其實這就是個人信仰問題,如歷史上的方孝孺,史可法,但是終於國家我很佩服這樣的人,以身許國,人人敬重,但是自己報國可以,不能拉上那麼多墊背的!

方孝孺,因為他十族都因他而死,我想他在死之前,只所以口氣這麼大,就是有這麼多墊背的人,以為朱棣不敢殺他!

史可法,在清軍攻打南京城時,誓死不投降,無論怎麼勸說,雖然當時明大勢已去,因為他用全城的百姓做擔保,為他殉葬,他死不怕,有全城的百姓和他一塊死去!

他們的精神固然可歌可泣,但是你贊同嗎,作為前朝的元老,你想上不辜負皇恩浩蕩,下不愧對黎明百姓,完全可以自裁了之,自己一人一身殉國就可以了,完全沒必要如此,也許這就是人性!

李定國就如文天祥一樣,可敬可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個民族英雄!


明鑑臺


小玥來回答:

李定國,一個差點改變歷史的民族英雄,當年作為張獻忠手下反抗明朝的勇士,但是當蠻夷竊據我土,毅然放下恩怨,共赴國難,只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李定國是南明時期漢人最後的英雄。最早是農民軍張獻忠的部下,作戰勇猛,多智。後來滿清入關,李定國基於民族大義,扶持南明永曆帝。



先是擊敗漢奸孔有德,然後又在衡陽一戰擊敗八旗精銳,殺死清王尼堪。後南明權層孫可望嫉妒李定國,挑起南明內亂。最後不顧民族大義投降,使得南明軍事力量元氣大傷。清軍趁機進攻,李定國精心策劃的磨盤山之戰再次因叛徒出賣,導致損失慘重。

永曆帝逃往緬甸,緬甸軍隊趁機進攻李定國部,卻被擊敗。但嚇破膽的永曆居然命令軍隊退兵。由此,南明將帥離心離德。但李定國仍然在緬甸邊界苦守不降。他的一生為天下人而戰,天下無一人助之。


小玥歷史


贖罪?還是良心發現?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這個天子有點弱。死保大明為什麼當初要毀呢?當初毀大明這些人一個個都成抗清英雄了。就連先反明,再降明,再投清,又投明。“嘉定屠城”“廣東屠城”“福建屠城”的劊子手,剿滅南明二帝的李成棟也成抗清英雄。還有沒有是非觀念了?李定國反明燒殺搶掠的時候怎麼沒保大明江山?和張獻忠追殺明軍,洗劫成都時候怎麼沒想保大明江山?張獻忠死了他跑雲南來死性不改屠城時候怎麼不保大明江山?最後到保起大明瞭,傳說中的放下屠刀,棄暗投明?🤣🤣🤣🤣


青瓷雅居


李定國是大英雄,三撅明王,雖然他沒有成功但這絲毫沒有抹輕他的英雄氣概!他可以說是一生都在戰鬥,年輕時跟隨張獻忠與明軍戰鬥,但是他最主要的還是與清廷的鬥爭,雖九死而無憾,他知道當時明已是落日餘暉,而滿清卻是初升之朝陽,但他還是在戰鬥,他只不過是為我們漢民族在戰鬥,不想漢民族做奴隸。但明卻真的完了,造的孽太多,朱洪武積的那點兒德已經被敗光了,大廈將傾,李定國卻是一個人在戰鬥,其實李定國正是我們漢民族不屈不撓勇於戰鬥不怕犧牲的一個縮影,有人問我們漢民族為什麼歷數千年而不死,正是我們有這種悲情的勇士!萬古不死李晉王!


沉默的精靈503


因為他維護的是漢人最後的道統。

可笑的是,那些讀書人早早的投降清庭,而這些農民起義家反而不投降。

李定國本來有可能三撅名王,在針對吳三桂的埋伏中,由於一個文官的投降而洩漏軍機給對方,即使是這樣,也讓吳三桂吃盡苦頭。

其中堅持最久的是夔東十三家,作為闖王餘部堅持到康熙年間,然而史書由文人記錄,不會寫出他們的堅守與困苦。


大言身寸


忠貞可嘉,然力不可挽狂瀾於歷史大潮,大廈將頃,非獨木可支也,愚忠愚孝乃儒家教化之糟柏。就漢民族角度而言,李定國可謂是最後的漢民族利益捍衛者,論此當褒揚。可從歷史發展的社會規律而論,李定國註定是一悲劇人物,唱響最後的輓歌,可嘆可惜!我們衡量歷史事件人物無不以歷史背景為評價條件,既要唯事實求是,也不要挾帶個人私貨。歷史總是這樣寫就,李定國不過是歷史煙雲中一粒塵埃,歷史天空中的一抹晚霞而己。


凱恩1997


他並不是保衛明朝,而是保衛漢人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