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一部分明末起義軍後來幫助明朝抗清?

會行走的書櫃


明亡後,清朝統治階級對各地人民進行了殘酷的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鬥爭。農民起義軍是抗清的主力軍,它們風起雲湧,抗擊清兵。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以下三支隊伍:

(一)李過、高一功領導的十餘萬農民起義軍,與南明抗戰將領何騰蛟的軍隊合作,在湖廣抵抗清兵。

(二)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川南、雲貴一帶與南明桂王政權合作,繼續抗清。

(三)以郝搖旗、劉體純、李來亨領導的夔東十三家軍,在四川、湖北、陝西、河南交界處,堅持抗清鬥爭。

李過、高一功是李自成的部將。李自成犧牲後,大順軍主力尚有四十餘萬人,一支由郝搖旗、劉體純領導;一支由李過、高一功率領,轉戰於湖北、湖南一帶,堅持抗清。當時,由於清廷施行的民族高壓政策,使國內的階級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漢族民在抗清的旗幟下聯合起來的新形勢。南明王朝雖然腐敗不堪,然而還被人們視為正統,具有一定的抗清號召力。於是,大順軍餘部郝搖旗和李過等以大局為重,分別與南明唐王政權湖廣總督何騰蛟、巡撫堵胤錫建立了抗清的聯盟。儘管唐王封李過、高一功侯爵,李自成妻高氏為貞義夫人,把他們的部隊改名為“忠貞營”。然而李過上疏,仍稱李自成為先帝,高氏為太后,堵胤錫不能制止。

大順軍和南明聯合以後,何騰蛟以大順軍為中堅,整頓了分散於各處的南明殘軍,編為十三鎮,形成一支強大的抗清力量。十三鎮向湖南、湖北清軍發動了強大攻勢。李過、高一功率軍圍攻荊州,劉體純也在襄陽一帶發動攻勢。同時,何騰蛟率領郝搖旗進攻嶽州一帶,取得勝利。清軍守將招架不住,飛騎向清廷告急。清廷急調大軍進攻湖廣,並派兵進攻閩、浙的唐王政權。1646年,唐王被清軍殺死,桂王在肇慶即位,改元永曆。何騰蛟率所部改奉永曆年號,繼續抗清。

1647年八月,清軍進攻全州,何騰蛟率郝搖旗等部,連營三百里,分道出擊,大敗清軍,收復全州。第二年,何騰蛟、堵胤錫在湖廣境內對清軍發動全面反攻,李過在湘潭打敗清將線國安,收復湘潭、益陽、湘鄉、衡山,進圍長沙。其它各路軍相繼收復永州、衡州、寶慶、常德等地。同時,北方各地也義軍蜂起,抗清形勢高漲起來,投靠清朝的明將李成棟、金聲桓紛紛“反正”歸明。永曆王朝得到了暫時的安定。

但是,在這大好時機中,永曆王朝內部派系紛爭,爭權奪利。大臣分成楚黨和吳黨,挾持天子,勢成水火。清朝乘永曆朝廷內部傾軋,分崩離析之機,派鄭親王濟爾哈朗率軍攻湖廣,殺死何騰蛟,追擊李過軍。李過被迫退守廣西。同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又奉命進駐廣東、廣西,進攻明軍。

李過等部退入廣西后,不斷受到地方官紳勢力的仇視和襲擊。不久,李過病死。永曆小朝廷的大臣們,四出活動,企圖利用農民軍作為黨爭工具。高一功嚴加拒絕。高一功在廣西無法立足,被迫率軍向貴州轉移。轉移途中又受到大西軍餘部孫可望的襲擊,損失慘重,高一功在戰鬥中犧牲。後來,這支隊伍在李過義子李來亨的率領下,加入了川、鄂一帶的夔東十三家軍,繼續抗清。

李定國、劉文秀、孫可望都是張獻忠部下有名的將領。張獻忠犧牲後,他們率領大西軍餘部,繼續鬥爭,後來進入雲貴,堅持抗清。

1651年,清軍佔領桂林。桂王逃至廣西瀨湍,永曆小朝廷已到了朝不保夕,山窮水盡的地步。孫可望把桂王接到貴州安隆。桂王封孫可望為秦王,朝政由孫可望把持。

1652年,大西軍北上抗清,形成抗清鬥爭的第二次高潮。李定國率軍經貴州、湖南武崗、廣西全州,直搗桂林。清朝駐守桂林的定南王孔有德戰敗自盡。廣西人民紛紛起兵響應,大西軍僅用十幾天時間,收復了廣西全境。接著,李定國又揮師湖南,北取長沙,東掃江西,出兵僅七個月,便攻克十六郡、三十二州縣,收復失地三千里,取得了輝煌的戰果。清廷大震,即命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兵十萬,進軍湖廣。十一月,李定國與清軍大戰于衡州,設伏刀斬尼堪,又打了一次大勝仗。這兩次勝仗“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同時,大西軍還和福建的鄭成功、夔東十三家多次聯繫,配合作戰。全國的抗清鬥爭,迅速高漲。

李定國的功勞引起了孫可望的疑忌。1653年,孫可望率兵東進,二月至源州,邀李定國議事。劉文秀派人密告李定國說,孫可望要謀害他。李定國寫信給孫可望,勸告他說:“不宜妄聽讒言,自相殘害”。為了避免武裝衝突,李定國領兵五萬進入廣西。但是,孫可望仍不肯放過,派兵去柳州襲擊李定國,造成內部殘殺。後來,李定國又遭到清軍追擊,節節敗退。1655年,退到廣西南寧,只剩下六千餘人了。

孫可望把李定國排擠走後,野心更加膨脹。他勾結一部分朝臣,強迫桂王禪讓。桂王不甘心失掉皇位,便密草血詔,叫李定國率兵入衛。1656年正月,李定國、劉文秀迎接桂王回到雲南,桂王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1657年,孫可望率兵十四萬進攻雲南,欲與李定國決戰。孫可望部下不願與李定國自相殘殺,在陣前紛紛倒戈,高呼“迎晉王”,奔入李定國營內。孫可望見勢不妙,倉惶逃去,僅率數十騎到長沙向洪承疇投降。

孫可望叛變後,一再出謀劃策,勸說清軍攻佔雲、貴。清廷掌握了雲、貴的虛實後,便於1658年兵分三路,大舉進攻雲、貴。明軍內部孫可望舊部聞訊猜疑不安,紛紛降清。李定國倉促迎戰,寡不敵眾,敗回昆明。桂王倉惶逃往緬甸,清軍很快地佔領了雲、貴。李定國轉戰在雲南邊境上,多次上書,請桂王回到雲南堅持抗清。但桂王只想苟安,不肯回來。1661年,清軍進攻緬甸,緬甸獻出桂王,第二年的四月,桂王父子在昆明被吳三桂殺害。李定國曾多次出兵截擊,迎救桂王父子,都未遇到。他聽到桂王的死訊,激憤成疾,不久在勐臘死去,年四十二歲。李定國臨死時告誡兒子和部將說:“寧死荒外,勿降也。

李定國早年追隨張獻忠,反抗明王朝腐朽的反動統治。當滿族入侵時,他又將鬥爭的矛頭指向屠掠壓迫人民的清朝侵略軍。他勇敢善戰,至死不屈,立下了赫赫戰功,嚴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起義領袖和抗清英雄。

夔東十三家軍是據守在川湖的廣大邊區上的一支農民起義軍。這支起義軍的領導人郝搖旗、劉體純,曾經和南明王朝合作,共同抗清,但受到南明王朝的歧視和排擠,後來轉移到川湖一帶,和在這一帶抗清的義軍聯合起來,組成一支抗清隊伍,稱夔東十三家軍。後來李過義子李來亨也來到這裡,參加了夔東十三家軍,據守在巴東的茅麓山。

夔東十三家軍,招徠各地饑民,開荒種地發展生產。並革除弊政,減輕人民賦稅,使人民安居樂業。他們又聯絡靖江以南的美容土司田甘霖加入作戰,奉明宗室韓王本立的名號,與孫可望、李定國等人也建立聯繫。

1659年,清軍大舉進攻雲、貴,劉體純、李來亨、譚文等十六營將士,溯江而上,一度圍攻重慶,震動四川全省,牽制了南進的清軍。

1662年,清政府消滅了桂王小朝廷之後,便全力對付夔東十三家軍。清朝以功名利祿,百般招誘起義軍首領,但他們都不為所動。清朝轉換手法,派重兵壓境。農民軍佔據有利地形,清軍屢攻不下。於是清朝調集陝西、湖北、四川兵力,組織三省會剿。1663年年初,陝西總督白如梅率兵進攻房竹一帶,遭到郝搖旗阻擊。四川總督李國榮進攻昌守一帶,遭到劉體純阻擊。湖廣總督張長庚進攻西山,遭到李來亨阻擊。後來,戰鬥逐漸集中在西山進行,清軍被李來亨打得落花流水,傷亡萬餘人。同時,郝搖旗在黃草坪也大敗清軍。

1663年八月,清政府再次派八旗勁旅和陝西、四川、湖北綠營兵,採取了“立壘圍困”步步進逼的戰術,切斷了起義軍各部之間及其與老百姓的聯繫。1664年三月,郝搖旗、劉體純被清軍圍困在巫山天池寨。起義軍糧盡援絕,山寨被敵人攻破。劉體純戰敗自縊而死。郝搖旗率眾衝出重圍,在黃草坪英勇犧牲。清軍攻破天池寨後,便集中全力圍困茅麓山。李來亨在重重包圍之中,頑強戰鬥,並嚴辭拒絕清軍的招降收買。八月,清軍攻入山寨,李來亨一家舉火自焚,壯烈犧牲。他手下三萬多名將士,或戰死,或突圍出去,只有一百五十人被俘,沒有一個投降。這次戰鬥,起義軍孤軍奮戰,英勇頑強,使清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直到一百年以後,北京的旗人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時,還說:“又上茅麓山啦!”

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1664年李來亨犧牲的二十年內,漢族人民進行了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反抗鬥爭。夔東十三家軍被鎮壓以後,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基本結束。從此,清朝統治進入相對穩定時期。


苦茶庵


向敬之

當清軍佔領西安和南京後,多爾袞不再是“得寸則寸,得尺則尺”的心理,而是認為農民軍和南明政權不堪一擊。他要傳檄而定,向江南諸省派出招撫,意圖統一全國。然其武力征服、民族壓迫和推行的剃髮、圈地、投充、緝捕逃人等一系列惡政,逼迫著更多的漢人反清。

被清軍擊敗的農民軍開始尋求聯合南明共同抗清。

順治二年五月初,李自成在湖北九宮山死於地主武裝之手,其大順軍餘部經過一番討論後,決定在李錦、高一功的率領下,聯合新成立的南明隆武政權共同抗清。

隆武帝朱聿鍵是一個頗有民族氣節和政治作為的君王,不但派出湖北巡撫何騰蛟進行招撫,而且對大順軍將領進行封爵授官。遺憾的是,朱聿鍵力量不濟,在汀州被俘,絕食而亡。大順軍餘部轉而投到永曆政權的旗下。而張獻忠留下的大西軍,也最後在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的率領下,加入到尊奉永曆政權的抗清聯合陣營。

雖然大順軍餘部和大西軍餘部,接受了南明政權的封賞,但是他們始終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這既是銘記甲申之變的南明君臣對義軍的設防所導致,同時也有義軍不屑參與南明的派系之爭。

義軍雖是烏合之眾,但他們是這一時期抗清的主力。永曆二年(順治五年)冬,李錦、高一功率忠貞營反攻湖南,連克常德、益陽、湘潭諸州縣。四年後,李定國攻克桂林,逼迫清軍定南王孔有德自殺,繼而挺進湖南,在衡陽擊斃清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創造了“兩蹶名王,天下震動”的佳績。劉文秀、王復臣率部由黔入川,一舉擊潰清平西大將軍王吳三桂和定西將軍李國翰。

雖然最後農民軍還是敗了,但是他們堅持的聯明抗清,而非投明抗清,卻延緩了南明政權的生命。如大順軍在營中仍稱李自成為先帝,奉其遺孀高夫人為太后;而孫可望等修撰了大西國史,尊稱張獻忠為太祖高皇帝。

這些義軍助明抗清,或者聯合抗清,是因為在民族矛盾尖銳時,主動暫停了階級反抗。


以禮觀書


明朝其實不是那麼招糕,其實起義軍就是反對一些小的分歧,明朝基本上還是不錯的,他們只是想換一個方式生活。清朝是外族所以去抗清。李自成也不是什麼好人,此人個人品質有問題,是個酒蒙子。有家暴。起義軍裡面有很多是有文化。頭領有一些是富商,有一些頭腦。


圖影隨行


明末起義軍是階級矛盾,情軍入關說好聽點是民族矛盾。說白了就是侵略。你不侵略誰閒的和你有矛盾。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可悲的是明朝官員投降的多,抗清到後面農民軍居然成了主力。正是,仗義每逢屠狗輩,無情多是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