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还有没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战情解码


首先我们先看看苏军是如何夺取战场主动权的,1942年的苏军在整个夏季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步,尤其是南翼战场,不仅丢掉了顿涅茨盆地和克里木半岛,而且高加索的油田也面临着被占领的危险。苏军在冬季反攻时的军事实力并不比夏季要强多少,甚至还要弱一些,可是却在斯大林格勒取得重大胜利,一举扭转了被动的战略态势,转入了全线的反攻。所以苏军之所以在1942年底夺取了战场主动权,靠的不是绝对的实力优势,而是战略上的正确部署,利用了德军在战略非常明显而又致命的失误,这是军事谋略上的胜利。



1942年至1943年冬季战役结束后,得益于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发起一场成功的反击,重创了苏军的快速部队,抵消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所遭遇的惨败,苏德两军都遭受严重的损失,战局再度归于平衡。双方都没有将对方置于死地的实力,不过介于苏联自身人力资源优势,加上盟国越来越多的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军迟早将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进而在绝强的力量下压垮德军。所以对于德军来说是比较不利的,但是我们不能说德军就此失去了夺取主动权的可能。


1943年的德军仍旧在素质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哈尔科夫反击战就是典型的例证,即使在非常不利的局势下,一旦德军转入机动作战,仍旧具备强大的战斗力,之所以没能歼灭大量的苏军有生力量,是因为冬季作战条件恶劣,夜晚部队只能在村庄过夜,无法彻底封闭缺口,得以让苏军人员逃脱。虽然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只能算是战役上的,但是其作战模式却非常值得借鉴,即通过有计划的战略撤退,诱使苏军主力不断西进,进而暴露出侧翼,提供德军围歼苏军主力的绝佳机会。只需要将这种作战规模扩大就可以了,不再是一个集团军群的事,而是数个集团军群的大规模“后发制人”,歼灭的目标则是苏军一个或数个方面军。


其实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就是属于“后发制人”,跟德军在哈尔科夫的反击如出一辙,都是利用对方不断深入,兵力分散,后勤补给不足,侧翼暴露,从而发起强大的反攻,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后,逆转了战场的局势。所以如果德军在此后采取这种后发制人的战法,不断的歼灭苏军的有生力量,以运动战和歼灭战为主,而不是单纯的阵地战,德军还是有夺回战场主动权的希望的,毕竟苏联的征兵年限已经下调到15岁,不可能长期承受1941年和1942年夏季那样军队的大量损失。

不过即便德军能够取得东线战场的主动权,德国也不可能赢得东线的最终胜利,最好的结局也只不过是迫使苏联难以承受军事上的巨大损失而选择和德国和谈,也就是说,德军能在东线取得平局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战略论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东线德军各集团军群的力量损失惨重,大部分作战师都再也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对于继续争夺东线主动权已经开始有心无力了。其实早在莫斯科战役后,德军已显现出颓势,根据国外一位资深军迷(Panzerstuffen)的研究,德军在41年6月时还是一个可以在整个东线发起全面进攻的强大力量(136个可以执行各种任务的作战师,27个需要进行整顿后才可以执行进攻且多数只能执行有限进攻任务的作战师,46个适合防御且过半只能进行低烈度防御的作战师)。

然后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即1942年3月,德军已经开始伤筋动骨。(8个可以执行各种任务的作战师,50个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整顿才能执行有限进攻任务的作战师,还有102个只能进行防御任务的作战师,其中29个师只能执行低烈度防御)即便是经过了3个多月的修整补充也只能在东线局部地区展开大举进攻。但在南线的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还是遭遇了严重惨败。

而经历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即1943年春季的德军情况还不如42年3月。当然对面的苏军也不好过,毕竟伤亡要远大于德军,可是由于苏军早早就开启了战争总动员使苏军要比德军能耗。苏军的武器装备也在43年开始与德军基本持平且局部占优。兵力对比德军也处于劣势。

这样即便是41年状态最佳和42年状态至少比43年好的德军都争夺主动权失败了,那就更不要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了。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最有“可能”(当然也只是从不可能里挑出相对可能的时间段)重夺战场主动权的机会也就是在43年夏季了。但其实这也是不怎么现实的。可能大部分人已经想到了堡垒行动。虽然在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后于库尔斯克周围形成一个突出部,但是前期德军战力未恢复,且三到四月份因冰雪融化导致很多区域的道路泥泞,德军即便发起进攻不会有多大进展。而且由于苏军重兵并未聚集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即便是拉平了突出部,最多也只是缓解一下东线局势,但因为苏军主力尚在,且很快将对德军发起大规模攻势。德军肯定也挺不住,最多战损好看些而已。

而五到六月份当德军正在恢复战力的时候,苏军那边已经部署了大量人力展开防御,并且组织反攻的重兵已经在集结中。计划来一场防守反击(因为USSR上层已经在3月底察觉德军可能要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大动作)。这样就像历史上的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的结果一样了。

至于剩下的时间段就更加不可能了,由于苏军的优势越来越大,加上盟军在意大利展开大动作,并还要计划在法国展开更大的攻势,状况已经不佳的德军还要分兵应付英美盟军。再加上由于盟军的不断推进,英美和苏军都有在轰炸德国的后方,使德国的战争机器得不到全面施展。德军翻盘也只是无望了。

所以综上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只能打一些让对手有所放血的战术性胜利的战役了。


黎塞留的野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德军还是可能重新夺取战场指挥权的,前提是苏军要特别重大的错误或者连续犯错。

苏德战争的转折在于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

莫斯科会战遏制了德军闪电战的锐利势头,让战争彻底陷入持久战。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德军基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一没有被攻陷的重镇列宁格勒,也被重重包围,而且包围这里的德军数量并不多,被牵制的兵力并不多。

莫斯科会战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持续3个月的血战,迫使德军暂时转攻为守,并且全线撤退撤退100到250公里。

同时,此战德军伤亡也很大,超过50万人。

苏军虽然也伤亡70多万人,但苏军可以使用的兵力比德军大得多。

所以,这70万的伤亡对于苏军来说不足以伤筋动骨,可以迅速补充。

同时,守住了莫斯科也就拱卫了大后方乌拉尔山区的兵工厂,让苏军具有长久作战的能力。德军最怕的就是持久战。

莫斯科会战以后,双方大体是均势,但德军仍然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占据上风,可以任意发动进攻攻击苏军。

所以,苏军并没有消灭战败的危险。

而斯大林格勒会战则是极为关键的。

如果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陷,苏联南部的大片领土就有很大威胁,甚至可能会保不住。

尤其重要的是,苏军控制的高加索油田就会受到相当的威胁。

对于苏军来说,高加索油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苏军的战争血液。

所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意义很重大。但退一步说,即便斯大林格勒被德军攻陷,苏军也不可能迅速就垮了,只是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而已。

但事实上,德军失败了。

经过长达7个月的苦战,德军不但没有攻占斯大林格勒,还被迫后撤,损失了高达80多万的部队,很多部队是成建制被合围歼灭。

对于德军来说,这种损失几乎是致命的。德军深入苏联境内想要补充是非常困难的,尤其很多部队成建制被消灭,根本就无法补充,只能重建。

相反,苏军虽然损失120万人,但这种损失仍然是苏联可以承受的。

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后,德军不但战略上陷入颓势,实力上也落了下风。

那么,德军能不能赢呢?

还是可能赢的,就是必须苏军犯有重大错误或者连续犯错。

如果苏军不犯大错,或者不连续犯错,德军基本就不可能赢了。

其实稍后苏军就吃了个大败仗。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德军击溃苏军攻势,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但苏军随后立即调整战略,主动向后收缩,避免了连续失败。

此战苏军损失十多万,远远谈不上伤筋动骨。

其实,仅仅哈尔科夫反击战已经可以看出德军已经难以扭转战局。

此战德军兵力约三四十万,而苏军已经猛增到120万以上,损失10万算不了什么。

此战以后,苏军高级军官再没有犯过什么大错。

比如库尔斯克会战,苏军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最终击败德军。

随着盟军上百万大军在德军西线诺曼底登陆,德军基本没有招架之力,苏军一路打到柏林。

其实,苏德战争大概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美国老电影《坦克大决战》中,旅长海斯勒上校曾经对部下中士说:1942年我们就知道赢不了战争。


萨沙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只是大伤元气,并没有伤筋动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机会还是有的。

在1942年同时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和高加索战役对两方的消耗都是巨大的, 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苏军最终也只是惨胜德军。

在1942年5月-1943年3月由曼施坦因组织和策划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以10万德军消灭和俘虏了几十万苏军,特别是德国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的反冲击,使得苏军几乎没有招架之力而全面溃败。从哈尔科夫战役可以看出德军还有非常大的战斗力, 苏联这个时候还不具备彻底打败德国的实力。 德军在这次战役中极大的歼灭了苏军的有生力量, 缩短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双方在兵力上巨大的差距, 也极大的增加了德军的士气。

德军在哈尔科夫取得的战绩也拉开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序幕,而库尔斯克会战就是德军最有可能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契机。

德军如果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挟哈尔科夫大胜苏军的士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用装甲集群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军,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就算暂时不能取得全胜, 也会给苏军一个重创,其后德军的虎式、豹式和象式等重型坦克及斐迪南坦克歼击机投到战场后,作为主战坦克的II号、III号和IV号坦克配合“黑豹”、“虎式”重型坦克进攻,给苏军造成巨大的、持续性的打击。 这样,德军有可能会取得比基辅战役更大的战果,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

但由于希特勒为了等数量不多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投入战场,干等了二个多月,给苏军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缓慢且损失惨重,最后因为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小胡子为了战略伙伴的友谊,抽调最精锐的第二装甲军到意大利防守而被迫撤退。苏军乘机反攻, 德军且战且退, 最后是苏军惨胜德军。

此次战役之后,德军完全失去了战略主动权,进入了全面的防御,再也没有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能力了。


原创作品,欢迎喜欢历史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谈文论史


不可能了。

原因很简单,1941年12月美国参战,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美国工业和军队基本完成了向战时动员体制转轨的工作,美国工业对盟国的援助与日俱增,而美军也开始不断向欧洲集结,美国陆军航空队加入后,盟军对欧陆德占区的战略轰炸也与日俱增,德军在西线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对于德军来说,唯一摆脱两线作战窘境的途径,就是在美军大量投入西线发力之前,迫降苏联或者至少迫使苏联达成停战,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首次歼灭德军近30万人的大规模战役集群,这无疑坚定了苏联从上到下的胜利信心,基本上断绝了东线单独媾和的可能。



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大批训练有素的部队,这种损失对于萝卜快了不洗泥的苏军来说还可以补得上,而对于人力资源相对匮乏的德军来说,一次性损失这么多训练有素的历战老兵就伤到元气了,而且西线压力迫使德军将更多的资源转向西线(尤其是德国空军),这样一来投入东线的资源更加紧张,要组织起足以扭转战争主动权的攻势愈发力不从心,而且轴心国军队不久后又在突尼斯丢掉了35万人马(其中十多万德军),经过这两次失败,德军虽然仍然能够组织战役性的反击,但是要组织起足以扭转战局的反攻,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了。


DDG的老船坞


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德战场主动权也在德军手里,库尔斯克会战时,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德军再次陷入两线作战,才使德军丧失了主动权,不是盟军登陆意大利,大量德军从激烈的战场被调走,苏军是无法取得战役胜利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之所以苏军取得胜利,首先是希特勒过于乐观,草率改变了作战计划,把进攻高加索油田的兵力,分出来一部分发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本是东线德军计划中没有的。进攻高加索的蓝色方案中不包含斯大林格勒,即便草率的改变了计划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只要到达斯大林格勒郊区,切断铁路枢纽就完成了战役目标。本来就是冒险的分兵出击计划,可是由于初期打的太顺利,第六集团军出乎意料的突入到了斯大林格勒城区,让已经膨胀的希特勒再次做出错误判断。把第六集团军俄任务再次变成占领整个斯大林格勒地区。

结果没想到苏联高层的决心保卫斯大林的决心异乎寻常,过长的补给线导致第六集团军真的成了孤军,本来也不用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只要撤退到原定计划的郊区,等待后来曼施坦因率领的援军就可以了。可是希特勒固执的不许撤退一步,才出乎苏德双方的意料,把个第六集团军断送了。

无论东西两线,单打独斗都没有彻底击败德军的可能性,德军是被两线夹击打败了。二战其实非常的凶险,对于轴心国来说,二战是一场必然失败,但又差一点获胜的战争。如果不是多方面因素遇到一起,苏联在初期基本上就被打垮了,苏联一垮整个战局就出现变数,战争拖下去核武器必然率先在德国出现。德国当时已经完全掌握弹道导弹技术,一旦导弹和原子弹结合,加上希特勒的极端性,还真的是可怕的。





雯臣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从参战国之一的德国角度来回答。

英国的军事战略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他的著作《山那边》提到,他问过德国将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是否还有取胜的信心这一问题,龙德施特勒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认为德国完全有机会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获胜。德军的弹性防御战术在43年初的战斗中有效打击了苏军。

从德国的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联在哈尔科夫战役中的表现极其拙劣。苏军在这一次战役中损失24万人,装甲车辆上千,而在奥廖尔和布良斯克方向,苏联的进攻很猛烈,但德军坚守更加稳固。苏军对德军的进攻如莫斯科战役后仓促进行的进攻,不仅未能取得决定性成果反倒自身损失惨重。那么在苏联军队进攻不力不能有效歼灭德军一线有生力量的情况下,苏联方面自然也就还未能取得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

德国认为在43年间,德军新一代坦克即虎式重型坦克已经投入批量生产,德军未来在装甲部队的质量上将会取得一定的优势。而4号坦克也已换装75毫米长管炮,德军现有的装甲部队与苏联交手也未必吃亏。德国在单兵装备上也有了更新,MP43突击步枪也开始列装德军,并在之前的列宁格勒战役中发挥出色。此外德国部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于春天获得了3个月的修整时间,部队士气得到了很大恢复。德国人认为,经历一系列战斗后,德军损失固然惨重,但苏联也不好受。如果能歼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并借此深入进攻苏联后方工业区或能源产区,将会对苏联造成毁灭性打击。

而从此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来看,不能说德国人的想法是没有道理的,德军一度突破了苏联3道防线,即便最后放弃进攻导致战败,获胜的苏军的损失也确实高于德军。

因此,我觉得如龙德施特勒所言,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后完全有机会扭转战局,就是要赢下库尔斯克战役,并且要赢的漂亮。至于这个机会有没有办法抓住,至少,曼施坦因是认为完全有机会的。


Lhclearly


斯大林格勒战役被认为是二战东线战事的转折点,此战双方损失巨大,尤其是德国,其主力部队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损失约为25万人(不包括轴心国其他部队),主将保卢斯元帅被俘。

而苏军同样损失巨大,伤亡总数超过100万人。

看似势均力敌的一场战役,为什么能称为转折点,这要从当时的战场态势说起。

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国从南北中三线进攻苏联,经过短暂的胜利后,德国的进攻逐渐停滞下来。

北方集团军群受困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整个卫国战争期间,再未前进一步。

中线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原本计划三路会师,一举拿下敌国首都,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朱可夫终结了不可战争的神话。

南线进展顺利,打下基辅不说,还歼灭了苏联大量有生力量,如果不是南线执着于围歼西南方面军,莫斯科战役不会输得那么惨。

如果说苏德战争是一场足球比赛,那么莫斯科战役后, 双方场上比分就是1:1,德国先进球,苏联搬回一个,场面上,德国依然占优。

与对手相比,德国是一只崇尚技术的球队,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打仗讲究技巧,斗智不斗力,而苏联虽然技术粗糙,装备简陋,却在力量和斗志上占据优势,除此以外,德国是客场作战,天气后勤人数都站在苏联一边,场地越烂,比赛时间越长,后者的越占优势。

此时的德国,迫切需要再下一城,抢回主动。

1942年德国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取胜,北线南线分别击溃苏联的反击,加之夏天到来,德军战斗力有所恢复,大本营认为,继续围攻莫斯科胜算不大,嚼过的馒头再嚼一遍也没意思,如果能够拿下斯大林格勒,打开苏联南部高加索的通道,不仅能够控制苏联内河运输咽喉,还能彻底占据苏联西南部的粮食和石油基地,进而 引诱土耳其出战,一举多得。

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

可以说,这是比赛第二回合的核心战役,双方都压上了全部,谁都输不起。

但苏联赢了。

德国不仅没有实现赛前部署,还损失惨重,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高呼:“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比分变为1:2.

熟悉足球比赛的网友都知道,从1:0变成1:2,想再扳回来,十分困难。

更何况,苏联的后劲被完全激发出来,愈战愈勇!

广袤的苏联国土,犹如一个巨大的魔术师,不断变出坦克、飞机、大炮和海量的士兵。

而不可一世的德国,却失去了魔力,变得畏手畏脚。

虽然此后有天才的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组织反攻,但那更像是拖刀计,砍了对手一刀,又被对手砍了一斧头,苏军已经完全不惧怕德国人,奥博扬双方硬杠就是苏联实力的证明。德国能获得一时的胜利,打苏联却会用两倍三倍的胜利来反扑。

德国再无可能夺回主动权!



日慕乡关


夺回主动权的机会是有的,但难度非常大,可能性也就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原因有些:首先苏军的实力持续增长,兵力、装备、经验等都有大的提高。特别是空军,已不在是战场的可有可无的配角,正逐渐成为战场的主力之一。

其次,德国过晚的战争动员,使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东线德军,在装备和人员上都难以获得满意的补充率,包括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也一样。随后总动员的产能虽然逐渐释放,但此时的德军要应付的不单单是东线的苏军了,1/3左右的陆军、超过半数的战斗机部队、及大量装备、物资被用于法国和意大利(并且随时间不断增加)。

再次,在东线战事接近于转折的关键时刻,美英对德的战略轰炸逐渐显现作用,对德国赖以维持战争的工业基础破坏逐渐增大。由此造成不但破坏工业生产,而且牵制了空军战斗机部队的绝对主力,百万级的高炮部队,使大量生产力、武器、人力物力用于对抗美英的战略轰炸和恢复被毁的生产力。

最后,在43、44年,苏军接受了大量美援物资,进攻、后勤、生产等能力都呈现大幅提高。另外加上希特勒的错误作战方式,使德、苏二军力量天平失衡不断加大。

由此可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要夺回战场主动权是非常困难。


探测卫星A


有可能,但是微乎其微,等于没有,并且历史上的德军也做出了努力。

首先看,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两场绞肉机,德军两下重拳没能直接打死苏联这个巨人,接下来就会非常难受。

第一,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兵败注定之时,德国依然控制着苏联四成人口,而就在1943年,苏联军队的兵源已经近乎枯竭,并且后方出现大饥荒,而即使是征召四五十岁的兵力也要维持反攻,因为不反攻夺回土地人口苏联就无力再战。

第二,苏联和德国在1943年都还吊着一口气,都还有最后的牌可打,苏联更惨一些,但是斯大林知道自己有美国和英国的援助,而且德国的盟友日本明显无力对远东苏联部分进攻。

第三,英美的援助重要的不是大量的物资,还有对德国从西线和地中海的威胁,1943年意大利投降、盟军登陆西西里以及西线空战都让希特勒神经紧绷,许多东线部队被迫向西向南调动。

第四,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的神来之笔让东线稍稍稳定,也因此引出了库尔斯克战役,如果想让后继无力的苏联和谈,前提就是在1943年能够巩固已有防线的同时在一场大战中处理掉百万级别的苏军。

第五,东线核心是守住第伯聂河且打赢库尔斯克战役,然而打赢的条件时从北欧和西线调兵,当时1943年德国空军仍有西线制空权,这就需要意大利坚挺一把,独自面对1943年的进攻,至少保证不分散德军的兵力。

第六,在苏联在整个1943年无法越过第伯聂河并拿回乌克兰后,粮食和兵源将直接让苏联走向和谈,然而这需要最后一击,那就是远东方面超120万的苏联驻军不会被调动,那就需要日本的有效威胁甚至佯攻,这样就必须倒退回1941年,日本没有发动太平洋战争,所以这基本不可能。

第七,美国的加入才是德国无力解决苏联的难题,即使美国通过租借法案给苏联输血,也好过直接出兵北非和欧洲。

综上所述,在微乎其微的条件下德国有一个可以体面结束战争的机会,但是这样的机会需要希特勒的理智、德国军官团的豪赌、日本的理性和意大利的坚挺,而这些东西几乎不可能同时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