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最害怕的明朝官員,以至於清朝建立後,對他全面封殺!

談及明清戰爭史,十有八九之人會認為清軍一面倒的佔據優勢,至於明軍一直被動挨打、節節敗退。然而,真實歷史並非如此,在這一個明朝官員率領下,清軍反而是被動挨打、節節敗退,由於這是不光彩的一頁,以至於清朝建立之後,就對他全面封殺。

這個明朝官員叫袁可立,如果拿明末清初的歷史人物來比較,那麼可以說是:和于成龍一樣廉潔,卻比于成龍更有才;和袁崇煥一樣是文人治軍,卻比袁崇煥的眼光高得多。總之,袁可立是一個千古奇才。

清軍最害怕的明朝官員,以至於清朝建立後,對他全面封殺!

袁可立是河南睢縣人,科舉進士出身,一生官路坎坷,卻讓人意外的是:袁可立做什麼官,都能做出傳奇故事來。

剛入官場,28歲的袁可立是蘇州府推官(掌管刑名),可以說是官職低微。然而,袁可立卻做出了大事件,比如:冒犯上司的上上司巡撫,昭雪太守之冤;當時有一震驚朝野的重案,關係涉及內閣首輔,無人敢於過問,結果推官袁可立審大案;為了處理涉倭案件時,袁可立巡海問琉球,差不多是古今第一個這麼做的推官了。這裡每一件,讓其他官員都可以美名一輩子了。

連審驚天要案的袁可立,得到了萬曆帝特別召見,“內召當鍀諫省”。然而,袁可立很快就做了一件打萬曆臉的事情。萬曆寵臣犯案,仗勢殺人,其他官員不敢捉拿,結果袁可立把他抓了起來,萬曆下旨豁免,但袁可立卻不給萬曆皇帝面子,毅然抗旨將弄臣處死,萬曆無奈。

1596年,袁可立直接把矛頭指向萬曆皇帝,於是“觸帝怒”,35歲的袁可立被削職為民,一下子就26年。等到再被啟用時,已經是1620年泰昌皇帝時期的事情了。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60多歲的老頭,卻成了清軍的噩夢。

清軍最害怕的明朝官員,以至於清朝建立後,對他全面封殺!

天啟初年,遼瀋、廣寧相繼失守,全遼淪陷,形勢非常嚴峻。在這一情況下,袁可立臨危受命,節鎮撫登萊。

(1)袁可立的戰略是從遼東沿海到山東,建立沿海防線,配合孫承宗的陸路防線,形成海陸相犄角,困守努爾哈赤,比如袁可立提拔毛文龍,開創東江鎮。

(2)練兵上用戚繼光“水軍先習陸戰”之法,積有戰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餘人的水師陸戰軍隊。可以說,這是當時東亞最先進的海軍陸戰隊。

隨後,在袁可立和後金努爾哈赤的戰鬥中,努爾哈赤遭遇接連失敗,比如:袁可立收復遼南三衛及海島疆土千餘里,明朝大部分沿海要地失而復得,後金“四衛已空其三,沿海四百餘里之地奴盡棄之而不敢據,所餘者酉虜千人而已。”

由於正面有層層推進的堅固防線,後方有毛文龍等騷擾打擊,袁可立還利用後金內部紛爭做文章(比如策反後金高層劉愛塔),所以努爾哈赤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甚至不得以遣使議和,可謂非常丟臉。

總之,袁可立的出現,穩定了防線,使登萊、旅順、皮島、石城、寬靉等地連為一條弧線,對後金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和包圍圈,形成了對後金的海上軍事封鎖,加重了後金努爾哈赤的困境。不客氣的說,再持續一段時間,努爾哈赤的後金必然將難以持續發展。

清軍最害怕的明朝官員,以至於清朝建立後,對他全面封殺!

如此一個牛人,為何後世鮮有人知呢?其實很簡單,清朝的全面封殺。自後金與明交戰以來,攻城掠地,戰無不克,明將談金色變,然而袁可立一出山,就讓後金接連失敗,成為後金最害怕的明朝官員。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在袁可立面前,只是一句笑話。

可以說,袁可立讓清軍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羞辱。所以,清朝建立之後,對袁可立的話題十分忌憚,所涉傳記史料均遭刪削,甚至他的傳記和著作遭禁燬。在自己編修的《明史》中,對曾經影響過明清戰爭史的重要人物袁可立、毛文龍等一概削去不立傳。所以,由此導致袁可立在歷史上幾乎毫無名氣。

魯迅說過,《四庫全書》........(使天下人)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估計清朝也不想後世中國人,知道還有袁可立這樣一個讓努爾哈赤慘敗連連的大英雄吧。

閒扯一句,金庸說努爾哈赤是成吉思汗之後最傑出的軍事家。只是,不知道金庸是有意還是無意忽略了袁可立。

清軍最害怕的明朝官員,以至於清朝建立後,對他全面封殺!

顯然,讓努爾哈赤接連失敗的袁可立,才是後金的大敵,而不是袁崇煥!關於袁可立,還有四點值得一提!

(1)由於朝廷內部紛爭,最終袁可立再度被啟用不到5年之後,又一次無奈辭官回鄉。從28歲做官,35歲被辭官,26年啟用,做了不到5年再辭官,可謂官路坎坷。

(2)南京陷落之後,袁可立兒子袁樞,當時四十五歲,秉承父親“死忠死孝”的志向,不仕滿清,抑鬱絕食數日而卒。

(3)袁可立和袁崇煥都姓“袁”,但兩人的水平相差實在太遠。有人說,袁崇煥不死,明朝不會亡。這就有些誇張了,其實袁可立的戰略就是袁崇煥破壞的。

(4)如今,電視上播放了很多大劇,比如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其實明朝貪官不少,但像于成龍一般的廉吏也很多,其中更有袁可立這樣的傳奇人物,只是無人問津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