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裕王本来就是既定的接班人,为什么还要多次冒险参与倒严斗争?

文火烹小鲜




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不少情节都是虚构的

有个重要的剧情改稻为桑,也是虚构的,这个虚构一点还不要紧,关键是连裕王的故事也虚构。按照明朝的祖制,夺门之变后,明朝皇室亲王是不能参政的,而且远离权力中心,根本没有机会参政,也不敢参政,否则会被弹劾,惹火上身。

嘉靖的哀冲太子夭折后,裕王成为最大的皇子,按照明朝祖制,裕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但毕竟不是太子,是太子才能参政,不是太子就没有参政的名份。这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基本常识。



历史上,裕王非但没有参与倒严嵩行动,而且在严嵩倒台前对严嵩父子存有忌惮

因为裕王的父亲嘉靖听信道士的话,说二龙不相见,所以裕王基本见不到父亲嘉靖皇帝。又一次,裕王家的俸禄好久没有发放了,王府快揭不开锅了。裕王不得不让人给严世蕃送去1500两银子,这样俸禄才得以发下来。严世蕃很得意,到处和人说,连皇子都要给我送银子,而且说朝廷没有我严家富有。



裕王上台后,严世蕃已经被处死,严嵩不久也死了,裕王在修明世宗实录时,把严嵩父子的贪赃枉法写的比较清楚,也算是给了严嵩父子这两个奸臣下了历史定论。后来清朝修的明史将严嵩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也算恶有恶报。


坐看东南了


这是嘉靖安排好的故事情节,谁不斗谁死

嘉靖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葩皇帝,一心躲在西苑炼丹修道,宠信道士。搞的国库空虚,卖官糜爵,二十多年不上朝,完全符合昏君的形象。


看上去丝毫不理朝政,但是他把朝堂上衮衮诸公一个个收拾的服服帖帖,满朝文武皆为棋子。严嵩和裕王的斗争早就被定下格局,谁要是不斗,谁就出局。

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的第三子,但嘉靖其他儿子全部早世,虽然嘉靖表面上对朱载垕关系十分冷淡,没有案例册封其太子。不过嘉靖对于自己的“布种大业”非常痴迷,明眼人都知道皇帝位置肯定是会传给裕王。以严嵩父子这对揣摩圣意的高手难道会不知道?但正是他们知道嘉靖的心意,所以只能跟裕王党拼到底,寄希望于渺茫的立其人为皇帝。


相比较嘉靖,裕王的声誉要好太多,关心民间疾苦,针砭时弊,朝堂上清流和对严党不满的人士全部倒在其麾下,可以说是朝堂上“正义人士”的最后希望。所以如果严党和裕王党要是合流,嘉靖的皇帝位置还能做的稳吗?他还能安心的在西苑炼丹,各种胡作非为吗?

所以严嵩很清楚,他倒向裕王之日,就是他的死期。而裕王除非想要要做李世民或阿尔萨斯,否则也绝不可能和严党合流。更何况相比较前者,后者难度还更低。所以双方的斗争早就被安排好,不斗也得斗,谁不斗谁就出局。嘉靖要严党打压裕王党势力,又拉出裕王这个未“贤君”让其他诸多臣以未来希望,同意他的胡作非为。



此外,严党和裕王党斗的太久,双方血仇太深,周云逸案、沈炼案、大殿案等,权力的游戏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过家家。裕王党本身就是被严党打压欺负的政治失意者大集合,双方积怨太深,更何况嘉靖把不得双方斗的越狠,这样自己炼起丹来越安心。


五岳掩赤城


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国家机器还能照常运转,这就是他玩的高明的平衡术。他利用徐阶与严嵩之间的明争暗斗,将大权牢牢的握在手中,真正做到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裕王做为嘉靖的既定接班人,为什么要多次冒险参与倒严的的斗争?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点:,让他不得不这样做。

一:未来的天子职责。裕王成了嘉靖的唯一继承人后,君临天下是早晚之事。自古以来,没有一个皇帝甘愿平庸,甘愿默默无闻,谁不想有一番大作为,青史留名!裕王也不例外。严嵩,严世蕃结党营私,贪污纳垢,裕王比谁都看得清楚。他冒险倒严,不仅能为自己登基后有所作为扫除障碍,而且还能赢得以徐阶为代表的士大夫拥戴。



二:做给他父亲嘉靖看。严嵩,严世蕃父子是君子是小人,嘉靖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之所以不法办严氏父子,其实就是用他俩来平衡朝中清流的势力,以达到自己修道、管理国家两不误。如果,严氏父子倒台,清流就会一家独大,他岂能安心修道,长生不老!裕王正是看透了嘉靖的心思,才敢暗中与徐阶一起倒严。因为严氏父子是奸臣,嘉靖心知肚明,搬到严氏父子,即使嘉靖心里不乐意,也绝不会怪罪自己。

三:倒严能使裕王将来实现大权独揽。严氏父子把持朝政二十年,势力错综复杂,党羽遍布朝廷内外,如果现在不趁机把他们搬到,将来他们就会架空自己,成为无冕之王。熟读史书的裕王,深知霍光、高洋这些权臣当年如何飞扬跋扈、目无天子!他绝不允许霍光、高洋的事重演。

事实证明,裕王登基后,是个不错的皇帝。他任用高供、张居正等贤臣,一扫嘉靖朝的乌烟瘴气,是大明又一次出现复兴的迹象。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裕王为什么倒严,因为这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裕王为什么要为徐阶、髙拱、张居正撑腰,因为这也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如果裕王不倒严,那么也许严嵩早就倒了。

嘉靖道长的一句“三路诸侯”,点出了剧中的三个派系:清流、严党、司礼监。

那为什么清流党不是裕王党呢?

因为裕王没党,裕王不需要有党,因为裕王是嘉靖道长的唯一儿子。

如果不是嫡子,也许裕王真的会和清流党结为裕王党。

那为什么裕王还要一心一意倒严呢?

前面说了这是嘉靖道长的需要。

正如严府论酒的暗示一样,严嵩一杯酒,徐阶、吕芳各半杯酒。

如果没有裕王撑腰,清流一党早就被严党打趴下了。

裕王明白嘉靖道长的需要,所以才会全力支持清流党倒严。

嘉靖道长用严嵩来控制朝局,用人、罢人和杀人;

用徐阶来制衡严嵩,防止严党尾大不掉、谋逆作乱;

用吕芳来传达个人意志,满足个人欲望。

这就是司礼监-严党-清流权力体系,也是嘉靖道长的帝王之术。

所以在严党和清流的搏斗中,司礼监就是个风向标。

嘉靖想敲打严嵩时,吕芳就站在清流一边;嘉靖想打压清流,吕芳就站在严党一边。

试想如果裕王不倒严,而是左右逢源,那么谁会感到危险呢?

嘉靖道长无疑,他决不允许司礼监、内阁都和裕王一体无间,拿走全部权力。

所以严党倒台后,嘉靖道长必然猜忌吕芳和徐阶,必须时常敲打徐阶,希望他来替代严嵩发挥“遮风挡雨”的作用,这是他故意提拔徐璠接替严世蕃任工部侍郎的原因。

又必须时常敲打吕芳,防止他有了“倒向裕王”的念想。

更必须时常敲打裕王,“你爹还没死呢,还轮不到你接班”,这是要拿掉冯保的原因。

所以说白了,剧中的一切,都是嘉靖帝的权谋之术、帝王之术,都是为了一个平衡。


瓦窑堡的碳


我来回答,

1、裕王刚开始不是太子,嘉靖十八年,册封自己的次子朱载壡为太子,三子朱载垕为裕王,四子朱载圳为景王。

2、朱载壡当年十年太子之后病死了。按理来说,太子之位应该落到裕王头上才对,但是太子死后,一直没有再次册封太子,所以这才是关键,虽然有继续太子可能,但是没确定,一切都有可能。

3、严嵩是首辅,是当时最有势力的权臣,并且又得宠嘉靖,嘉靖又不喜欢裕王,关系微妙复杂。裕王后面有张居正,徐玠支持,这几派明争暗斗多年,某种意义上来说,势力相互制衡,嘉靖才能坐稳皇位,所以是嘉靖默许的成份在里面。

4、两派势力长期斗争,积怨太深,周云逸之死、比如沈炼,都形成死结,所以不可能和解,斗到最后严嵩倒台被杀而终结。


枫桥寒山寺


我没有看过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不知道跟史实有多大差别。

裕王朱载垕非嘉靖的长子,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皇帝看中,所以基本上没得到父爱,也是因为他的兄长都死的早,所以他才能当太子。

他的皇帝老爹晚年听信道士的话“二龙不相见”,所以父子俩N年未见,就更别提对太子的教育了,所以朱载垕一直生活在王府,能较多地接触到社会生活各方面,了解国情和局势。

严嵩好像不是一个国家的大臣,而是嘉靖的代言人,任何时候都以皇命为主,在当时皇帝和太子并不和谐,所以严嵩对太子的态度也就跟随了嘉靖。朱载垕和严嵩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尖锐,朱载垕在当裕王的时候是相当低调,很少参与政事,没有多少直接参与倒严的行动。


红黑圣西罗


历史上导严的主要是徐阶、高拱,以及大批的低级官僚。裕王应该也受他们裹挟。表面上倒严,实际上是表达对嘉靖治国方式的不满。


阮景东


再屌也只是太子,即使嘉靖没别的儿子,可老朱家其它的娃儿能少?别望了,嘉靖就是武宗没娃儿死得早,才接他堂兄的班的!(后来还风风火火地搞了个大礼议,把杨廷和父子俩都整进去了!)

万一严家把持了朝政,嘉靖哪天嗑多了金丹瞬间个儿屁了。裕王能有善果?即便严家放他一马,须利登基了,小严来个剑履上朝,赞拜不名什么的,这新皇帝的小日子还过不过了?

所以啊,这就是敌我斗争,不是你屎,就是我王。


咬丨人


为了实际的工作,就好比说在一个公司里,大老板没有以后,二老板未必能用好大老板留下的员工,他们还会经常搬出大老板来压制二老板,还有就是政治理想不一样,这个恐怕是主要原因


少雄54124356


我从小听书长大,这两天吓疯了,住院医回家在答,谢谢提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