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靠半個荊州就能夠威震華夏,為何孫權得到荊州以後卻碌碌無為?

clover_ATS


1、孫權得到荊州後,也做了不少“威震華夏”的事。

關羽敗亡的時間是公元219年末,公元220年,孫權幾乎得到了荊州全境。也就在同一年,孫權即發動了北伐,這次戰役迫使曹魏全線退縮,將防線從襄陽撤到了宛城一帶,孫權部將陳邵成功攻佔了襄陽。

從戰略意義上講,孫權的這次出擊,戰果並不遜色於關羽。因為劉表死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其中曹魏佔據的就是荊州北部的襄樊據點,這兩個據點既是曹魏南下的根據地,也是抵擋蜀吳的前哨站,戰略意義巨大。周瑜當年就曾說過“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

只可惜,當時吳蜀交惡,孫權的防禦重心依然在江淮和荊州西線一帶,所以,當曹丕代漢稱帝,政局穩定之後,由曹仁和徐晃再次統兵南下,奪回了襄陽。但孫權對於從荊州方向北伐始終沒有放棄。

孫權於公元226年、234年、237年、241年、243年多次從荊州發動北伐,目標依然是襄樊地區。其中,公元241年的北伐,兵力多達5萬,東吳戰將朱然、孫倫將樊城團團圍住,諸葛瑾、步騭率軍攻入柤中(襄陽西南,今湖北南漳縣)。後因司馬懿帶著大批曹魏援軍趕到,東吳被迫撤軍。

此後襄樊一線成為吳魏拉鋸戰地區,曹魏無力突破東吳防線南下,東吳也無力攻破曹魏的襄樊。所以,不能說孫權在荊州是碌碌無為的。

2、僅靠半個荊州的關羽,為何取得的戰果反而比孫權還要大?

這是因為東吳存在一個地理上的弱勢。荊州在蜀漢手中,關羽可以全身心北伐,而不用擔心曹魏“圍魏救趙”去攻打益州本土。因為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當年王平僅靠不足3萬的兵力就成功擊退了曹魏10萬來犯之敵,守住了益州的門戶漢中,足見益州的地理優勢。

但東吳就不同了,東吳的江淮地區並不具備地理上的易守難攻優勢,曹操就曾制定過“以江淮為基地,俟機南下,觀兵於吳會”戰略,這就導致了東吳不得不將大量的兵力部署在江淮一帶,畢竟,一旦曹軍從此地突破長江防線,建業將首當其衝。騎兵不佔優勢的東吳,喪失長江天塹優勢後,很難擋住曹魏的進攻步伐。孫權曾先後六次親征合肥,就是希望能夠減輕長江防線的壓力。

所以,孫權一旦把兵力集中到荊州一線發動戰略攻勢,那麼曹魏必定在江淮一帶有所動作,以牽制東吳主力。

除此之外,有過當年關羽“威震華夏”的教訓之後,曹魏對於荊州防線更為重視,即便孫權在荊州部署的兵力已經遠超當年的關羽,也已經無法重現關羽當年的輝煌了。同樣的道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未做好充足的戰略準備,所以諸葛亮很輕易地得到了三郡,但當曹魏回過神之後,諸葛亮此後的數次北伐就只能進入僵持態勢了。荊州之於東吳,同樣如此。


秦皇漢武



在劉備進位漢中王之後不久,關羽抓住時機兵圍樊城,曹操派于禁、龐德來支援曹仁,被關羽擊敗,樊城告急,關羽兵鋒直指曹魏的都城,曹操為了躲避關羽的兵鋒,甚至想到了要遷都,關二爺這時候達到了自己聲望的巔峰,威震華夏,這個時候也是蜀漢勢力最為鼎盛的時候!

但是不提防盟友孫權背後插了一刀,呂蒙白衣渡江,糜芳、博士仁投降,荊州落入了孫吳的手裡,曹魏名將徐晃千里行軍配合孫吳大敗關羽,最終在麥城擒獲了關羽。



有很多人回有如題的困惑,為什麼關羽佔有一半的荊州就能威震曹魏,而孫權佔有了全部的荊州卻並未有啥突出的戰績?

我個人感覺,主要原因如下:

一 戰略意義不同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蜀漢的戰略方針是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來制定的——佔有荊州和西川,到時候天下有變,分兵兩路,荊州方向和漢中方向部隊齊頭並進,聯合孫吳、夾擊曹魏。因此來說,荊州對於整個蜀漢的戰略規劃很重要,發揮的作用也很大,因此上,荊州在蜀漢的軍事作戰中自然承擔更多的作用。

對於孫吳來說,他的戰略就是從開始的時候想與曹操二分天下,到後來默認了蜀漢的存在,定下了三分的戰略。他必須要奪得荊州,進而實現完全掌控長江天險,鞏固長江防線,進而更好的抵禦曹操的進攻,然後默默的發展自己,等待時機,北上抗曹。

二 生存發展必要



荊州處於長江中上游,是孫吳賴以生存的長江防線的核心,卻掌握在蜀漢的手裡,雖然說是孫劉聯軍,但是大家都知道,只是為了抗擊曹操而暫時聯盟,本來就不是很牢固。

可以說,只要劉備一翻臉,隨時可以從荊州派兵順流而下,無視長江防線,直入孫吳腹地。

因此上,孫權需要得到荊州來鞏固自己的防禦體系。

而得到之後,孫權是靠它來鞏固自己的防禦體系,滿足自己生存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有什麼戰略意圖,孫吳對待曹魏的戰略一直是以守為攻,荊州是個防禦的重點,而不是軍事進攻的發起點。

總結來說:對於蜀漢來說,荊州是蜀漢軍事戰爭的發起點,因此上在劉備的手下,荊州的軍事力量的發揮很亮眼;對於孫吳來說,荊州是長江防線的核心,發揮的主要是是軍事防禦作用,因此來說,在孫權手下,荊州軍事力量發揮就沒那麼亮眼了。

說的不好,請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希望大家點一下關注,多多點贊,謝謝大家!


暮雨夜行歸何處


這鍋孫權還真是不背。的確,在關羽敗走麥城之前,的確在荊州擁有一定的地盤和人手。但確切地說,關羽並沒有佔據一半的荊州,而是三分之一的荊州。當時的襄陽和樊城尚在曹操手中,而江陵和一部分的南郡掌握在孫權手中,劉備則掌握了一部分的南郡和長沙等四郡(由關羽全權鎮守)。而關二爺之所以能夠有威震華夏的機會,也是因為想要攻取得到襄陽和樊城。

實際上,關羽能夠“威震華夏”,也並不是完全依靠荊州,而是在看準了曹操在漢中地區失利,想來一次痛打落水狗,乘勝追擊。當時關羽在戰略上沒有任何的成就,襄陽樊城都沒有打下來,僅僅是利用一次大水,擊敗了曹操派來的援軍,玩了一次圍點打援,擒于禁斬龐德。所以說,關羽所謂的威震華夏,不過是一次雷聲大雨點小的 軍事行動而已,除了能夠收穫一定額聲譽之外,沒有實質上的作用。

因此,那這種表面光鮮但沒有實際用處的戰績,顯然是沒有說服力。

孫權則不然。孫權的處境和劉備還是不一樣的。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明了,劉備想要奪取天下,必須得同時擁有荊州和益州,等到天下有變,則兩路出兵,分別攻破故漢的兩個故都。之所以理論上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益州漢中,本身就距離長安較近,具有直接攻擊長安的可能性,而一旦攻下南郡,則也具備了攻下洛陽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強。但孫權則沒有這樣的條件,孫權的勢力範圍本身就在南方,不具備攻擊任何一個北方重要城市的條件。況且,孫權拿到了原屬於劉備的一部分城池後,依舊沒有能夠掌控整個荊州,而是控制了二分之一的荊州。荊州最重要的城池襄陽依舊掌握在曹操手中。

但孫權如果不去爭取荊州,那麼荊州就可能成為曹操或者劉備攻擊東吳的橋頭堡。所以,孫權拿下荊州,更多的原因是為了自保,而荊州對於孫權的戰略意義,也僅僅是鞏固他在東吳的這一畝三分地。

故,孫吳雖然擁有大半個荊州多年,卻始終沒有能夠有什麼大的作為。


庭州行者



路遙lgy


第一,戰略上的不同。關羽靠半個荊州可以威震華夏,那是因為當時,劉備軍團在漢中取得勝利,並取得上庸等地,為了取得對曹操集團的全線上的主動,為以後進攻中原打下基礎,他就主動進攻曹操的地盤,並取得節節勝利,先是打的曹仁固守樊城,後是水淹七軍。而孫權從最早的時候,魯肅給予的榻上策,就是先取荊州,後拿益州,一統南方,與北方形成南北對峙,依照孫權的戰略,接下去就算用兵也應該是繼續針對劉備,但是他知道若與劉備軍團形成不死不休的局面,曹操可以馬上就一統天下。

第二,軍隊能力上的差距。當時的劉備軍團剛剛連續得到川蜀和漢中,取得幾次勝利,全軍上下士氣極其旺盛,對著曹操軍有著心理上的優勢,而且關羽自己又是世之虎將,又在曹操軍待過,加上曹操的無意宣傳,曹操軍對關羽是有著敬畏的心理。孫權的軍隊,之前剛在合肥失利,水戰無敵,陸戰無用,在士兵的心理上對曹操軍團是有恐懼的。

第三,集團間的關係。劉備軍團與曹操軍團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關係極為明確,所以關羽對曹操軍團就是打仗就行了。孫權就不行,一會兒和劉備是盟友,一會兒又向曹操軍團示好。

對於孫權來說是很頭疼,打劉備要被曹操坐收漁翁,打曹操又打不過。拿了荊州就只好碌碌無為了。


heart秋心


這個說法肯定是被《三國演義》帶偏的。孫權並不是沒有作為,孫權只是把發展方向放到了的南方,比如,在當時吳國的領土包含了現在的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為什麼南海叫中國海,就是因為當時的南海是吳國內海。所以,孫權的功勞還是大大的。

孫權奪取荊州後往南發展是被迫的。當時的山越人一直在南方侵擾吳國,使得吳國根本沒法集中兵力北上。在夷陵之戰時期,劉備派出人聯絡山越的一些部落首領,讓他們一起夾擊孫權。這是實力本強於劉備的孫權無法向荊州派很多兵馬的主因。所以,在夷陵之戰後,孫權調轉槍頭開始收拾那些山越叛軍。這一路打一路追擊,就打到了越南地區去。

其次,孫權缺馬,北伐對曹魏軍很吃力。孫權在逍遙津被張遼打怕了。當時張遼帶領的部隊就是800名騎兵,騎兵那個來去如電,往來去風,在遭遇戰中一戰滅掉吳軍3300人,吳軍唯一的300名騎兵也一戰報廢。這時候孫權就堅定了一個看法,千萬不能在平原地區跟曹魏軍打仗,所以孫權多次出兵都避開了平原,只在襄陽跟合肥兩處地方用兵,然後先後都被擊退了。


優己


這主要因為,東吳與蜀漢的基本戰略不同。蜀漢的基本戰略是進攻。而東吳的基本戰略則是防守。

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但旋即便失荊州,父子授首,前功盡棄。給蜀漢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實在沒什麼好誇耀的。固太剛則折,急則生變,關羽的故事證明了這一點。

倒是東吳,軟硬兼施,伸縮自如,瞅準時機,果斷下手。得荊州而鞏固了國家。使吳祚較之蜀漢,多延長了十六年。

蜀漢的基本戰略是進攻,這沒有錯。但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從後人看來,是操之過急了一些。因為蜀漢剛剛建立政權。各方面還不穩固。倘再稍後一些,待國家穩固,準備完備了,再對曹魏發功進攻,也許就不會有荊州之失了。

歡迎點評。


WM曉奇


關羽都督荊州的時候,北伐曹魏,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讓曹操一度有遷都的想法。然而孫權偷襲荊州以後,雖然有過幾次從荊州出兵的北伐,可是都沒取得過很大的戰果。這是為何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荊州對於孫權和劉備的作用不同。在劉備手裡,荊州是一個北伐基地。在《隆中對》裡諸葛亮提到“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夾擊曹魏,乃是獲取成功的關鍵。而荊州對於孫權則不一樣了。荊州是保護東吳安全一道屏障,有了荊州,東吳才具有一條完整的長江天塹防線,進退自如。可以說,對於孫權來說,荊州防守的作用遠大於進攻的作用。

其二,東吳要防備蜀漢偷襲。東吳能趁關羽北伐之時偷襲荊州。難道諸葛亮不會趁陸遜全力北伐之際把荊州奪回來?蜀漢東吳雖然是同盟,但這只是名義上的。雙方因為荊州之變以及夷陵之戰已經形同仇家。只是為了應對曹魏的軍事壓力而被迫重新結盟。蜀漢只要有絕佳的機會奪回荊州,就絕對不會放過。


AlexChen1111


答:關羽失荊州是因為他粗心大意了,再加上他不僅防備孫權,還得防備曹兵。,所以他才失去荊州。關羽熟悉春秋兵法,而且他不僅是將才,而且還是劉備的五虎上將之首。所以他才能夠湧有文武雙全的本事。而孫權卻靠著趁著關羽與曹兵作戰時,突然偷襲了荊州,這才導致了關羽被害的慘劇。而孫權是一個只知道偷機取巧的人,哪裡來的本事在荊州和曹軍抗衡呢?而他手下的將士們又全部都是來自南方水軍出身。而關羽卻是北方戰將出身,而且與曹操共事多年,所以他才能夠幹出一翻事業。而孫權卻是對曹操一點都不瞭解,怎麼敢與曹操做對呢?


用戶6205376837


如果在關羽征服襄樊吋,蜀吳兩家能再次聯手的話,或許歷史要重寫,被滅的是魏國,劉備取關中,關羽陸遜攻襄樊,孫權兵出合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