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時期,為什麼在諸侯混戰後人才凋零?

歷史公元


每個王朝的滅亡,都和人才晉升渠道蔽塞有很大關係的。這是一個循環就算現在也還適用,就拿三國到晉這段來做例子吧。三國初期,東漢朝兩百多年的階級壟斷被打破了。眾多草根階層下級軍官不用通過門閥介紹而是通過自身的智謀和軍功闖出名堂而進入官僚階級甚至統治階級。我所講的門閥壟斷不單指全國性的那幾個(四世三公袁門,外戚,劉姓皇親,宦官)社會基層的地方豪強一樣有這種壟斷。三國的亂世打破了這層壟斷,自由競爭人口基數的增大,人才的數量也得到了爆炸性的湧現。所以才讓你看到了三國的人才鼎盛。到了西晉建國的時候,其實這種壟斷已經又重新閉合了。北方已經統一了很多年,雖然西晉已經清洗了曹魏的頂層建築,但是北方從上到下的世族豪強壟斷已經從和平年代中重新根深蒂固。草根階層不靠關係上位的途徑又蔽塞了。回望現代,無論科舉還是高考,雖然增加了人才的發掘途徑,因家庭家族關係影響的人才晉升還是無處不在的,如何解決還需要人們的優化。


NM1876729


個人認為是人才選用機制出問題了,因為前期打江山時期,每個諸侯都是唯才是用,每個諸侯都為了自己的力量可以強大,因此不論出身,不分貴賤,只要有能力就可以當將軍。三國鼎立之後,必須要維護統治階層的一些利益,某些當官的家人從軍可以通過沙場歷練換取將來的封妻廕子,所以平民就沒什麼機會展現能力。比較能看出端倪的就是劉關張皆出自底層,然而蜀國後期的將領都是當官的後代,關張後代死了以後就再也沒補充人才。吳國更是一群草莽,但後期也沒有在平民中找到將才,說明不是找不到是沒有找。魏國出了兩個平民將軍,一個是王平,但王平的能力被徐晃這個曹操壓了一頭,王平選擇投靠蜀國。鄧艾放牛娃出身,在朝廷一直得不到重視。對比五子良將,曹操親戚,這些出自平民的將領確實很難生存。

縱觀古今,朝廷腐敗來自內部權利爭奪,皇家內部爭皇位,官員爭晉級,平民入仕只能通過科舉,即使科舉高中,也只能下放基層,基層歷練好幾代人,才能算得上貴族,才有機會出將入相。

朝代更替基本上都是臣子篡位,也就是說誰掌握財富多一點,誰就走造反稱帝的能力,真正的農民起義黃巢以失敗告終,李自成失敗,太平天國失敗,陳勝吳廣等等失敗。只有朱元璋一個農民起義成功的。大部分朝代都是貴族之間的權利更迭。

從古到今,富人永遠不希望窮人站起來,窮人站起來,富人就沒有可以驅使的人力,自己的財富就不能穩步增長,所以很多可以立功升職的機會怎麼可能給平民百姓出身的人?即使去送死,寫在紀念碑上也是富人才應該擁有的權利,平民百姓只應該做炮灰!


快人快評


其實不止三國,任何一個時期的末期,人才都是比較匱乏的,這跟一個時代進入末期是有關係的。

在亂世的時候,諸侯爭霸,群雄並起,人才如井噴一樣的湧出。後來君王們經過南征北戰,不斷擴大自己的領地,那些佔領的城池需要有效的治理,於是,軍事人才漸漸被政治人才取代。

到了最後,天下太平,世間戰事減少,軍事人才們沒了用武之地,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在這裡要說的是,他們並不是沒用了,而是退居了二線,在幕後為國家默默付出。


閒壇故事匯


謝謝望請。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人才的出現往往受時代影響,尤其是大爭之世,比如春秋戰國和三國時期。

觀察歷史我們會發現,往往亂世之後就沒有那麼多人才了。其實不然,身逢亂世人才之所以多,是因為亂世英雄建功立業,史書一般會有記載。而和平時期,由於國家安定,很多人才被限制才能國家統治階層也逐漸穩定,封閉,所以大才,“大隱隱於市”。

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人才和優秀文化,這出於我們怎麼去看待人才,怎麼定義人才。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其實分裂割據的三國“亂世”未必一無是處,至少在篩選重要人才方面就未必比盛世更差。因為分裂割據,諸侯或為自保或為爭雄,提拔和重要人才都是必要之舉。不止三國時期,春秋戰國、隋末亦是如此。


姑蘇何律師


人口的缺失也是導致人才的斷流漢朝末年及三國前中期,人還是很多的。曹操收青州兵的時候,就有三十萬人投靠曹操。這還不算他們的家屬,如果算上家屬的話,至少有一百多萬人。經過不停地打仗後,很多青壯年都死在了戰爭中,留下來的很多都是老弱婦孺。人口數量越多,出人才的可能性就越大。到了三國後期,人口數量變少,人才數量自然也就減少了。

再者,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以來,高門大族等於有了鐵飯碗,不論有沒有才華都能做官,寒門有才學才能的人,報國無門,所謂“上品無寒士,下品無豪門”,魏晉以來,王公貴族昏聵之人層出不窮,晉愍帝這等弱智就是代表,背後反映的就是一個醉生夢死、不思進取的統治階級。試問英雄,何處是用武之地?

另外,西晉統一以來,亂世的結束讓人們緊繃的精神驟然放鬆,沒有了鬥爭,又沒有重建起新的價值觀,目標和追求的喪失令人們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虛,享樂成了生活的主要部分。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溫室裡怎能長出參天大樹?晉朝最終很快消失於歷史長河之中。


daijay



因為羅貫中沒費太多筆墨描寫後三國,所以給人印象那會兒人才少。

其實後三國各種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國一點不遜色。

而且若論政治鬥爭的慘烈程度,更是漢魏吳立國之初無法比擬的。

論戰事,鄧艾段谷破姜維,兩人幾番搶地利奪天險,你來我往,戰機的把握戰場的指揮都精彩絕倫。如果姜維不是因為胡濟援軍失期未至,勝負還在未定之天。後來姜維自沓中閃電行軍,急行將近500公里的路途,躲閃鄧艾追兵,晃點諸葛緒,神速馳援劍閣,拒鍾會大軍十餘萬。如果沒有鄧艾兵行險著,越陰平翻景谷,偷襲綿竹,鍾會大軍必然無功而返。

論政爭,孫吳先有孫權立儲,二宮之變,全家步家仗著皇親地位操弄權柄排除異己,孫權罵死陸遜、賜死朱據,開孫吳流血政爭先河。之後孫峻圖謀諸葛恪,又有孫休清算孫綝,再有孫皓屠滅濮陽興、張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場殺伐,腥風血雨。更別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鬥角,相愛相殺。沒一場權謀政爭,驚險刺激,喪心病狂,都遠超現在任何一部宮鬥戲。

論謀略,司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馬懿老烏龜賺曹爽,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賈充鍾會毒計百出,一條比一條陰損。廢曹芳殺曹髦,借呂安案殺嵇康,夏侯玄和嵇康的首級嚇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談不敢清議。司馬家奪權的路上,靠著計謀巧取,每一步都蹚著血,步步驚心步步要命,一步一殺人。

後三國說是亂世,又是三個國家各自偏安一方的治世。說是治世,又是三個國家互相攻伐的亂世。既有治世良才,又有亂世人傑,像春秋又像戰國。

哪怕在政治環境最穩定最和諧的蜀漢,也充斥了荊州人、東州人、益州人、巴氐人、南中人的矛盾,費禕打壓姜維、譙周打壓姜維、董厥打壓姜維、黃皓打壓姜維(這個其實不算),全是這些矛盾的集中體現。對益州人與巴氐人來說,做魏的一州未必壞過獨立一國。後來鄧艾兵臨城下,譙周等人帶頭要求開城投降,也間接說明益州本地人跟漢政府已經離心離德了。

真說人才,比前三國只多不少。唯一少的,是像關羽、劉備、曹操、諸葛亮,這種極其閃耀,在逆境中不停綻放光芒的個人魅力很強的明星。

因為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所有人都變成了政治的動物,要更加警覺,更加殘忍,更加狡猾,也就不可愛了。

跟前三國比,後三國更險惡驚悚,也更沉重。政客的故事總是不如英雄的故事好聽,所以羅貫中才把最後的筆墨都傾注在姜維身上了。

除了政治鬥爭,前三國的英雄出彩,還有個大舞臺的因素。別說官渡和赤壁這種史詩級的戰役,一些規模小一些的戰鬥,對人物命運以及天下大勢的影響,似乎都要更加扣人心絃。當年曹公敗於濮陽,敗於宛城,敗於漢水,哪次弄不好都容易賠光老本。讀起來自然刺激精彩。又譬如孫權一敗合肥、孫權二敗合肥、孫權三敗合肥,還有孫權四敗合肥……到了後三國,三家勢力穩定,很少再有那麼顧頭不顧腚,傾巢而出的一錘子買賣。你帶人來攻,我帶人來守,你算計算計我,我琢磨琢磨你,發現誰也吃不下誰,索性都不打了。帶人縮回家裡去,再憋著等時機。大夥都學會了靠戰略優勢來影響以後的戰局,到了諸葛恪五敗合肥的時候,甚至學會了聯繫姜維約定騷擾武都。雖然最後還是被張特羞辱了回去,但總好過孫權一敗合肥時的戰略部署。當其時周瑜還在江陵和曹仁糾纏,孫權自己不管不顧歡天喜地拉著幾萬人去打合肥,結果被蔣濟嚇唬了一下,就屁滾尿流的跑了。就連東吳都學會搞戰略了,更別提曹魏和蜀漢了。那倆家的人都多壞呀。戰爭規模變得穩定,戰鬥模式也變得更加職業化,沒有哪個勢力天天都有關乎存亡的激戰了,也沒有滿世界流竄的皇叔了,曹公帶著全家四處奔襲的盛況更不復得見。如果前三國是各方諸侯在混亂中的真心話大冒險,後三國就是一場由亂歸治的競技,規則清晰,套路固定,結局一目瞭然。比套路的武術比賽肯定不如不打出腦漿子不罷休的黑市拳擊好看,對不。人們學會了考慮成本,資源利用的更加充分,冒險因素越來越少,個人表現的機會也不多了。說起合肥之戰,人人都知道帶著幾千人狂操孫權數萬大軍的張文遠。卻鮮知帶著三千人守著合肥城,連噁心帶調戲,羞恥play諸葛恪二十萬大軍的張特。所以後三國出名的都是什麼人呢?在逆境中不斷拼搏的姜伯約;入蜀的鄧艾、鍾會;滅吳功臣羊祜、杜預。他們是後三國少有的幸運兒,得到了最後的大舞臺,獲得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其他如治理南中的霍弋、斬殺禿髮樹機能的馬隆、平交州開三郡的陶璜,這些人偷偷在牽動天下大勢的小角落完成了自己精彩的演出,躲在舞臺後謝幕。你也許不知道他們,但他們都很出色。


昌延二


因為腐朽的士族力量重新控制資源和晉升通道


黑水抱秦1


前期諸侯眾多,爭霸的時候能得到重用。

後期就魏蜀吳了,首先的國家的機制問題。

如果沒有名士的推薦,有本事也未必能得到重用。就好像趙雲在公孫贊手下似的,有你不多,無你也不少。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看看司馬家小人做法,有點才的就殺,能不凋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