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倉:中國近兩千年的經濟基石,助美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

當今全世界範圍的市場經濟以及抗擊自然災害的活動中,都能見到一個詞彙,“國家糧食儲備”。

但是你們知道嗎,“國家糧食儲備”這個概念和制度都來自於中國,它就是中國的常平倉制度。

概念起源於中國

西周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了糧食儲備,並且從那時起,糧食儲備就具有了今天的主要功能,一、是穩定糧價,二、是防備凶年歉收,三、是應對國家大事,例如軍事或工程建設。春秋戰國時期的李悝和范蠡都制定過具體的措施。到了西漢宣帝時期,正式形成了“常平倉”制度。

什麼是常平倉

常平倉制度簡單說就是,國家在各地設立倉庫,豐收之年糧價較低,國家便以比市場價格高的價錢收購糧食,存入倉庫;歉收之年糧價較高,國家便低價賣出糧食,平抑糧價。因此,常平倉制度的根本在於廣大農民和全社會的利益,避免“穀賤傷農”和“谷貴傷民”。除了正常的農業豐歉外,常平倉制度還能保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國家開倉放糧,無償救濟災民。我們可以說,中國古代社會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期穩定,與常平倉制度的確立有很大的關係。

常平倉:中國近兩千年的經濟基石,助美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

常平倉建立在“大統一”的基礎之上

中國歷史上成就巨大的統一王朝,無一不建立常平倉制度,而常平倉的廢棄與戰亂和分裂常常相伴。常平倉制度施行的好壞,與國家統一、穩定,成為互為因果的關係。例如唐朝前期,常平倉制度發揮很大作用,而安史之亂髮生後,常平倉處於廢棄狀態,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北宋也照常設立常平倉。王安石變法時頒佈的“青苗法”,就是利用常平倉、廣惠倉作為資本,向農民發放貸款,成為當今世界農業貸款的源頭,包括美國,其農業貸款的理念和做法,正是來自於王安石的“青苗法”。歷史評價說,北宋的滅亡與王安石變法有關,並非全無道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常平倉具有多項功能,調節市場只是功能之一。當王安石的“青苗法”把常平倉完全成為經濟手段時,常平倉無償救濟的功能就被降低了。南宋時期,朱熹看到常平倉過於商業化的弊端,又設立了社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總體上說,宋朝對於常平倉的功能產生了分歧,常平倉究竟是純經濟手段,還是政治手段?至今依然引發爭論。宋朝之後,元朝對於常平倉重視不夠,基本上沒發揮多少作用,元朝100年便結束了,這也是一個原因。明朝突出了常平倉救災的功能,清朝也同樣,常平倉主要作為救災和備戰。

西方並無“國家糧食儲備”概念

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西方,就會發現,西方歷史上沒有常平倉制度。因此,歐洲歷史上一旦遭遇災荒,很容易造成人口大批銳減,這類事件在歐洲歷史上不勝枚舉。歐洲之所以沒有常平倉制度,關鍵在於政權不統一,政策不連續。而常平倉制度並不是是立竿見影的手段,豐年以備荒年,常常要很多年後才能看到成果,而且,在大範圍內,它的效果更明顯。因此,政權分裂、政權不穩定與沒有常平倉制度也成為相互影響的結果。

常平倉:中國近兩千年的經濟基石,助美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

近代以來,英國、日本也曾經想設立常平倉制度,都沒有成功。最早借鑑中國古代智慧,成功建立常平倉制度的,就是美國。美國與中國在地理結構上有類似,是它能夠引入中國常平倉的原因之一,但是,美國的商業化特徵,也使得當今美國的常平倉,或者說糧食儲備,偏離了中國古人的做法。

”常平倉“在美國

美國在上世紀20年代面臨農業生產過剩,農產品價格大跌,賣不出去的農產品造成農業的蕭條,預演了30年代的大蕭條。羅斯福新政的內容之一就是新的農業政策。 1934年、1938年,美國頒佈了兩個“農業調整法”,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國的常平倉制度。當然,這也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對於是否實行中國古代的常平倉制度,也展開了大範圍的討論。

常平倉:中國近兩千年的經濟基石,助美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

1934年的農業法案還主要是鼓勵農民休耕,它的想法很簡單化。農產品過剩,價格跌到三分之一,農民收入下降,因此,當時的政策是政府補貼農民,使農民不要多種地,減少產量以恢復價格。此後,身為農業部長的華萊士開始推行常平倉,也就是說,不要求農民減少耕種,而是由政府出面,將農民剩餘的糧食收購起來,防止農產品價格下降,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防止“穀賤傷農”。

華萊士的主張在當時遭到很多反對,反對理由主要是兩點。

一、美國一貫堅持自由經濟主張,反對政府幹預經濟,而常平倉制度符合羅斯福新政中政府幹預的思想。

二、有人懷疑,就算實行了中國古代的制度,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政府能否承擔其成本?

糧食儲備扯到了”民主“

華萊士指出,他反對純粹“經濟人”的概念,反對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他把常平倉作為“經濟民主”的手段,認為它是為人民服務的方式。因此,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華萊士認為的民主是一種經濟民主,而不是某些人簡單理解的“選票民主”,而經濟民主本質上就是財富相對均等,貧富差異縮小。這一真正經濟民主的體現,華萊士認為,只有中國古代實施幾千年的常平倉制度。華萊士把中國古人在3000多年以前創設的這一制度稱為“為人民服務”,他同時還堅持認為,要做到這一點,政府幹預經濟是必然的。當我們多少了解一點華萊士當年與其他美國人的論戰,是否能對民主有點新的認識?是否能換一個角度看待中國古代政治?

常平倉:中國近兩千年的經濟基石,助美國走上世界霸主地位

別慌,中國的產品幫你完美解決問題

美國當時反對常平倉制度還有一個觀點也值得一說。當時有人指出,如果沒有常平倉,歉收的時候,可以向外國購買糧食。

這種觀點還從經濟角度指出,常平倉儲存糧食成本較高,不如從國外購買便宜。我們發現,70多年後,中國的“著名經濟學家”茅予軾先生在堅持要求廢除18億畝紅線的時候,也差不多是這個觀點。換句話說,茅予軾先生沒什麼新觀點,是照抄70多年前某些美國人的觀點。而事實的結果是,70多年前,美國人就以實際行動否決了茅予軾先生今天還在鼓吹的“向外國買糧食便宜”的觀點。當時支持華萊士的人認為,

糧食問題關係到政治,不能僅僅從經濟角度考慮。美國的常平倉制度也由此確立,不知道茅予軾先生看到70年前美國人就否決了他的觀點,會有何感想。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明確說,美國農業政策的思想,來自於中國古代哲學。

”常平倉“助美國成為世界霸主

由於美國借鑑了中國古代制度,設立了常平倉制度, 1939年,美國儲備了4億蒲式耳的玉米(超過1000萬噸),2億蒲式耳小麥(超過540萬噸),這一充足的糧食儲備在此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同盟國對軸心國的連年戰爭。這一糧食儲備對於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獲勝,與軍火工業一樣,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批青壯年要麼上戰場,要麼投入軍工生產,連婦女也不例外,他們吃什麼?由此我們看到由常平倉制度誕生的國家糧食儲備制度,具有三大功能,一是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證農民利益和國民生活保障;二是救災;三是戰爭等重大事件。30年代,由於美國農業科技的不斷提高,種子、化肥、機械化等,使得美國的糧食儲備救災的功能下降,它首次發揮巨大作用就在於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華萊士又希望建立“世界常平倉”,他在雜誌上發表文章,宣傳自己的這一想法。然而,二戰結束以後,恰恰又是美國,帶頭反對聯合國建立“全球常平倉”,如今,我們能理解其中的奧妙嗎?

我們說過,常平倉具有三大功能,對於美國來說,如果建立“全球常平倉”,誰擁有掌握它的權利?難道交給聯合國?美國當然不願意,因此,美國要以自己國家的常平倉,代替全球常平倉。由此,美國就可以利用它龐大的糧食儲備,既作為經濟手段,又作為政治手段,影響世界上其他國家。

掌握常平倉的人,應該是超越利益集團的公正代表。而當今美國在世界上的表現,離這個要求相去太遠,美國只是把自己的糧食儲備當成了維護自己利益的手段,同時又要用它來影響世界,它所能造成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