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頒佈推恩令後,明知道是變相削藩,為何諸侯們都不反抗?

李升瑞


推恩令這一法令的出臺,從根本上削弱了漢初長期存在的地方諸侯封國。很多原本還具有很強實力的同姓王,在幾代人之內就被強行分家為名不見經傳的小土地貴族。

  但更讓人疑惑的是,任何人都能看出漢武帝法令的真實目的,卻沒有人敢站出來進行反對。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


唐郎分析認為,漢武帝敢於宣佈推恩令,就是吃準了當時的諸侯們的實力還遠遠不能夠和中央朝廷對抗,說穿了,誰的拳頭硬,誰說了就算,不服不行。

 一,漢朝自劉邦起,就無時不刻對削藩蠢蠢欲動。

  但一開始,削藩難度太大,一方面是秦朝的滅亡過程,讓劉邦不能無視當時還有很大影響力的先秦地方貴族殘餘。另一方面則是他和他的繼承人都希望在權力上,向秦始皇的理想靠攏。漢初的格局是皇帝與諸侯的領地各佔一半江山。一個佔據帝國半壁江山的皇帝直屬區域,一大片相加起來等於另外半個帝國的眾多諸侯封地。其中既有最後的先秦諸侯後裔,也有跟隨劉邦建功立業的老臣,以及越來越多的劉氏子孫。


  七國之亂的爆發,就是漢朝中央勢力對地方諸侯勢力擠壓的結果。而且這次叛亂的七個諸侯,實際上都是劉邦那代人的直系子孫。至於連家族成員都不是異姓王,早就在劉邦和呂后的不斷清洗下滅絕。這又讓原本的地方勢力,都開始尋找劉姓王爺來做自己的利益總代理,間接激化了長安與關東各諸侯的矛盾。

  不過,從七國之亂的進程也可以看出,諸侯國至少在漢景帝的時代就已經不再具有聯手抗衡長安方面的能力。


  秦朝建立後努力改正國家政策,將原來的分封制為郡縣制,但是秦朝皇帝還是沒能用此項政策保衛自己的政權,最終國家還是走向滅亡。劉邦建國後,看到了秦朝的教訓,決定共同實行兩項政策,以此來保證劉家的絕對統治權。可是劉邦還是失策了,即使他沒有落到秦朝的局面,可是卻造成諸侯之間實力太大,嚴重威脅到了劉家的皇權。因此,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頒佈推恩令。其實這就是變相的削藩,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那諸侯為何不反抗呢?

漢景帝即位後,諸侯之間實力已經發展的非常強大,甚至有些已經超過了中央集權,嚴重威脅到漢景帝的地位。為了解決國家這一難題,聽從了晁錯提出的建議,決定削弱諸侯實力,加強中央統治。於是第一次大規模削藩正式拉開序幕,可是結果卻不如人意,不僅沒有削弱這些諸侯的實力,反而諸侯聯合起來造反,讓國家迅速陷入戰亂之中,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七國之亂。

二,推恩令的推出其實也是很多失敗教訓的總結。

雖然這場叛亂最終被漢景帝鎮壓,但是這讓漢景帝損失了不少能將,可謂是損失慘重。不過這次戰亂也給劉家敲響了一個警鐘,諸侯之間的實力實在是太強大了,不過這些人想要聯合起來造反,劉家能不能抵抗那可就兩說了,因此削藩就成為了劉家人必須要做的一件事。可是這件事情想要成功那可是非常難,先不說諸侯之間的勢力非常強大,如何完美的解決也是一件難事。



漢武帝即位後,削藩已經成為了刻不容緩的一件事情,當時很多藩王已經不聽從國家召令,完全肆意妄為,影響到了漢景帝的地位。這讓漢景帝非常為難,他一方面想要加強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又想削弱諸侯之間的實力,因此這件事情成為了漢武帝的心頭大事。他知道,如果他敢貿然行事,最終只能導致諸侯集體反抗,引起大規模叛亂,於是漢武帝陷入了兩難的地步。

就在漢武帝感到為難時,主父偃給漢武帝出了一個好主意,他建議漢武帝頒佈推恩令,這個方法可是能夠有效的解決諸侯之間的難題。

三,其實推恩令的核心還是利用了人性的貪婪和權力的平衡。

原來漢朝初期實行的國家政策有一個很大的漏洞,諸侯之間的王位和封地最終只能交給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兒子分不到任何一點東西,所以這樣的政策導致諸王之間的實力越來越強,哪怕這些庶子想要奪取政權,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畢竟朝廷就是這樣規定的。

可是如果漢武帝能夠將這個政策改變,將這些諸侯之間的繼承人改為嫡子和庶子能夠共同繼承,能夠在他們的封地內自己封侯,擁有自己侯國,這樣就能削弱諸侯之間的實力,這件事情也就不費吹灰之力的解決了。但是大家大家都不是傻子,漢武帝發佈這個政策後,大家都是知道他這是變相的削藩,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最終還是會影響諸侯之間的實力,那諸侯為何無人反抗呢?

雖然諸侯也知道漢武帝的真實想法,就是為了削弱他們的實力,但是這件事情對於諸侯的庶子們來說,完全就是天上掉的餡餅,他們自然感激漢武帝的新政策。再加上諸侯的庶子眾多,如果諸侯想要反對這一提議,那這些庶子自然就會造反,這可就是內亂了。因此諸侯並不是不想反對,而是他們沒有這個實力了。

天文地理,萬事問唐郎。


萬事問唐郎


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確給那些諸侯王敲響了最後的喪鐘,他們意識到,和一個強大的中央國家對抗,終究會帶來殺身之禍,就算你如吳王劉濞也沒什麼好果子吃。

你以為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就草草收兵了嗎?非也,在吸收了郡國制度帶來的惡果教訓之後,漢景帝還進行了一些削弱諸侯王的改革,這些改革措施才是問題的重點。

一是大幅度減少諸侯王國的領地範圍。經過“七國之亂”後,漢景帝規定諸侯王國的最大面積和範圍不得超過一個郡,這樣,諸侯王國的領地大大減少和降低了,諸侯王領地範圍的減少,有利於進行控制。經過這一改革,漢王朝的諸侯王國領郡從漢高祖的42郡減少到26郡,中央政府的直轄郡由之前的15郡增加到44郡。

二是收回諸侯王國的官吏任免權。漢景帝不斷剝奪諸侯國的權力,僅保留其“食租稅”之權。

三是收回鹽鐵銅的所屬權利。鹽鐵是諸侯王國的財政根本,而銅則是武器和貨幣的根本,收回了這幾項所屬權利,諸侯王國就等於失去了賴以做大的根本。

這三項改革是在“七國之亂”後退出的,但是諸侯王的勢力並未有被徹底肅清,尾大不掉的現象依然存在。

繼續肅清諸侯王權力的任務自然就落到後來的漢武帝劉徹身上。

而推恩令的始作俑者是一個叫主父偃的書生,這個名操一時最終卻被貪汙拉下馬的人在削弱諸侯王勢力的問題上立下了大功。

推恩令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那就是改變諸侯王嫡長子繼承諸侯所有財產、封地和爵位的做法,改由諸侯王所有兒子進行分封。通過分封之後,諸侯王實際上就變小了,被分解了若干小諸侯,就再也不敢和中央政府作對了,中央權力自然變大。

為什麼這樣一項旨在削弱諸侯國力量的政策卻得到諸侯王的擁護呢?

實在是主父偃和漢武帝利用了人都是有私心的這點心理學。按照以前諸侯王國繼承製度,只有嫡長子才有權利繼承諸侯王留下的財產、封地和爵位,其他兒子是分文無有的,可是嫡長子只有一個啊,所以其他的兒子們都心存不滿。憑什麼就只有嫡長子才有?這個問題可能在其他諸侯兒子們心裡已經埋存了上百年了,只是懾於舊制而不敢言語罷了。

主父偃的推恩令恰恰就迎合了這些兒子們的私心,從一無所有也變成如嫡長子一樣的權利地位,誰會不願意呢?恐怕只有傻瓜。

通過推恩令,漢武帝兵不血刃的肅清了諸侯王國尾大不掉的威脅。

當然,漢武帝能夠順利推行推恩令,還與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的改革措施有關,漢景帝可謂為推恩令打下了基礎。還與漢武帝將中央集權變得更為強大,中央政治制度更為健全,比如設中朝,刺史等制度有關。正是這些基礎和制度的保障,才使得漢武帝能夠最終拿下諸侯王國的威脅,保證了推恩令的有力執行。


青燈問史


因為前面的七國之亂,諸侯們已經元氣大傷了,根本就沒多大的精力來對抗朝廷,於是只能乖乖俯首稱臣,以中央朝廷的指令為尊。更何況,漢武帝的手段比他的父親更為強硬,諸侯們哪裡有膽子唱反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